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翻譯教學改革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一)教學模式單一化
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多角度、全方位的翻譯教學模式提供了可能。但是,大部分學校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仍滯留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進行,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信息輸入方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這種盲目的教與學模式一方面無法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信息的及時反饋,忽略了大量可用于翻譯教學的文化資源、媒體資源等,讓學生失去了擴充知識面和專業性的途徑;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完全依賴,無法釋放自身的學習熱情和自主學習能力,很難做到翻譯能力的真正提高。
(二)教測內容缺乏化
目前,面向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材中很少見到單獨成冊的翻譯教材。翻譯基本上都是作為聽說或精讀教材中某個章節進行簡單介紹,內容寥寥可數,大部分教師只能自行尋找大量的課外資料進行補充,造成了翻譯教學內容五花八門,根本無法形成系統性的講解和實踐。此外,測評作為考查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環節和手段本應能夠較為準確地體現學生的翻譯技巧和能力,但測評內容的單一及形式的缺失使其無法真正體現和考量學生在翻譯方面的實際水平,也無法讓學生真正了解自身的翻譯能力和可提高的空間。
(三)師資力量薄弱化
國內著名學者穆雷曾提到過,“雖然目前翻譯教師的年齡和職稱結構等較之十年前以及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已經逐漸趨于合理,但是多數教師還是缺乏嚴格的職業訓練和學術訓練。”這表明了現在我國翻譯教學師資力量的薄弱,不論翻譯教師的人數,還是人員的選配、培訓等方面都存在著極大的漏洞,成為了我國翻譯教學發展的最大瓶頸。翻譯教師師資建設的缺乏直接導致了翻譯教學質量低下,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合理建設翻譯教學隊伍和全面提高英語教師的翻譯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路徑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
(一)完善課程設置
大學英語教學首先應該從課程設置層面體現翻譯教學的重要性及地位。首先,在大學讀寫課中單獨開辟翻譯課程,主要講授翻譯理論、技巧及筆譯等相關內容,聽說課程中為口譯課程設置固定的授課時間,進而加強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授課強度。其次,實行多層次、多元化的翻譯教學課程。學校可以依據學生在英語基礎方面的差異性將翻譯課程定為初、中、高三大級別。每個級別都設定與學生水平相符的教學目標、大綱、要求等,讓學生的翻譯能力能夠真正得到鍛煉和提高。此外,面對大學高年級的學生開設具有專業化、針對性的翻譯選修課程,滿足其在日后考試、求職、就業等方面的需求。
(二)注重翻譯教材建設翻譯
教材的稀缺是目前翻譯教學的主要問題之一。眾所周知,翻譯過程中的思維轉換至關重要。美國學者格姆里奇的研究表明,翻譯者在翻譯心理過程中擁有兩種表現視角,分別與源語和譯語相對應。他指出,表現視角是語言中反映出的文化狀況。因此,翻譯教材不僅要達到雙語翻譯語言層面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翻譯者具備認知影響兩種語言表述特點的文化情境的能力,將語言內容與文化層面巧妙融合,涵蓋翻譯理論、技巧、篇章翻譯、英漢對比、修辭、文化等多元化信息。同時,建設多媒體網絡資源平臺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實現傳統課本與現代化媒體資源的有效整合,讓學生能夠在課堂內外接觸、了解并掌握豐富化、多元化的翻譯資料和信息。
(三)變革教學模式與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同樣適用于翻譯教學。著名學者李德鳳曾提出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譯課程設置”,對翻譯教學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將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小組競賽等多元化的形式相融合,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課堂學習,從被動的旁觀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進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與互動,寓教于樂,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在翻譯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徹底摒棄傳統重知識、輕技能的教學模式,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翻譯人才,從而滿足社會的巨大需求。
(四)加強師資培訓培養
具有高水平翻譯能力的人才是翻譯教師的重要使命,而翻譯領域師資力量的缺乏與不足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翻譯教師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翻譯理論知識、實踐經驗,精通各種翻譯策略和技巧,還需具備出色的語言轉換、溝通、創作能力。著名學者蔡思果曾經提到過,學翻譯的人如果只學翻譯,永遠翻譯不好,要先具備中西學的底子和語文的修養才有希望。因此,學校必須加大對翻譯師資力量的投入,定期組織教師進修、訪學,參與各種類型研討會及學術活動,讓教師盡可能多渠道、多角度去了解、分析國內外翻譯領域的前沿資訊。此外,教師自身也要尋找機會自我提升,不斷摸索,將翻譯教學做大、做強。
(五)健全考評體系完善、合理的考評
體系是翻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翻譯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傳統的以測試結果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體系必須優化,將形成性考評形式與總結性考評形式等靈活應用于翻譯課程的整個教學周期。教師應該在翻譯教學課堂內外及時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效果,并對結果進行預測、判斷和分析,達到形成性評價的要求。同時,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翻譯課程應該設置有集教學、評估、考核一體化的網絡資源平臺,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遠距離互動,同時學生在網絡平臺上的學習記錄、問題反饋等信息不僅能夠讓教師綜合運用多種測評指標體系了解翻譯教學的實際效果,明確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能夠幫助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存在問題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自我判斷和分析,以便及時改進,真正實現翻譯的自主學習。此外,教師應該階段性地讓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考試、自我及相互測評等多種形式衡量是否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改變以學生獲取知識量作為單一判斷指標的情況,整體考量教學階段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真正實現有效的總結性考評。
三、總結
總之,構建基于網絡資源平臺的翻譯考評體系勢在必行。它不僅能夠延伸翻譯教學的時空維度,即時、有效地實行評估與考核,更重要的是能夠為教師提供豐富、科學和客觀的教學反饋信息,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我測評的良好學習習慣,實現翻譯課程的優化教學。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如何將豐富的語言資源切實應用在翻譯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尤其是翻譯能力,真正實現翻譯教學中各個環節的環環相扣,讓課堂內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既定教學目標。此外,強調學生在課堂外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評估體系等方面的相互關聯,從而讓教學鏈條盡可能地呈現交際性、動態性和互補性,建立全方位、綜合性的翻譯教學體系,讓其實現從傳統的單一式、強迫式、單向式向多樣化、自主式、交互式轉變。對翻譯教學進行多方位的綜合改革有利于學生在翻譯學習中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提高自我學習能力,從而實現自發、有效的獨立學習。
作者:范玲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