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現代會計信息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闡述了現代信息技術、新經濟環境、現代管理思想、人們的信息需求、現代會計職能等的內容與特點;在此基礎上,指出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應具有的特征。
關鍵詞:會計信息系統決定因素特征
隨著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網絡經濟的發展及市場競爭激烈化程度日益加深,傳統會計信息系統的局限性日益凸現,其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質疑。因此,探討現代會計環境下和滿足現代信息需求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問題,對于改善網絡技術與新經濟環境下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應該建立具有什么特征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而不涉及具體的系統設計與實施等問題。
一、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職能與會計信息系統的關系
(一)會計環境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與依據
會計環境是指“與會計產生、發展密切相關,并決定著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法制,以及會計工作發展水平的客觀歷史條件及特殊情況”(郭道揚,1992)。“倘若缺乏正確的環境觀念,缺乏對客觀環境的正確認識與深入分析,那么,對會計理論問題的研究及對會計事務的改進便無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會計失控或因會計失控帶來的損失也將無法避免”(郭道揚,1992)。
“會計環境是會計內環境與會計外環境有機的總合。顯而易見,會計內環境決定了會計的本質,從而決定了會計的職能,進一步決定著會計程序與方法,會計外環境決定了會計目標,從而決定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進一步影響著會計程序與方法。因此,會計本質、職能與會計目標,最終統一在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中,統一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會計環境中。”(謝德仁,1995)。“環境決定一切,存在決定一切。……無論會計本質、對象,還是會計目標,它們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環境下人們對會計現象的一種認識,有什么樣的會計環境,就必然有什么樣的會計理論。”(牛秀敏,1995)。這些觀點的共同點:認為會計環境決定會計本質、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及會計職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會計信息系統是通過行使會計職能,對會計對象進行加工,以實現會計目標的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因此,這些觀點同樣適用于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始終受環境的影響與支配,會計環境是決定構建什么樣的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與依據。
(二)會計目標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會計目標是關于會計信息系統應達到什么境地的抽象范疇。會計目標“是會計環境對會計系統的要求的反應,也是會計系統滿足會計環境的要求的標準,如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不同,會計系統則提供不同的會計信息。”(吳聯生,1998)。會計目標在理論上決定了會計系統實現會計目標所必需的保證系統,在實務上,會計目標引導著會計系統的運行。會計目標“是會計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會計系統內部的一切機制如會計運行機制、會計協調機制、會計信息反饋機制等等,都圍繞著會計目標而發揮作用,通過優化會計行為來實現會計目標。”(趙德武,1990)。可見,在構建會計信息系統時,必須以服務于會計目標為出發點,會計目標為會計活動指明了方向,當會計目標發生變化時,會計信息系統也必須做出結構上的調整,以體現這種變化。由于不同的客觀環境決定了不同的會計目標,會計目標也反映了會計環境的要求,也進一步證明了會計環境是構建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與依據。
(三)會計職能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根本
會計職能即指會計的功能,是指會計能夠干什么事。“會計職能是具體客觀環境下,因處理會計對象以達到會計目標而賦予會計系統的。”(吳聯生,1998)。“我們研究會計的職能,就是要根據會計的本質和對象,來確定會計這一實踐活動在社會分工中的最基本的責任和應起的作用。”(吳水澎,1996)。因此,可以說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所起到的作用。企業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用現代信息技術替代手工更好地發揮會計職能作用。離開會計職能,對突如其來的管理變革和全新的工作方式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技能準備,走盲目開發的路子,耗用巨資建立的會計信息系統,通常都會事與愿違。可以說,更好的行使會計職能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根本。
綜上,我們在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時,不能脫離會計環境,會計環境是建立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工業社會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環境下的是不一樣的。建立什么樣會計信息系統應以服務于會計目標為出發點,提供有助于決策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責任這兩個會計目標下的會計信息系統是不一樣的。會計目標的實現有賴于會計職能的發揮,建立的會計信息系統必須能夠行使會計的職能,否則,它就失去使用價值,就沒有建立的必要。
二、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決定因素
通過對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職能與會計信息系統之間關系分析可知,會計環境、會計目標、會計職能三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決定因素。這些因素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技術條件
從20世紀40年代第一臺計算機問世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信息技術經過個人電腦時代,飛速地發展到今天的網絡時代。計算機網絡也從LAN開始、經過MAN,發展到WAN。與此同時,計算機網絡軟硬件技術都取得迅速的發展。從硬件角度看,一個局域網(LAN)通常由服務器、工作站、網卡、集線器、電纜及其他網絡配件組成,為了擴展局域網還要引入路由器、網橋、網關和通信服務器等網絡部件。從軟件角度看,由管理局域網的操作系統如NetWare和WindowsNT等,發展到支持廣域網的軟件應用系統,如網絡導航儀、瀏覽器、TCP/IP網絡協議等。就數據庫技術而言,由早期的桌面數據庫系統如Dbase、FoxPro、VisualFoxPro、Access等,發展到大型數據庫系統如SQLServer、Sybase、Oracle等,再到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計算機應用體系結構也得到迅速的發展,先后經過主機系統(MS)、文件/服務器體系結構(F/S)、客戶/服務器體系結構(C/S)、多層C/S體系結構以及瀏覽器/服務器體系結構(B/S)。
網絡技術最成功的應用是Internet(國際互聯網)和電子商務。Internet通過普通電話線、高速率專用線路、衛星、微波和光纜等通訊線路把不同國家的大學、公司、科研機構以及軍事和政府等組織的網絡聯系起來。Internet應用系統可為用戶提供Telnet遠程登錄、Email電子郵件、匿名FTP、Usenet新聞組和BBS公共布告欄等服務。電子商務是指利用電子信息網絡設施來實現商品和服務交易活動的總稱。它可以提供網上訂購發送產品、咨詢洽談、網上政府、電子銀行、廣告宣傳、意見征詢、業務協作等功能。這些應用正如Alvin.Toffler在TheThirdWave(NewYork:BantamBooks,1990)所說“IT引起的變革浪潮正在沖擊著會計的海岸線。……它改變了商業運營的方式,也改變了經理們面臨的問題。現在的經理們需要新的信息模式進行決策,因此內部會計和對外報告會計都必須改革。”
(二)新經濟環境
1996年12月30日,美國《商業周刊》發表了一組文章,首次提出“新經濟”概念,揭示了現代經濟環境是一個新經濟環境。所謂新經濟,就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場為基礎的經濟。它體現為經濟信息化、網絡經濟、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四個方面。(1)經濟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IT)產業的迅猛發展和信息技術在各個產業和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領域的廣泛使用。(2)網絡經濟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以數字化為技術支撐,以信息化進行要素配置,以互聯網絡Internet為載體,整合各種經濟資源,促進“虛擬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技術與商業”相結合,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一種經濟形態和經濟運行模式。(3)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是以創新知識作為經濟發展的源泉。(4)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貿易、金融、生產、投資和政策協調等方面,超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融合,進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的趨勢和過程。具體包括貿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產經營的國際化等。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必然要受這種新經濟環境的影響和支配。新經濟時代的上述特征必然體現在現代會計信息系統體系結構中。
(三)企業經營與管理思想的創新
在IT時代,企業經營與管理思想不斷的創新,這些創新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管理思想創新。傳統企業管理以資源的稀缺性原理和投資收益遞減規律為理論基礎,現代企業管理將以知識的無限性和投資收益的遞增規律為指導思想。
2.管理原則的創新。管理突破斯密/泰羅/發約爾瓶頸,建立在對等的知識網絡、集成的過程、對話式工作、人類的時間與計時、組建虛擬企業與動態團隊等新的原則上。
3.經營目標的創新。經營以可持續發展代替利潤最大化、公司市場價值代替市場份額為目標。
4.經營戰略創新。傳統的競爭戰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信息時代的戰略則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雙贏戰略。
5.生產系統的創新。進入1980年代后,出現了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1990年代后,生產系統由MRP和MRPⅡ發展到ERP(企業資源計劃)。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實現對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體現對整個供應鏈資源進行管理的思想;體現精益生產、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體現事先計劃與事中控制的思想。
6.企業組織創新。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正趨向扁平化方向發展。虛擬企業正在代替傳統的實體企業。
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是為現代企業經營與管理服務的,一個先進會計信息系統不僅僅體現在對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還必將集成先進的企業經營和管理思想。
(四)人們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
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完成的《改進企業報告━━著眼于用戶》(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erFocus),提出企業報告綜合模型的5類數據與信息,也就是財務與非財務數據,管理部門對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關股東、管理人員的信息,背景信息等。并提出與上述分類相一致的3個概念,一是企業報告應當有一定的靈活性,二是有效地提供信息,三是考慮企業報告的成本和收益。薛云奎教授對未來財務報告的十大發展趨勢加以預測,包括從單一報表體系向多元報表體系轉變、從重可靠性到可靠性與相關性并重、從重歷史成本到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重、從重主體信息到主體與關聯方信息并重、從重有形資源到有形資源與技術資源并重、從重表式信息到表式與圖像化信息并重、從重貨幣計量到貨幣與非貨幣計量并重、從重絕對值揭示到絕對值與相對值揭示并重、從重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與事前信息揭示并重、從重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與日常信息揭示并重。這十大發展趨勢有的已經大勢所趨,有的初見端倪。
從上可知,人們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會計時空觀正在發生改變,這些變化必然對會計信息系統提供信息的方式、時間及所提供的信息內容、格式等,提出新的要求,必然引起會計信息系統體系結構的調整。
(五)會計職能的擴展
會計職能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管理水平的改進及人們對會計認識的深化,會不斷發展變化。會計最基本的職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職能,除此之外,還有派生職能,如預測、評價經營業績、參與經濟決策等。在新經濟時代,會計不再是僅僅完成這些傳統職能,而是要通過輔助解決業務問題,不斷增加企業的價值。業務問題的解決需要集成組織戰略、組織結構、業務過程、信息技術及業務度量標準。會計的職能就是要通過IT集成企業的業務、信息及管理過程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簡單地說,會計可以通過行使下列職能不斷地提高其為企業增加價值的能力:(1)為負責計劃、執行或評價企業的決策者提供各種有用信息。(2)促使信息過程融合到業務過程中,確保信息過程在執行控制業務過程的規章的同時,獲取和存儲有關業務過程的詳細數據。(3)幫助管理當局制定企業規章或政策,塑造并控制業務過程。這三種職能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新經濟環境對會計信息系統提出的新要求。
三、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特征
由上文分析可知,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思想為基礎,通過行使會計職能,以滿足現代用戶不斷變化的信息需求的會計信息系統。它必然被打上現代經濟信息技術環境特征的許多烙印。企業應該考慮上述因素,建立一個具有以下特征的會計信息系統,才能確保其會計信息系統的高度有效性,提高會計為企業增加價值的能力,確保會計目標的實現。
(一)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持平臺
由上文分析,技術基礎決定了企業能夠建立怎樣的信息系統。我們現在處在網絡技術/電子商務大發展的時代,電子商務等活動產生的大量經濟業務數據,包括財務與非財務數據、貨幣與非貨幣的數據、定量與非定量數據,都以電子的形式保存于網絡之中,會計信息系統應可以隨時到網絡上取數生成財務報告所需要的信息。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劇和網絡經濟的大發展,對遠程傳輸數據,自動捕獲電子商務交易數據,原始數據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必須采用網絡技術/電子商務應用系統的主流開發和運行平臺,應用可靠的大型數據庫如MSSQLServer、Oracle、Sybase等和數據倉庫技術、聯機分析處理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為基礎,以C/S或B/S層結構設計、相關的組件開發和先進的Web技術等為手段,利用網絡技術使系統擁有圖形窗體界面(GUI)和瀏覽器界面(Browser),將局域網應用和Internet應用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系統的分布式網絡計算,以確保其大數據量、多用戶數下的網絡性能。
(二)以最大可能增加企業價值為根本
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必須能夠以計算機和信息處理技術為手段,來行使會計的職能。隨著經濟環境的變遷,會計的職能也在向最大可能的增加企業價值方向演變。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根本就是在實現會計傳統職能的基礎上,集成企業的業務、信息及管理過程,持續不斷地提高其為企業增加價值的能力。因而,一個現代化的會計信息系統首先應該具有會計核算功能,會計核算是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應該充分發揮會計的管理功能,積極參與決策、實施適時控制和開展經濟分析,做到事前預測與決策、事中監督和事后分析、考評;應該延伸到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促使信息過程融合到業務過程,實現數據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渠道,實現全員參與式的管理。
(三)以先進的管理思想為核心
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經營與管理思想不斷創新,這種創新不斷對信息系統提出新的要求。在建立會計信息系統時,必須基于現代管理科學理論、經營和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動。縱觀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每一代管理信息系統的出現,都和管理思想的創新分不開,都是實現管理思想的載體。例如,MRP(物料需求計劃)是為解決制造企業原材料庫存管理問題而誕生,MRPⅡ(制造資源計劃)為了實現物流和資金流的實時同步更新而誕生。MRPⅡ又發展成為ERP(企業資源計劃)。ERP不僅是一種計算機軟件,更是一種管理思想的綜合。它的核心就是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它把企業和供應商、客戶等市場要素結合起來,并將企業內部的采購、開發設計、生產、銷售進行整合,使企業能夠對人、財、物、信息等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與調控,提高資源運作效率。在這個系統中體現了系統化計劃管理、供需鏈管理、信息集成、精益生產、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現代管理思想。會計信息系統的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由核算型向管理型過渡,由單用戶向網絡化發展,由部門級發展到企業級,并緊密地融入到基于供應鏈思想的ERP中,所以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必須以先進的管理思想為核心,滿足現代化管理的需要。
(四)以價值鏈和事項驅動體系結構為架構
價值鏈概念最先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1985年出版的《競爭優勢》中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輔助作用的各種活動的集合。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用價值鏈表示出來。”按照邁克爾·波特的觀點,價值鏈一般包括內部后勤、生產經營、外部后勤、市場銷售、與服務等五項基本活動和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四項輔助活動。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是實體價值鏈。隨著電子商務和虛擬企業的發展,虛擬價值鏈也成為為企業創造價值的一個重要鏈條,虛擬價值鏈包含收集、組織、選擇、處理和分配信息五項活動。這兩條價值鏈成為現代企業能夠運轉的兩個車輪。
企業在建立會計信息系統時,應該按照實體價值鏈條,為每項活動開發一個數據處理功能模塊,通過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再把各模塊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基于實體價值鏈的數據處理鏈。基于實體價值鏈的數據處理鏈再鏈接到基于網絡的管理虛擬價值鏈的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形成一個虛、實價值鏈管理集成系統,來完成對價值鏈的實時追蹤、核算、控制、預測與評價。這樣的信息集成系統將具備動態企業建模能力,能夠適應、引導業務流程不斷改進。隨著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技術的成熟、工作流協同技術的發展,這種系統能夠靈活地定義和維護業務流程、業務對象和軟件組件之間的映射關系,從而支持業務流程的持續改進。
為每項活動開發數據處理功能模塊時,采用事件驅動的體系結構。這種體系結構以業務過程和事件來構造系統,它認為業務過程和事件的本質決定了如何采集、存儲和使用數據。這種體系結構以各類經濟活動事項為中心組織數據,并獨立于應用程序之外,業務數據輸入一次,便可用于生成各種視圖驅動應用所能提供的全部視圖。基于事件驅動的體系結構的會計信息系統在業務發生時收集、存儲業務事件的所有數據(如事件本身、時間、地點、責任人和參與者、涉及到的資源與風險等),執行控制規則,同時完成會計處理,實現業務和會計的協同化處理與實時控制。相對于傳統會計信息系統來說增加了許多非財務、非貨幣的內容,可以支持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時間的信息要求。
以價值鏈和事項驅動體系結構為架構建立的會計信息系統既和企業價值鏈會計的管理思想相一致,又能夠以靈活多樣的信息報告模式,如事項法報告模式、數據庫報告模式、REA報告模式、多重計價模式、多層界面報告模式等,為信息用戶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如財務與非財務、貨幣與非貨幣、歷史與現時、年度與日常等的信息。
(五)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在新經濟時代,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管理者、投資者等信息用戶為了做出正確的經營投資決策,需要更多的信息。正如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告特別委員會在《改進企業報告━━著眼于用戶》中所說及薛云奎教授所預測的那樣,用戶對會計信息的需求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不僅關注企業財務報表信息,而且更關注企業經濟事項原始數據,并希望企業提供開放的數據庫,根據自己設定的決策模型獲取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決策。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應該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提供一種理想的基礎數據狀態,而對數據的加工和組合則由報告的使用者自己去完成。企業在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技術、聯機處理分析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可擴展的財務報告標記語言(XML)等現代計算機技術,提供滿足上述要求的數據信息電子報告模式,如事項法報告模式、數據庫報告模式、REA報告模式、多層界面報告模式等。這些電子報告模式提供一種基于經濟業務的“信息材料”,由用戶自己根據需要將“材料”組建成“半成品”、“產成品”,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多層次性。另外,在今天的新經濟時代,人們計劃期間短,投資機會多,決策隨機性大。傳統的定期報告模式無法滿足人們不斷變化地對實時性財務信息的需求。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必須采用頻道點播技術,實現實時報告,以解決電子報告的及時性問題。還要根據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層次性來設計實時報告的內容和格式。
(六)以強有力的安全控制為保障
由于網絡技術和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與普及應用,進行網上自動捕獲電子交易數據,網上數據處理與傳輸,必然成為企業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普遍做法。現代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不僅為企業進行會計核算提供了最便捷最高效的處理工具,也為企業的會計信息安全帶來了最大的最難以預防的威脅。企業不僅要防范內部的計算機舞弊,而且還要抵御來自Internet的攻擊和威脅。因而,企業在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時,必須以毒攻毒,建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強有力的安全保障系統。
在企業內部,必須設置防火墻,建立虛擬專用網(VPN設備)、提供系統日志審計工具和安全分析工具、安裝信息網關和安全路由器、設計授權和身份認證系統、實施信息加密、加強安全檢測預警系統的實時檢測等安全措施。建立一個企業動態自適應安全模型,進行實時檢測和報警響應,不斷查找網絡脆弱點,提供準確的網絡安全審計報告。在企業外部,借助電子商務的權威認證中心(CertificateAuthority),確保交易的正確進行。通過密碼技術隱藏信息內容,實現信息的可靠傳遞。也可以設立網站安全評估系統保證交易完整、防止信息不受侵害、防止未知實體進入交易所進行交易。這些安全保障系統構成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只有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可靠的安全保障系統,才能確保其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功能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霍蘭德著.楊周南、趙納輝等譯.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2]李捷、楊周南.如何建立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研究.2004,4
[3]吳聯生.會計研究起點理論述評.會計研究.1998,10
[4]肖澤忠.大規模按需報告的公司財務報告模式.會計研究.2000,1
[5]薛祖云主編.會計信息系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6]楊周南.IT環境下傳統會計面臨的十二大變革.財務與會計.1999,7
[7]張廣、陳翔、朱朝華.會計信息體系結構的發展.會計研究.2002,10
[8]莊明來著.會計電算化研究.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9]GeorgeH﹒Bodner&WilliamS﹒Hopwood.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8thed,PrenticeHall,In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