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王艮勤學哲學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王艮勤學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王艮勤學哲學

王艮的好學精神還表現在廣閱博覽上王艮對孔子之學非常厚愛,他認為“天下之學,惟有圣人之學好學,不費些子氣力,有無邊快樂若費些子氣力,便不是圣人之學,便不樂”[18]王艮在《大成學歌寄羅念庵》中說:“自古英雄誰能比,開辟以來惟仲尼仲尼之后惟孟子,孟子之后又誰知?”[19]王艮所說的“大成學”就是指孔子的儒學“孔子之學,唯孟子知之韓退之謂孔子傳之孟軻,真是一句道著”[20]從總體上來看,王艮仍屬儒家一脈,他始終是把儒學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的王艮說過:“諺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非先生而何?先生知我之心,知先師之心,未知能知孔子之心否?欲知孔子之心,須知孔子之學知孔子之學,而丈夫之能事畢矣”[21]有門人問他“志伊學顏”,他回答說:“我而今只說志孔子之志,學孔子之學”[22]在他看來,儒學理論是一種“至簡至易”之道,孔子就是以“簡易”為宗旨他說:“康節極稱孔子,然只論得孔子玄微處,至其簡易宗旨卻不曾言”“此至簡至易之道,視天下如家常事,隨時隨地無歇手地,故孔子為獨盛也”[23]所以他盡心盡力學好儒學理論,事實也正是這樣,王艮在成為王守仁弟子以前,學的是儒家經典,言堯之言,行堯之行,服堯之服,儒家的經世哲學是他的指導思想但是,王艮又是一個十分開放的人他曾經說過:“道理,若只見得一邊,雖不可不謂之道,然非全體也譬之一樹,有見根未見枝葉者,有見枝葉未見花實者,有見枝葉花實卻未見根者須是見得一株全樹始得”[24]那么如何進行廣博的學習呢?王艮認為,最重要的是“雜學”他治學不分派別,廣覽百家,所以他自稱“東西南北之人”他沒有正宗儒學的嚴格觀念,即使在儒學內部,他也不嚴守門派家法如他認為,朱陸之爭并無是非可分他說:“昔者陸子以簡易為是而以朱子多識窮理為非,朱子以多識窮理為是而以陸子簡易為非嗚呼!人生之間,孰知其是與非而從之乎?”[25]又如他對王守仁與湛若水之間關于天理良知的爭論,也采取折衷調和的態度而從他標舉“自然”來看,則又多少汲取了陳獻章湛若水學派的思想再如,他對“道學”不感興趣,但對“道學”理論也有所涉獵他還談及“佛老”與儒學的關系:“或言佛老得吾儒學之體先生曰:‘體用一原,有吾儒之體,便有吾儒之用;佛老之用,則自是佛老之體也’”[26]可見,它雖崇尚儒教,但不排斥佛道,對其有用的東西也是兼收并蓄的

王艮的雜學還表現為向實踐學習在如何“知”的問題上,王艮與王守仁有著極大的區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相互并進相互滲透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27]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28]“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29]他還認為,真正的知必能實行,不能實行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有時知在先而行在后,有時行在先而知在后,所以知與行是相互推移的王守仁的這一觀點主要來自他的“心即理”說,因此在學習問題上他是持學問要旁人“點化”不如自己“解化”的觀念王艮不同意王守仁的事物之理在我心里的觀點,他認為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即事是學,即事是道”[30]所謂“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也就是說要到客觀事物中去學習,去求道他認為,只有從日常生活的生產實踐中去學習去探求,才能夠獲得知識的道理,獲得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和把握所以要學真理,就要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去,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學習知識這里特別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是道的觀點他認為所謂“道”,就是百姓日用之事,主要表現在百姓的知行上,而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的“道”與萬物中的“理”是一致的,“圣人之道,不過欲人皆知皆行”[31]“愚夫愚婦與之能行,便是道”[32]所以“圣人經世,只是家常事”[33]他鼓勵學生們到百姓中學道,他教育學者們不要瞧不起老百姓,他說:“途之人皆明師也,得深省”[34]要求學生不恥下問,以天下百姓為師

王艮逝世后,有人問鄒元標:“泰州崛起田間,不事詩書,一布衣何得聞斯道卓爾?”鄒元標答道:“惟不事詩書,一布衣,此所以得聞斯道也”[7]意思是說,由于王艮不事詩書,才不受正宗儒學和程朱理學的束縛,而重于創造,這樣才使他逐步形成本質上不同于正宗儒學的“異端”思想,成為泰州學派的創始人,成為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的先驅者

其實,鄒元標的這種評價是一種偏見筆者認為,王襞對王艮的評價是最為中肯的他把王艮的思想發展過程概括為“三變”他說:“先君子之學有三變焉,其始也,不由師承,不挺獨復;會有悟處,直以圣人自任,律自身極峻其中也,見陽明而學猶純粹,覺往持循之過力也,契良知之傳,工夫易簡,不犯做手,而樂夫天然率性之妙,當處受用,通告今于一息,著《樂學歌》其晚也,明大圣人出處之義,本良知一體之懷,而運世之則學師法乎帝也,而出為帝者師;學師法乎天下萬世也,則處為天下萬世師此龍德正中而修身見世之矩,與點樂偕童冠之義,非遺世獨樂者,侔委身屈辱者倫也,皆大學格物安身立本之言,不襲時位而握主宰化育之柄,出然也,處然也,足之謂大成之圣,著《大成學歌》”[8]由此看來,王艮理論創新也是經過學無師承發憤讀書“逢人質義”,拜師學習修身講學的過程的,并不是如鄒元標所說“唯不事詩書”才有創新的那么神奇

王艮對學習是非常重視的,他認為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學習孔子雖天生圣人,也是通過認真學《詩》,學《禮》,學《易》,逐段研磨,才成為“明徹”之人的由此他認為,學習要一個好的態度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所以入太廟每事問;惟其入太廟每事問,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9]這里王艮對“入太廟每事問”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進行了相互論證,說明的道理只有一個,就是人要老老實實地學習他還提醒說:“學者初得頭腦,不可便討聞見支撐須養微致盛則天德王道在此矣六經四書所以印證者也若功夫得力,然后看書,所謂溫故而知新也,不然放下書本便沒有功夫做”[10]王艮的這些話有他的缺陷,但也有很大的道理即先要學習一些知識,然后進行實踐,通過實踐驗證知識,在實踐很“得力”的基礎上,再去看書學習,就能起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他強調了抓緊時間讀書的重要性,也重視了從實踐中學習的意義王艮認為學習必須認真仔細,馬虎不得他曾在詩中這樣寫道:“莫因簡易成疏略,務盡精微入細詳”[11]就是說,不要因為提倡“簡易”學習,就在學習上草率疏略,馬虎了事,還是要“精微”“細詳”地學習

同時,王艮還認為,學習要在勤奮上下功夫他十分贊賞孔子的學習精神他說:“孔子之時中,全在韋編三絕”[12],所以他經常教育學生:“人生貴知學,習之唯時時”[13]他告誡學者:“瑞氣騰騰寶韞山,如求珍寶必登山”[14]學習沒有什么捷徑可走,非勤奮不可

王艮對老實而勤奮學習的人是非常贊賞和支持的如徐樾在嘉靖七年和十年,兩度從學,都沒有得聞所謂的“大成之學”,直到嘉靖十八年,王艮經過十一年的考察,才寫信給徐樾,稱贊他恭謙好學,說他聞道以后,便有“解官善道”的志向,是“信道之篤”的“天下古今有志之士”,非他身邊的許多學生所能企及,表示要授他以“大成之學”這封信的名稱是《再與徐子直•又》,全文是:“屢年得書,必欲吾慈憫教誨,于此可見子直不自滿足,非特謙辭已也殊不知吾心久欲授子直大成之學,更切切也但此學將絕二千年,不得吾子直面會,口傳心授,未可以筆舌諄諄也幸得舊冬一會,子直聞我至尊者道,至尊者身,然后與道合一,隨時即欲解官善道于此可見吾子直果能信道之篤,乃天下古今有志之士,非凡近所能及也又聞別后沿途欣欣,自嘆自慶但出處進退,未及細細講論,吾心猶以為憂也我今得此沉疴之疾,我命雖在天,造命卻由我子直聞此,當有不容已者,余俟而講不備”[15]有人曾經研究王艮為什么要傳給徐樾以“大成之學”,就是因為徐樾具有勤奮好學為精神

王艮一生都充滿了學習精神這種精神不只是來自于他老師的教導,而在于他的一種志向王艮先祖來自姑蘇(今蘇州),世占灶籍,家境貧寒,七歲上學,十一歲輟學后隨父在煎鹽的亭子里干活,成為一名灶丁十九歲起經商,販鹽山東《年譜》上說,王艮二十五歲時,“客山東過闕里,謁孔圣及顏曾思孟諸廟,瞻拜感激,奮然有任道之志,歸則日誦《孝經》《論語》《大學》,置其書袖中,逢人質義”徐樾在《王艮別傳》中也說:“(艮)既冠,商于山東,特謁孔廟,即嘆曰:‘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歸,即奮然有任道之志,旦夕寤寐,耿耿不能自己”[16]從此,他放棄了經商行醫的職業,開始了他發憤自學成才的道路王艮一邊經商,一邊讀《孝經》《論語》《大學》等書由于王艮自己識字不多,缺少文化基礎,加之當時在安豐一帶找不到老師,他只好逢人質義,以知者為師從二十七歲開始他“默坐體道,有所未悟,則閉關靜思,夜以繼日,寒暑無間,務期于有得,自是有必為圣賢之志”三十歲時,他“筑斗室于居后,暇則閉戶坐息其間,讀書考古,鳴琴雅歌”[17]耿定向撰《王心齋傳》說:“先生入謁夫子廟,低徊久之慨然奮曰:‘此亦人耳,胡萬世師之稱圣耶?’歸取論語教經誦習至顏淵問仁章,詢之塾師,知顏子為孔子高等弟子,曰:‘此孔門作圣功,非徒令人口耳也’為笏書‘四勿’語聽夕手持而躬踐之……久之行純心明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慨世學迷蔽于章句思國學為天下首善地……”之后,開始通過刻苦學習與矢志耕道,成為一派宗師的觀王艮先生一生,他能夠從一名社會地位低下的灶丁鹽販,而成自立門戶的一代儒者,在學術史上是十分罕見的

《禮記•禮運》篇指出:“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形象地反映了師與父相連的社會意識荀子則將君師與天地先祖并列,作為禮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35]對諸子百家思想兼收并蓄的《呂氏春秋》指出:“疾學在于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36]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37]隋代教育家王通認為“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38]任何人的知識與才能都是從師求教并經過個人勤奮學習取得的“雖天子必有師然亦何常師之有?惟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民不知其由也,其唯明主乎?”[39]可見,我國古代對于從師的作用看得是非常重要的

王艮也一樣,他是非常重師教的(有人因為王艮在某些觀點上與其師不合,就認為王艮不重師教,這也是一種誤解)據史料記載,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艮三十八歲,他在家鄉講學期間,當時有一個叫黃文剛的塾師,是江西吉安人,他聽到王艮講說《論語》,感到詫異,說他和江西巡府王守仁所講的觀點相似王艮聽了這一消息,立即產生去江西會見王守仁,進行驗證的欲望趙大洲在《王艮墓銘》中說:“有黃塾師者,江西人也,聞先生論詫曰:‘此絕類王巡府公之談學問也’先生喜曰:‘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某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后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某與王公也’其自信如此,即日往造江西”[40]徐玉鑾也介紹說:“先生從塾師黃元剛聞其語,詫曰:‘海內士大夫亦有明圣人之道如某者乎?吾不可以不往證’”[41]聽說有人的觀點與已相似,王艮就要去驗證,去學習,這一方面說明王艮對于“學問”是不肯馬虎的,另一方面也說明王艮重視向他人學習王艮之所以重師教,主要在于他對學者拜師學習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王艮說:“學本無異,以人之所見者,各自以異耳如一人有名焉,有字焉,有知其名而不知其字者,則執其名為是,而以稱字者為非也有知其字而不知其名者,則執其字為是,而以稱名者為非也是各以己之所見者為是,以人之所見者為非也既知人矣,又知名矣,又知字矣,是既以己之所見者為是,又知人之所見者亦為是也夫然后洞然無疑矣”[42]而要做到“既以己之所見者為是,又知人之所見者亦為是”,就要有他人的指導,特別是老師的指導他說:“學,講而后明明則誠矣若不誠,只是不明”[43]王艮在自我成長的經驗中,對于“師友提攜勵進”有深切的體會早年他獨自摸索學習長達十年之久,這段時間固然有其獨特的心得與收獲,但在師事王守仁并與同好切磋數年之后,他在見識與胸襟上所展現的成熟氣象,無不歸諸于“明師良友鼓舞于前,誘掖獎勸抑其過,引其不及以至于中”[44]所以他感嘆地說:“良知一點分分明明,亭亭當當,不用安排思索,圣神之所以經綸變化而位育參贊者,皆本諸此也此至簡至易之道然必明師良友指點,工夫方得不差故曰道義由師友有之,不然恐所為雖是,將不免行不著習不察深坐山中,得無喜靜厭動之僻乎?”[45]

王艮認為,要學有所成除了要善于向老師學習以外還要善師友他認為師友也是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徑通過師友,可以得到相互影響,彼此切磋,都能得到提高他說:“予幸厚諸友相愛,彼此切磋砥礪,相勉于仁,惟恐不能遷善改過者,—體相關故也”[46]王艮關于學習要重師友的觀點,也是王守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王守仁主張廣泛交友,即使是學生也應當成為朋友因此,王艮無論是講學還是與友人論道,都不斷強調“明師良友”的重要當然,王艮的“師友”并不局限于講堂之內,而是廣泛地指一般人際往來之人,因此舉凡社會中的每位眾生皆可以為師可以為友,如他所說:“途之人皆明師也”[47]王艮講學時期,前來問學求教者甚多,社會各個不同階層者皆有,不論身份或高或低年齡或長或幼,王艮皆不以小輩或晚輩視之,而是以并列的朋友關系相待王艮這種虛心向人求教,視他人為師的態度,與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48]的氣概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王艮重老實的學習態度勤奮的學習精神,重老師之教師友之學,但王艮學師不為師之縛,學詩書“不泥傳注”王艮雖然“夜以繼日,寒暑無間”地學習,但他不是死記硬背儒家經典,而是以個人的思想去解釋經典,以經典來印證自己的思想王艮雖然提倡學習要“以經證悟,以悟釋經”,“經傳印證吾心而已矣”[49]“經所以載道,傳所以釋經經既明,傳不復用矣道既明,經何足用哉?經傳之間,印證吾心而已矣”[50]這種不重視章句誦習的學習方法,也是王艮學習的一個重要特色

王艮是一個“以自然為宗”的人對于學習他主張順其自然,反對“人為”“著意”[51]所以學習不要太廢事“一友持功太嚴,先生覺之曰:‘是學為子累矣’因指旁斫木之匠,示之曰:‘彼卻不曾用功,然亦何嘗廢事?’”[52]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注意,王艮所說的不廢事不累人,并不是說學習就不要用功,關鍵是要順應“自然天則”[53]

事實上,王艮十分強調思考的作用他說:“良知之體,與鳶飛魚躍同一活潑潑地當思則思,思通則已”[54]如王艮在三十八歲師事王守仁之前,思想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如他所說的:“王公論良知,某講格物”[55],就說明他早已形成了淮南格物說,與王學有所區別王艮從學王守仁之后,固然受到王學的某些思想影響但他在從學王門期間,堅持獨立思考,不迷信盲從他治學不主一經,其學旨不重視“章句誦習”而注重實踐他自稱其學說是“五經總義”,就是并非出自哪一經,而與“章句世學”對立,是封建正宗思想的異端所謂講經書,他“多發明自得,不泥傳注”[56],其實質就是背棄正統思想的教條,用自己的新意作異端之說他的基本思想和王學貌合神離

王艮的學習重思考的觀點是直接接受了王守仁“心學”思想的王守仁認為:“君子之學,心學也心,性也,性,天也,圣人之心,純乎天理,故無事于學;……故必學以存其心學以存其心者,何求哉?求諸其心而已矣;求諸其心何也哉?謹守其心而已矣博學也,慎思也,明辨也,篤行也,皆謹守其心之功也;……后之言學者,舍心而外求,是以支離決裂,愈難而愈遠”[57]所以在學習方面他強調靜坐體悟和獨立思考他說:“夫君子之論學,要在得之于心眾皆以為是,茍求之心而未會焉,未敢以為是也;眾皆以為非,茍求之心而有契焉,未敢以為非也”[58]這就是說,做學問要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見解,即使大家都說是對的,經過內心思考與事理不符,也不能認為是對的;大家都說是錯的,經過內心思考與事理相符,也不能認為是錯,決不能人云亦云,不經過思考而隨聲附和

王艮接受了王守仁的這些思想,治學是十分嚴謹的,他反對本本主義,不唯書,不唯上,即使是他的老師,他認為不能理解或不切實際的東西也要反復進行“辯難”如,王艮拜王守仁為師時的一段故事就表現了這種重思考的治學態度王艮初見王守仁,“講及至良知,先生(王艮)嘆曰:‘簡易直接,予所不及’,乃下拜而師事之辭出就館舍,繹思所聞,間有不合,遂自悔曰:‘吾輕易矣’明日,復見公,亦曰:‘某昨輕易拜矣,請與再論’先生復上坐,公(王守仁)喜曰:‘善,有疑便疑,可信便信,不為茍從,予所甚樂也’乃又反復論難,曲盡端委,先生心大服,竟下拜執弟子禮公謂門人曰:‘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59]可見,在學習上不是隨意之人,而是一個重思考真正搞學問的人

參考文獻:

[1][2][4]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一)[C].樂學歌.

[3][42]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一)[C].天理良知說,答甘泉書院諸友.

[5]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一)[C].答問補遺.

[6]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答鄒東廓先生.

[7][16][25]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四)[C].譜余.

[8]明儒王東崖先生遺集(卷一)[C].上昭陽太師李石翁書.

[9][10][12][18][20][22][23][24][26][30][32][33][34][43][47][49][50][51][52][53][54]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一)[C].語錄.

[11]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次答友人

[13]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和萬鹿園詩.

[14]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詠山.

[15][19]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詩文雜著.

[17][31][40][41][44][55][56][59]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三)[C].年譜.

[21]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答王龍溪.

[27]王成文公全集[C].答顧東橋書.

[28]王文成公全集[C].傳習錄.上.

[29]王文成公全集[C].答友人問.

[35]荀子[M].禮論.

[36]呂氏春秋[M].尊師.

[37]揚雄:法言[M].學行.

[38][39]文中子[M].問易篇.

[45]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二)[C].與俞純夫.

[46]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卷一)[C].勉仁方.

[48]論語[M].述而.

[57]劉奇.王守仁的“致良知”與“事上磨煉”[A].王陽明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貴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

[58]大成文公全集[C].

摘要:王艮始終把學習看作是一件快樂而重要的事情他認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不管是何等聰慧之人,都需要學習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成為明徹之人他提倡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勤奮嚴謹的治學風格他要求學習者要向老師學習,向朋友學習,向“途之人”學習他還提出了“百姓日用”命題,認為“道”就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學習者應該到百姓日用中去尋“道”同時,他還強調學習者要遵循“自然天則”,并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心悟”的作用

關鍵詞:人貴知學;雜學并包;尊師重友;當思則思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后勒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牟定县| 四会市| 都安| 镇赉县| 武平县| 乳山市| 凤台县| 额济纳旗| 五大连池市| 阳信县| 洞头县| 沁水县| 天等县| 永吉县| 江永县| 灵石县| 乌拉特后旗| 石渠县| 依安县| 天门市| 沭阳县| 辽阳市| 深圳市| 嘉黎县| 云南省| 山东省| 普宁市| 清流县| 马鞍山市| 金华市| 米脂县| 镇雄县| 刚察县| 黎川县| 漠河县| 祁东县| 铜鼓县| 青神县| 扶绥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