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航空工業發展途徑與對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航空工業發展途徑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航空工業發展途徑與對策

集群創新體系的概念及內涵

對于產業集群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不同的產業集群與創新體系之間的關系是不同的①。此處主要探討高科技制造業的集群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一)集群創新的概念什么是產業集群。邁克爾•波特把產業集群定義為在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企業和機構的集合體②,包括一批對競爭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聯系的產業和其他實體,并向下延伸至銷售渠道和客戶,或從側面擴展到輔助性產品的制造商,以及與技術、技能或投入相關的其他企業(邵云飛、杜曉明,2011)。“集群的動態演化就在于企業間的區位競爭、設備與服務的供應、投入要素(人力資本、研究設施、風險資本)與需求要素的集中”(JorgeNiosi&MajlindaZhegu,2005)。產業集群可以看成是對企業科層制組織或垂直一體化組織的一種替代(趙海山,2009)。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集群化已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潮流,產業集群構成了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構架(楊冬梅等,2005),在區域競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什么是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產業績效中心的定義,區域產業創新體系是指包括專業化的設備與服務供應商和客戶在內的各種企業,以及大學、研究機構、培訓機構、標準設定機構、地方貿易協會、規制機構、技術轉移機構、商會、政府機構等在內的相關非市場主體,在空間上高度集中,并圍繞某一特定的商業領域共同創造新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產業集群概念更多地是從空間的角度強調產業的關聯性,而區域產業創新體系則是從時間的維度強調創新在區域產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對于高科技制造業來說,二者的地域范圍和構成主體完全一致、功能目標和網絡結構高度重疊、動力機制和演化路徑高度統一(李琳,2004;楊冬梅等,2005)。因此,我們把區域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高度融合統一稱之為集群創新體系,或稱創新集群。③

(二)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體系的關系產業集群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效運行又會加速產業集群的形成。對于高科技制造業來說,集群和創新的關系就更加密切。產業集群的一個最主要的優勢便是其創新的效應。集群企業的創新效率要高于非集群企業,增長也更快(Baptista,R.andSwann,1998;JunKoo,2005)。集群催生創新的原因在于:集群的競爭壓力有利于促進原始創新;集群的“臨近學習”和“知識溢出”效應有利于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集群的“協同效應”有利于集成創新。因此產業集群能夠促進創新的涌現。反過來,創新又促進集群的形成與發展。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如靠近原材料供應地、尋求高質量的供應商、靠近高素質人才供應地、利用地方知識積累、靠近本地化市場等,而地方的創新能力也是促進產業集群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對于高科技制造業,情況更是如此。創新要素集聚及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是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其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李大為等,2011)。集群的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集群內部企業的競爭力,因此集群的創新能力越強,則集群內部企業的競爭力也越強,對其他地區的企業吸引力也越大。集群促進創新,創新又進一步促進集群發展,從而形成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集群創新體系的構成與創新源泉集群創新體系可分為點、線、網、面幾個不同的層次。“點”主要是指不同企業所構成的創新主體;“線”主要是指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鏈條;“網”則是指由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相關主體構成的產業網絡與創新網絡;“面”則是指創新網絡存在的環境。它們也共同構成了集群創新的體系(見圖1)。集群創新主體是指參與創新過程的各個機構和個人。包括企業、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中介組織等,它們構成集群創新的主體。集群創新網絡是指創新過程本身是一個由企業、政府機構、大學、科研機構、其他主體構成的相互激發、反復迭代的復雜網絡過程。由于現代科技與產業越來越復雜,單個機構和個人很難完成復雜的創新活動,需要多個主體之間的密切配合,這就需要有各種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網絡把不同的創新主體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發揮其單個主體所無法完成的功能。對于高科技產業及創新密集型產業來說,更是如此(NickCliftonetal.2011)。通過這些交互式、重復性、網絡化關系,集群創新主體可以發現更多的商業機會,促進商業模式與技術產品的創新,完成復雜產品的合作研發與生產,實現集群內部知識的流動與溢出,并在網絡內部形成一定的治理結構,因此,網絡結構及其制度安排被看成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基礎。此外,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集群間、區域間及國際間的創新合作也越來越多,這種跨區域的合作網絡對于區域的長期發展也至關重要。集群主體和集群網絡都是在一定的創新環境中生長的。創新的缺乏是因為缺乏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創新集群的發展是漸進性和累積性的,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演變后,集群內相關主體經過長期的交互作用,就會創造出知識、技能、專業化服務、機構支撐結構、金融協議、基礎設施和共同的合作與互惠信用標準。這就共同構成了集群創新的環境。這種環境成為推動區域創新的財富。在一個創新集群中,創新主體越多、創新網絡越密集、創新環境越優越,這樣的創新集群發展潛力也越好、競爭力也越強。正因為此,一些學者認為制度和機構是決定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互動的學習機制和網絡是創新體系的生命力(楊冬梅等,2005)。

航空工業集群創新體系的結構與構成

(一)航空工業集群創新體系的結構航空工業集群創新體系由生產系統與科技創新系統共同組成。生產系統為科技創新提供需求和牽引,科技創新系統則為生產系統提供支撐和動力。其基本結構如圖2所示。

(二)航空工業集群創新體系的構成

1.集群創新主體。航空工業的發展需要多個創新主體的密切配合,不同的創新主體承擔不同的責任和功能,提供不同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具體包括:大型國家航空實驗室(包括軍用與民用)。國家軍用航空研究中心主要負責軍用航空科技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先進技術和作戰概念的開發;國家民用航空科技研究中心主要負責民用航空科技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先進技術開發。軍用航空技術和民用航空技術具有很多通用性,民機技術多半都來自于軍機技術。大型國家航空實驗室相當于一個“旗艦租客④”,既可以成為航空科技創新的“源泉”,又可以成為航空工業發展人才集聚的“蓄水池”,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企業的集聚。另外,這些研究中心和大學科研機構科研人員的創業活動也是加速高科技企業集聚的重要途徑;這些大學科研機構所創造的航空科學技術既可運用于航空部門,也可運用于其他部門,從而催生新的產業門類,因此也會吸引或集聚相關門類的產業集聚。大型航空工業公司(包括總成商、關鍵分系統制造商)。航空工業集群是典型的“中心輻射式”產業集群,其中心就是大型航空工業公司。由于航空工業投資巨大,工廠的使用壽命較長,因此航空工業的區位選擇具有巨大的慣性,并具有不斷自我強化的趨勢,因此大型航空工業公司的建立是航空產業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NiosiandZhegu,2005);大型航空工業公司不僅處在產業鏈的頂端,成為“錨定”眾多上下游企業的“旗艦租客”,其技術研發成果的外溢也將成為促進地方產業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動力量。此外,這些大型航空工業公司與國際航空工業巨頭保持密切聯系,可以廣泛吸收國際航空科技進步的成果,并通過業務分包、技術資料共享、人員培訓與科技人員創業等途徑向本地企業進行轉移,其發展將引領整個航空產業集群的發展進程。在世界大型航空工業中心區,都有一家或幾家大型航空工業公司的存在。中小型航空工業公司。這些中小型航空工業公司按照大飛機公司提供的技術標準和參數設計生產產品,主要提供各種部件和零件生產,包括新型材料、機載設備、機場設備、導航與空管設備、儀器儀表、維護與保養等。小企業及其創新精神一直被認為是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和創新活力所在。對于航空產業集群來說,這些中小型航空工業公司既為那些大型航空工業公司提供零部件,也會為其他行業部門提供產品,因此,航空科技的溢出效應主要發生在這一層面上。⑤與航空工業高度相關的其他行業企業。與航空工業發展高度關聯產業包括冶金、電子、通訊、新材料、發動機、裝備制造、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石油橡膠、宇航工業、國防工業、計算機軟件與仿真模擬等;其后向關聯產業可帶動飛機銷售、飛行訓練、飛機維修、商業物流、金融保險、航空旅游等行業的發展等。這些行業成為連結航空工業與其他產業的中間節點,不僅能夠為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技術和產品支持,同時也會從航空科技工業那里獲得知識溢出,從而共享航空科技創新所產生的技術成果,并促進區域高科技產業的多元化。外圍輔助業務公司。這些公司包括軟件、物流、金融、風險投資、管理咨詢、國際貿易、中介服務、人才市場、實驗與評估、技術服務中心與技術交易所、孵化器等服務機構,它們是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性產業。這些外圍輔助業務公司為航空工業企業提供技術、信息、智力、資金和政策支持,調動集群內的各種主體參與共同創新,并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快速產品化、市場化、產業化。大學及其附屬科研機構。主要負責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參與航空工業企業和國家實驗室的聯合科技攻關,與這些機構一起構成地方航空工業發展的知識與創新基礎。這些機構培養的人才包括科技研發與創新人才、航空工業發展所要求的工程師和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專業服務提供者(如律師、會計師、咨詢師等),這幾類人才對于一個高科技產業集群的形成必不可少。航空工業的客戶。包括航空運輸公司、軍方客戶、其他通用航空客戶,他們向航空工業公司提出市場需求,影響甚至決定著航空科技及產品研發的方向。因此,航空工業企業必須與這些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航空工業公司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需要吸納客戶方代表進入自己的產品設計團隊,聽取客戶方的意見,把這些客戶的需求納入自己產品一體化的設計過程之中,在產品交付使用過程中隨時聽取客戶方的反饋意見以便及時改進產品設計。政府。這里的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政府部門。各級政府應根據航空工業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制度安排和產業政策,給予航空工業持續不斷的“量身定做”的支持,為航空工業企業提供創新性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基礎設施、產業政策、制度環境等。

2.集群創新網絡。由于航空工業產品需要集成多個學科知識和成千上萬的零部件,這種高度復雜性使得單個企業無法完成大型飛機所有的研發制造業務,其生產必須采取轉包協作的方式,這就決定了其生產組織模式宜采取“核心企業+配套供應商”的集群化、網絡化、全球化發展模式(見圖4)。航空工業集群內部網絡(區域網絡)。集群內部網絡是由以上各個主體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構成一個航空工業的生產與創新網絡,即集群創新體系。集群內部網絡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生產網絡(供應網絡)、銷售網絡、技術網絡、信息網絡、社會網絡等;如產業內網絡與產業間網絡等。集群內部網絡更有利于隱性知識的傳播。由于集群內部網絡的建立有賴于地理位置上的臨近,所以在產業布局規劃時,要盡可能地把與航空科技工業有關的項目放在相鄰的地方。航空工業集群外部網絡(區間網絡)。區域內航空工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形成區域內的創新網絡,更需要跨區域的合作網絡,包括國內網絡與國際網絡。區域科技生產網絡必須融入國際國內網絡之中,才能保持其創新活力和競爭能力。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或公司可以單獨研制一架大型飛機,一般都要依靠國內或國際其他地區或公司的產品為自己配套。航空工業作為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必須參與到國際分工合作之中,以獲取技術、降低成本、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等。航空工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隨著航空制造業分包業務的不斷增長,從而形成航空制造業的全球供應鏈,這使得世界的不同地區往往集中于不同的子系統,而最終組裝只在少數幾個核心地區。集群外部網絡可以通過跨國公司、聯合投資、合作研發、國際貿易、許可證生產、承接外包業務、國際技術轉移、生產與技術聯盟、國際學術交流、人才的國際流動等途徑來實現。集群內部網絡可以保證航空工業的區域根植性,有利于信息交流、合作創新、技術擴散和地方經濟發展;而集群間網絡則可以保證區域產業集群時刻與國際國內航空科技發展同步,避免技術過時和集群退化。對于航空工業而言,JorgeNiosi&MajlindaZhegu(2005)就認為,區域間(包括國際與國內)的知識溢出對于大型航空工業企業保持技術的先進性更為重要。這就要求一個地區或企業要把自己放在國際國內航空科技工業生產與創新網絡之中,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地方政府在構建區域航空科技創新體系時,要積極實施科技開放互動戰略,開展跨區域科技合作和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產業集群融入更大區域乃至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

3.集群創新環境。以上各個主體及其之間的關系會受到所處環境的制約。環境包括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明確或隱含的政策支持,也包括各種基礎設施與文化氛圍等。這些共同構成了產業創新集群生長的“土壤”。

上海航空工業集群式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如何構建航空工業創新集群呢?根據上述航空工業創新集群的結構與構成情況,構建航空工業集群創新體系、推動航空工業集群式創新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培育航空工業主體、構建航空創新網絡、優化航空工業發展環境。

(一)自主培育與外部引進相結合,培育集群創新主體航空工業集群創新主體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聚集:一是自主培育,二是外部引進。隨著上海航空工業集群發展壯大之后,其本身就會像一個催化劑和“吸鐵石”,一方面催生本地航空工業企業的誕生,另一方面也會吸引外部人才、技術、資金、企業的進入。這樣,整個航空工業及相關產業就會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這就是產業集聚中的“積累循環因果效應”。組建國家民用航空科技中心。政府通過對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某些基礎性科研、共性技術與關鍵技術的扶持,既可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也可體現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如果沒有基礎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探索的支持,航空工業的長遠發展就會缺乏持續的支撐。從世界航空工業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它們一般都在其宇航工業發達的地區建有大型國家宇航實驗室。如美國NASA在全國主要宇航工業中心共建有10多個國家宇航實驗室;為了支持圖盧茲的航空工業發展,法國國防宇航研究院(ONERA)于1969年專門在圖盧茲建立圖盧茲研究中心,專門從事與宇航產業有關的應用研究。上海也應依托現有的宇航研究機構,完善其設施、擴大其規模、豐富其功能、提升其能力,逐步使之成為國家主要的宇航科研機構,鼓勵其與產業界、學術界建立廣泛的業務聯系。大力支持大型航空工業公司的發展。大型航空工業公司有兩個層級:一是大型的飛機設計總裝公司;二是關鍵分系統(如發動機、結構、起落架、航電、液壓系統等)制造商。在總成商層面,上海有商用大飛機項目和ARJ-21項目兩個平臺;在關鍵分系統方面,上海正在積極推進航空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兩個平臺項目的建設。⑥航空產業集群為典型的中心輻射式產業集群,其中大型宇航工業企業扮演“旗艦租客”的角色,它們是航空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大企業的大項目形成巨大的本地化勞動力市場和市場需求,從而吸引并“錨定”相關產業和企業的入駐。因此政府要把政策的重心放在這些大企業和大項目上,關注它們發展的需要,為之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要讓這些大企業參與到政府航空工業扶持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來,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政策。大型航空工業企業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著力培育自主研發與創新能力、產品設計集成能力、項目管理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以及特定的市場營銷戰略和戰術,盡快實現大飛機或關鍵分系統的規模化和系列化生產,這樣才能形成巨大的本地化市場需求,以充分發揮其產業帶動和產業集聚能力。大飛機公司也要通過業務分包和合作研發等途徑有意識地培育地方供應網絡和創新網絡,培育地方專業化供應商與研發機構,通過專業化提高本地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此外,要通過招商引資,或者采取戰略合資等方式,吸引國外大型航空工業企業進駐上海,或者在上海設立分公司。隨著研發成本上升、競爭加劇以及開拓新市場的需要,這些國際航空工業巨頭是有可能與中國航空工業企業開展合資合作的,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機會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通過各種合作形式,積極利用國外資源和技術。大力培育中小航空工業公司。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本地化配套能力以后,才可能吸引更多的航空工業公司進入本地,從而提升大中型航空工業公司在本地的根植性。要讓這些中小航空工業公司成為大中型航空工業公司的配套企業,就必須提升其研發制造能力和產業配套能力。為此,需大力推行創新創業計劃,鼓勵創新創業,培育企業家精神;設立航空工業企業創新創業基金,鼓勵科研人員創業,以促進本地航空產業集群的形成。大力發展相關產業。這些相關產業包括航空工業的上下游產業及橫向關聯產業,這些產業既為航空工業提供產品和服務,也為其他行業提供產品和服務;它們既可以從航空工業那里獲得知識溢出和訂單,又能為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撐,也為上海未來的產業多元化打下基礎。完善中介服務體系。重點發展包括金融租賃、風險投資、信用擔保、法律與金融服務公司在內的中介服務機構,為航空工業企業提供出口貿易、科技信息、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成果推廣、產品檢測、人才培訓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大力發展航空教育科研機構。航空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各類人才和技術支撐。知識、人才和持續的技能提升是高科技產業集群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要把航空科技人才、組織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引進、再培訓作為推動上海航空工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這就要求調整高校的專業學科設置,為航空科技工業培育和輸送急需的專業人才;強化大學在航空基礎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上海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長遠的可持續的支撐;探索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要把大學科研機構的轉型作為創新集群培育的重要舉措,大學要把產業界的需求作為自己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出發點,促進大學與區域產業的聯動發展,鼓勵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廣泛的國際聯系,使之成為參與國際航空知識創新與溢出的重要節點。大型航空工業公司要加強員工的繼續教育,著力提高其工程技術能力。

(二)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構建集群創新網絡對于創新型產業集群來說,知識的溢出和傳播擴散對于集群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大力促進知識的流動,構建各種各樣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知識網絡成為知識流動、擴散、轉化的通道。這種網絡就好比產業集群的“粘合劑”,一方面把現有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又把不斷融入的新企業粘合起來。航空工業更是一個網絡化特征特別明顯的產業,任何型號航空產品的成功都是使用者、集成商、供應商、服務商通力合作的結果,隨著航空產品復雜性的不斷增加,這種合作網絡也變得愈來愈復雜。只有通過長期合作,才能夠在各個網絡主體之間建立起充分的理解和信任關系,這對于復雜航空工業的產品設計制造和一個航空工業中心的長期發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上海必須重視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平臺,如航空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基金會、學術研討會、供需洽談會、產業博覽會、產學研聯合研發與科技成果產業化、民間交往等等,要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產業集群與創新網絡的融合發展。由于航空工業技術與生產過程的復雜性,更需要正式的網絡安排來協助整個行業解決各種技術及經濟問題。在世界主要航空工業中心,基本上都有航空工業聯盟或航空工業聯合會這樣的多邊協調機構,專門負責建立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聯系,也可以賦予其指導、資助行業發展的功能。上海市政府可以成立專門的航空產業集群開發與助推機構,把相關利益主體集中起來,共商產業發展大計。在培育地方航空工業科技創新網絡過程中,大型航空工業企業和行業協會起主導作用,而政府則應扮演發起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FrankPeckandDavidMcGuinness,2003)。航空工業是一個高度集群化、又高度全球化的產業,因此構建全球化創新網絡非常必要。既要通過“引進來”吸引國外航空工業企業到上海投資建廠,為大飛機提供生產配套,做大上海的航空產業集群;又要通過“走出去”積極融入國內、國際航空科技工業體系,使上海成為國內、國際航空科技工業體系的一個重要節點。建立國際航空工業網絡并不是弱化區域的重要性,正如邁克爾•波特所言:“自相矛盾的是,在國際經濟中的持續的競爭優勢越來越多地來自于區域性資源———知識、關系、激勵等其他地區的競爭者所無法獲取的東西。”也就是說,企業的全球競爭優勢越來越多地來自于本地化優勢。可以說,國際化與集群化、專業化與網絡化是國際航空工業并行發展的共同趨勢和基本特征。

(三)優化政策與完善設施相結合,塑造集群創新環境航空工業創新集群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優良的成長環境。地方政府的職責就是通過優化政策措施和完善基礎設施,為航空產業創新集群的建立、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環境。優化政策就是通過政府支出、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方式加大對區域內航空工業企業、研發機構、中介組織等的支持,人為地造就一個資源與成本的“洼地”和人才與技術的“高地”,吸引外部資源流入、促進創新涌現,從而形成一個航空工業集聚區。這些政策具體包括科技研發的扶持政策、創新創業政策、人才培養與引進、投融資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完善設施主要是通過政府支出為航空工業的發展提供各種專用性或通用性設施,如試驗測試設施、光纖通訊、港通、生活環境等。

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

航空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具有高投資、高風險、長周期等特點,僅憑上海的地方之力將很難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必須積極爭取國家在宏觀層面上的大力支持。

(一)優化航空工業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集群化發展是航空工業發展的一條基本規律。從世界主要航空工業大國來看,航空工業主要集中于少數幾個大都市地區。而我國目前的航空工業布局則主要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過于分散,全國主要的航空制造中心有西安、哈爾濱、貴州、四川、上海等地。其結果是彼此分隔、自我配套、交流協作不便。如果能夠整合現有生產與創新要素資源,通過空間集聚,在少數幾個地區形成垂直和水平分工協作的格局,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規模效益。因此需要對我國目前的航空工業布局進行調整,以促進航空工業資源的集聚。由于我國航空工業基本上都以國有企業為主,加上目前各個省份爭取發展航空工業,這使航空工業產業布局的調整困難重重。因此,有必要通過航空工業體制改革和國有航空工業企業產權改革,推進中國航空工業的產業布局調整、形成產業集聚。從我國航空工業的規模來看,主要培育兩個大的航空工業集群———西安和上海。

(二)改革航空工業管理體制,優化航空工業產權結構管理體制是航空工業取得成功的重要體制保證。長期以來,我國航空工業管理體制基本上一直沿襲以國有獨資企業為主的、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對外高度封閉,對內高度集中,重生產輕科研,企業缺乏生產決策自主權和開拓市場的積極性。雖然建立了航空工業體系,但攤子大、力量分散,形不成拳頭,在管理體制上存在著致命的弱點(歸永嘉,2008)。有學者就認為,“運10”下馬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航空工業的體制不順、決策多變造成的(高梁,2001)。因此,我國大飛機項目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對航空工業管理體制進行系統性設計和重塑。由于同為國有企業,航空工業集團總公司下屬的各個企業關注的是“同僚競爭”而不是基于利潤考量的“市場競爭與合作”,雖有航空工業集團總公司的集中領導、統一協調,但目前我國航空工業企業各自為戰的情況依然比較嚴重,“同僚競爭”導致國內企業間合作較少,國內企業寧肯與外國企業合作也不愿與國內航空工業企業合作,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航空工業進行產權改革,以促進效率的提高和國內企業的合作(歸永嘉,2008)。此外,我們還要研究制定航空工業的長期發展規劃,以規劃引領航空科技工業布局調整和科技進步。

(三)創建國家航空工業創新體系,加大航空科技自主研發投入對航空工業最重要的支持就是研發支持,尤其是對航空科技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持。航空科技工業如果沒有航空基礎科學研究的支撐,就很難有長期可持續的發展。而從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航空科技工業創新體系,其中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缺乏獨立的、專門從事航空基礎科學研究的機構。這里我們可以仿效美國NASA的做法,建立中國的航空科技管理局和航空科技研究中心,強化對航空基礎科學的研究和先進尖端科技的開發。為了支持上海大飛機產業的發展,建議國家整合長三角地區的航空科研機構,在上海建立一個國家航空科技中心,專門從事航空基礎科學研究和先進技術開發,這一機構隸屬于國家航空科技管理局,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有航空科研機構,專門從事航空先進技術研發與探索。

(四)完善國家航空工業支持政策,優化航空工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目前,世界大飛機市場已被波音和空客瓜分完畢。在這種國際背景下,如果沒有政府的強力支持,我國商用大飛機產業的發展將會是舉步維艱。目前我國對于航空工業支持的政策舉措雖然很多,但這些舉措多散見于各種政府文件中,沒有一個完整的扶持航空產業發展的政策文本。對民機產業的研發機構建設與研發項目資助、投資補貼、貸款優惠、研發補助、政府采購等方面均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這種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的做法勢必會對大飛機的研制產生不利影響。對大飛機產業的支持,關鍵是找出我國在發展大飛機產業中的關鍵薄弱環節,針對解決關鍵薄弱環節需要設計最佳的政策支持方式,突出政策設計的系統性和針對性。要注意把航空工業的產業政策與航空工業發展的區域性政策、產業集群培育政策結合起來,使國家航空工業的產業政策有利于航空產業集聚發展。

(五)大力發展航空運輸業,以市場需求牽引航空工業的發展市場需求是一個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航空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航空運輸業的需求,因此要大力發展航空工業就必須大力發展航空運輸業,降低航空運輸業的進入門檻,大力發展通用航空,加大航空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鼓勵航空出行,開放低空空域管制等。通過航空運輸業的發展牽引航空工業的發展。

作者:嚴劍峰單位:上海財經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台江县| 阿尔山市| 阿巴嘎旗| 通许县| 虎林市| 江门市| 江永县| 勃利县| 马鞍山市| 乐至县| 南宫市| 合阳县| 延长县| 岐山县| 西和县| 灵寿县| 双辽市| 子长县| 金寨县| 藁城市| 新河县| 元江| 银川市| 广饶县| 鲁山县| 晋宁县| 礼泉县| 静安区| 北川| 南宁市| 三台县| 应用必备| 中卫市| 星子县| 米泉市| 汉阴县| 武清区| 隆德县| 阿拉善盟| 孙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