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普通高校管理學教學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面對國內高校轉型的大背景和進一步落實“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需要,通過對普通本科高校管理學教學過程的研究,指出普通高校管理學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等問題,提出適宜管理學教學改革與培養社會實踐性人才需要的對策。
關鍵詞:轉型背景;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方法融合
管理學是普通高校經濟管理類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后續課程的基礎。該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相交融的綜合性學科,旨在通過對管理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發展過程和管理職能的學習,使學生們更好的樹立起現代化的管理理念。伴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常態,我國普通高校未來的發展將逐漸向“注重自身專業特色的建設和加強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上來,培養時展需要的人才成為高校轉型的重點。
一、轉型發展背景促進管理學教學“再改革”
管理學課程在高校教學設置中的對象是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一年級新生,這些學生由于進入大學前的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和課堂中度過,鮮少參與社會實踐,很難將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進行結合。教師單純依靠傳統口頭語言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課堂知識,大多數學生都會呈現實踐經歷較少、理性思考能力較差、缺少應變能力等特征,在對抽象的管理理論學習中容易出現理解不夠全面、概括能力不足、缺乏學習興趣的現象。[1]由于社會、高校與家庭之間關于職業教育長久以來的片面性認識,使得傳統教育觀念和人才培養制度不相協調的問題更加凸顯,我國高等教育存在“人才難得”與“學難致用”的矛盾。教育部相關人士在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就指出:“未來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將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型人才”。面對國家提出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戰略,高校管理學教育如何幫助學生從課堂學習者向掌握基本管理知識的初級管理者的轉變,如何將學生從課堂的被動接受轉為自主對知識的探尋,是高校管理學教學“再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管理學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進入新千年,“全球資源匱乏”和“人口相對過剩”成為地球千年發展的又一難題,專家學者給管理賦予了“就是生產力”的新內涵。此時,國內普通高校管理學教學仍以理論教學為重點,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并未得到改善,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管理學教學內容理論性較強,不適應社會實踐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國內高校使用的管理學教材多是翻譯國外早期管理學的相關著作而來,該類著作大多理論性過強,實用性、操作性較差。部分著作中雖也注重穿插案例等內容,但是書籍整體框架仍然過于理論化、條理化,生動活潑的圖案不多、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偏少。書籍整體版面設計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課程章節設置多而冗長,語言過于學術化、不夠通俗易懂,難以吸引學生深入閱讀。在國外,從事管理學相關課程講授的專家學者,大多都有在企業和政府相關部分從業的經歷,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國內大多高校教師基本都是從校門出再到校門進,大學畢業后或是獲得相關學位后就走入了講臺,沒有直接參與企業經營和管理的實踐經驗,許多教師在課堂講授中缺乏實際問題構建、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從而導致給予學生啟發的角度比較單一,實踐教學不夠深人、全面,進而影響管理學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管理學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動力不足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我們看到人類真正的管理困惑的解決不是通過研究那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道理”的學術價值來實現,而是如何把這些“大道理”通過現實生活的演繹,最后樸實無華的表達出來。[2]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如果繼續沿用舊有的“倉儲式”、“填鴨式”教學方法,過于偏重管理知識的數量性、完整性和繼承性,似乎顯得越來越無實際價值和意義。受國內重點高校普遍擴招和高考生源不足之間的矛盾等因素的影響,眾多普通本科院校所招錄的學生大多存在著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較差、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學能力不強、學習動力不足、課堂紀律較差、缺乏思辨能力等問題。由此看來,在國內外教學方法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和現代化的趨勢下,我們應該重點闡明管理知識形成的過程以及獲取的思路、方法,把已有的案例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和涂鴉式教學法等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敢于發言的自信能力、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吸引學生參與到方法多變的教學過程中,變被動接受為積極主動思考,教授學生“獲取知識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學會學習和思考。[3]
(三)管理學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教學功能比較單一
高校管理學教學中,現行的教學模式由于過多的強調學科的完整性,沒有把管理實踐放在導向地位來組織教學,課程內容紛繁蕪雜、覆蓋面廣,但沒有突出重點,缺少一定的深度。在實際教學中,管理學的課程設置往往是將課時平均分配,無法有重點地選擇,這就必然出現很多講過的內容學生工作后用不上,而需要的內容又相對不足。許多高校的管理學教學中并沒有設定實訓課,即便是設置了實訓課,實訓課與理論課間的信息交換不順暢、理論講授和實踐相脫節。實訓課的開設本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但是由于教師對實訓課的內容與教學目的認識不足,實訓課不僅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反而使許多學生認為是增加了負擔。
三、完善管理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科技發展,現代社會中教師己經越來越少地以傳遞知識為主,更多地是以激勵思考為主要職責,除了教師自身的正式職能之外,他還將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4]為了更好的踐行這一被譽為當代教育思想發展里程碑著作中的重要理念,我們需要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和措施,注重教學任務、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適時更新,轉變教師與學生之間曾經的階層關系為民主教育關系。
(一)注重管理學實踐教學內容的學習
管理學的課堂教學理論仍然是當前教學的重要方面,要增加教材外的教學信息量,注重更新一些與管理學相關的實事信息。在精簡理論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加重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的演示,給學生傳達更多實踐教學的內容。課堂之外,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的實踐性,可以和一些企業聯合,加強校企之間的專業合作,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企業的相關崗位實習、實訓以便獲得實際的管理經驗。同時也可邀請企業的管理者,為學生授課或做有關管理學知識方面的講座,把管理者多年管理實踐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學生,而且可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管理實踐作為案例,融入到課堂中,組織學生探討并加以分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二)加強各種學習方法在管理學教學中的融合作用
以課堂為依托,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管理原理方法實驗。以理論直接聯系實際,帶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互動過程,以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運用情景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等參與式教學法,以提高管理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組織學生討論。給學生布置案例分析作業,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注意發揮學生的團隊精神和自主精神,并引入團隊競爭機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還需要根據管理不同章節的需要,選取適合該章節講解過程中教學方法,發揮各章節之間的融合作用。
(三)注重教學團隊建設,適時更新教學模式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將來能夠提高學生更容易、更有效地進行學習的能力,因為他們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也掌握了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獲得信息、思想、技能、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表達方式的同時,我們也在教他們如何學習。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5]面對信息更新速度的不斷提升,我們應該注重教學模式的動態穩定,適時為其注入有助于管理學教學發展的新鮮能量。同時,還需要注重以精品課程建設要求為基準,進一步梳理課程的教學結構,完善和增補各類教學資料,總結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經驗,注重管理學教學團隊建設和優秀教師的培養。逐步實現給低年級學生配以導師的目標,導師能夠和學生充分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滿足學生的相關要求,利用掌握的信息適時調整我們的教學方法和工作思路。
四、結語
綜上所述,管理學的教學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的提高和完善,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總結經驗,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學生是我們教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對象,經常聽取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時補充教學內容。加強與教學管理工作人員的溝通,緊緊抓住本科教學的特點,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思路,不斷開拓進取,在實踐中得到提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萍平,許瑩,等.基于建構主義的應用型本科管理學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07.
[2]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M].朱雁斌,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9):2.
[3]袁淵,陳戟“.管理學”教學方法創新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0):37-38.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6):108.
[5][美]喬伊斯.教學模式[M].荊建華,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
作者:謝芳 單位:鄭州輕工業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