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歷史知識在地理教學資源整合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了更好地推進課程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從教學主題出發,引入各種歷史知識作為課堂知識點解析的參考。教師要善于融入歷史知識,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拓寬學生視野、解釋地理現象、發展思維能力、發展人地協調觀、發展人文素養。本文對此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歷史知識;初中地理;資源整合
地理學科和歷史學科有著多種內在關聯和共通,通過構建二者之間的橋梁,有效進行各類知識的融合,可以讓課程教學得到更好的推進,教學效率也會更高。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從教學主題出發,引入各種歷史知識作為課堂知識點解析的參考。這兩種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夠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提供全新視角,同時,也是更好地闡述具體教學問題、推動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原理的方法。教師要善于通過構建二者的教學資源整合來優化課堂,帶給學生更為豐富的課堂學習體驗。
一、融入歷史知識,增加學習趣味性
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有很多不同的出發點,并且可以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首先,在課堂上適當引入歷史知識,能夠讓地理教學趣味性更強,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初中地理課本中會涉及對各個不同地域的介紹,其中不僅包含各個地方的氣候、環境等地域特征,還包含這些地方歷史人文特征的講解。對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靈活地引入一些輕松有趣的歷史元素,比如,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一些合適的歷史人文素材等。這些內容的補充,可以讓原有的知識解讀以更加開放化的形式展開,當講到一些饒有趣味的歷史故事時,學生的注意力會快速地被吸引,學習的興趣會更加濃厚。例如,教學“巴西”這一課,在給學生解讀巴西是一個由多民族充分融合形成的知識點時,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閱讀材料,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會了解到巴西當地各民族融合的實例,基于這些內容的閱讀能夠建立非常直觀的認識,學生對于巴西的印象也會隨之在頭腦中形成。教師還可以篩選這些材料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主題,并進行適當的延伸,給學生呈現趣味化的歷史背景知識。這是一種很好地將歷史知識融入地理課堂的教學實施方法,這種教學資源的整合不僅使課堂教學的效率更高,而且學生也能夠體會到更多地理學科的學習樂趣。
二、引入歷史知識,拓寬學生視野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地理課本中對每個學習主題的內容介紹都相對有限,學生只能從較淺的層面學習這些內容,尤其是碰到一些有一定難度的知識點,學生容易產生認知障礙。這時,教師可以靈活地進行教學內容的補充,一個很好的思路就是引入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考慮到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有緊密的聯系,因此,這種教學融合有著很大的實施空間。尤其是講到一些難點知識時,教師可以用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來解讀地理知識點,這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讓教學難點很好地化解,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比如,在教學“多變的天氣”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直觀,教師可為學生補充草船借箭、商湯人工求雨、張衡的相鳳銅鳥、楓橋夜泊、雞形鳳標、火燒葫蘆谷等歷史典故。有些典故學生聽過,有的不熟悉,教師可以逐一講解這些歷史故事,在大大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同時,也讓學生從多個角度直觀感受到了天氣的多變,加深了對這節課的學習印象。這些故事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方式給學生呈現了世界氣候的多樣化,讓學生充分理解了這個主題。這些歷史故事的補充,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很有幫助。同時,這些歷史故事背景也從多樣化的角度給學生就地理學習主題做了剖析和呈現。這種教學融合對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強化學生的知識吸收和掌握很有幫助。
三、借助歷史知識,解釋地理現象
在地理課堂上,當學到和地理現象有關的知識內容時,教師需要將這種現象給學生解釋清楚,要結合必要的背景知識進行解讀,這樣學生才能弄懂其中的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積累,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可以從歷史的角度提供背景知識,為地理現象的解讀帶來參考。比如,在學習一個區域經濟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時,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歷史社會因素,尤其是一些很重要的歷史事件,這往往會直接決定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適時引入相應的歷史知識,對于地理現象的闡釋會起到很好的幫助,學生能夠快速理解這些內容,對于知識原理也會有更牢固的掌握。以“撒哈拉以南非洲”這節內容的教學為例,教材中對這個地區做了相應描述,歷史上由于長期受到殖民者的占領與掠奪,導致這個區域內很多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受到影響,出口的為初級農礦產品,進口的則是各種工業制品。這些實例都表明了歐洲殖民對南美洲經濟影響之大。考慮到這個因素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為學生補充非洲殖民地的相關歷史,給學生呈現一些具體的史實,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清晰。有了這些補充內容后,這一地理現象以更直觀的方式得到了解讀,學生也能夠從更高的層面認識這些學習內容。這才是地理課堂教學值得采用的方法,這種教學資源的整合大大提高了知識教學的質量。
四、基于歷史知識,發展思維能力
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除了要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逐漸建立學生的知識框架和體系外,教師也要慢慢基于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要讓學生對很多問題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并且能夠綜合各種背景知識,就問題的實質做更深入的探析。這種學科能力的具備,會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自主性更強,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對于地理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多做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訓練。教師可以嘗試在地理知識解讀時,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除了從地理的角度認識學習主題外,也要綜合參考當地的歷史人文知識,全方位解讀課本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引入相應的歷史背景知識能夠發揮極大的輔助作用,讓學生的思維更開放,綜合學習的能力也能得到鍛煉。
五、利用歷史知識,發展人地協調觀
隨著地理課程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會掌握越來越多的學科知識,地理觀念會逐漸形成,并且認知能力會有所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析一些綜合問題時,學生可以利用各種相關的學科知識,從更開放化的視角思考問題。基于這樣的教學背景,教師除了要讓知識點教學有效落實外,還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其中人地協調觀就是很重要的一點。人類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是推動社會經濟、環境等都朝著積極方向發展的依托。歷史上有太多例子讓我們看到,人類一旦對環境展開掠奪,或者是對環境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就會導致人地的協調被打破,人類的生存必然會受到影響。教師可以在講解這些內容時,引入一些有代表性的歷史背景作為解讀的依托,這在更好地進行知識解讀的同時,也會有助于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建立,讓地理課程教學的深層次訓練目標得到實現。例如,在教學“干旱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時,教師在給學生介紹這個區域時,可以適時進行延伸,給學生展示塔里木盆地曾經的輝煌,讓學生看到歷史上那個偉大的時期,隨后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塔里木盆地從前被視為“絲綢之路的走廊”,現在成為了西部大開發的焦點,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已經不復存在,這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這里的環境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哪些重要的經驗和教訓呢?這一系列問題的探析,能夠讓學生以時間為軸線,透過將地理空間思維和歷史事件思維進行融合與碰撞,認識到其后存在的人地協調問題,建立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塔里木盆地從極度繁榮到逐漸凋亡的原因,這樣的學習過程會讓學生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入的解讀,這是學生學科能力的一種體現。
六、透過歷史知識,發展人文素養
在地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隨著教學的推進構建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除了要讓學生對于理論知識有良好的吸收、掌握外,也要逐漸發展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力,鍛煉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此外,要透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尤其是在課堂上綜合各種其他學科的補充知識,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構建學生的正確價值觀。這種層層推進的教學目標設計,可以為知識教學的展開提供向導,促使教師開放教學視野,合理進行各門學科知識的融合,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從多方面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實現綜合教學目標。教師在地理課堂上可以透過各種歷史知識的融入,在輔助地理知識解讀的同時,逐漸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在“日本”這一課的教材中,呈現了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重要影響的實例,并且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能夠快速崛起的相關原因;在“印度”這一課的教材中,呈現了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還介紹了印度的一些飲食文化;在“中東”這一課的教材中,則重點給學生呈現了當地的宗教文化,并展示了阿拉伯國家一些有代表性的習俗等。從教材的編排方式來看,地理知識的學習本身就融入了大量歷史文化背景,只有深入理解這些人文歷史,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障礙才會消除。教師要用好這些背景知識,這對于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學會尊重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化差異等非常有益。構建開放化的初中地理課堂,結合教學主題引入各種歷史人文知識,是一種很值得采用的教學思路。這種教學融合不僅有助于知識解析的開展,化解一些學習難點,這個過程也能夠對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展開構建,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發展,在地理課堂的學習中獲得豐富的收獲與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志翠.淺談鄉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
[2]馬磊.淺議多媒體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21).
作者:于政懷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