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學習困難學生聲樂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中學習困難學生通過掌握音樂學習中的策略,先在音樂課上樹立自信心,然后把這種自信心遷移到其他課程中去,這樣,就可以轉化學習困難這個問題。這一學習策略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就是要把音樂欣賞與歌唱能力、作品學習與歌唱實踐、理論素養(yǎng)與演唱練習結合起來。對于學習困難學生來說,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他們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音樂是他們確立自信、走向成功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學習策略;高中聲樂;困難學生
高中學習困難學生,可能既有學習障礙也有學業(yè)不良。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音樂課程的學習對于這些學習困難學生來說反而可能會感興趣。因此我們音樂教師可以通過讓他們掌握音樂學習中的學習策略,首先在音樂課上樹立自信心,然后把這種自信心遷移到其他課程中去,這樣就轉化了學習困難這個問題進而讓他們積極地面對其他學科。對于學習困難學生來說,音樂課程中的聲樂教學(即歌唱教學)是他們最想參與的學習,因此只有通過把聆聽聲樂作品和歌唱實踐有效結合作為學習策略,才能真正讓這些學生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這一學習策略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就是要把音樂欣賞與歌唱能力、作品學習與歌唱實踐、理論素養(yǎng)與演唱練習結合起來。
一、讓學習困難學生把音樂作品欣賞與歌唱能力結合起來
我們經常聽到學生說:我很喜歡音樂,就是聽不懂。確實,一個人從喜歡音樂到能聽懂音樂總要涉及提高音樂欣賞能力的問題。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聽音樂也是這個道理。讓學習困難學生多聆聽、多接觸各個時期、各種風格音樂作品,擴大欣賞面。音樂聽得多了,學習困難學生逐漸也就懂音樂了。作為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讓他們靜下心來走近音樂,聆聽音樂,特別是聆聽中外名曲。這個應該不難。聆聽音樂是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激發(fā)學生音樂興趣的動力。欣賞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能激起學習困難學生的興趣,產生歌唱的愿望和激情,而且還會在藝術表現方面獲得啟示,使他們不斷進行藝術積累,并在模仿中學習歌唱,進而使他們在音樂審美能力和聲樂表演能力等方面都有所進步和提高。在欣賞時,適當播放一些現場版演唱更能引起學習困難學生的共鳴,特別是同齡人的演唱,通過歌唱者的情緒、表情、音樂氣氛等等多方面感染學生,讓他們能近乎現場的體驗歌者的表演。如欣賞《草原英雄小姐妹》時,教師可以播放中學生合唱團的現場演唱給學生觀看,然后問學生有何感受,他們一般都認為合唱隊員聲音統(tǒng)一,配合默契,神情專注于指揮,非常投入;再介紹合唱隊時,大家感到同齡人都能唱得這么優(yōu)秀,就會表現出佩服和羨慕的神情。這樣就有了示范性的效果。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齡人的優(yōu)秀演唱,更能引起他們的關注和模仿,并幫助他們在歌唱時找到合適的聲音形象和演唱氣質。
二、讓學習困難學生把作品學習與歌唱實踐結合起來
讓學習困難學生學習優(yōu)秀聲樂作品,不但會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歌唱的愿望和激情,而且他們還會在聲樂技巧和藝術表現力方面獲得啟示。比如,他們聽了俄羅斯歌唱家維塔斯的演唱之后就被深深吸引,紛紛感嘆歌聲的美妙,好多同學課后還要聽,并請教老師怎樣才能把高音唱得輕松、優(yōu)美,這就對歌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梢娺@些學習困難學生對于藝術歌曲不是不喜歡,而是接觸得不夠多。我們教師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對他們進行熏陶,如通過學校廣播室、教室播放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也可以布置課外作業(yè)的形式讓學生聽教學光盤上的曲目,還可向他們推薦一些優(yōu)秀作品,以擴大他們的欣賞視野,提高鑒賞的層次,調動他們自主欣賞高雅歌唱藝術。學習困難學生如果能夠神情專注地聆聽音樂歌曲,那么,這對于集中注意力是非常有好處的。這樣也有利于他們對其他課程的專心學習。在歌唱教學中,學習困難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最初感知,主要是對旋律和情緒的感知,在這個問題上,老師一定要充分了解學生,并根據這一心理好好做文章、想辦法。例如在視頻學習中,女聲獨唱《繡紅旗》和合唱《迎風飄揚的旗》,上課時,老師先不用講什么,由學生先聽,然后組織他們討論討論。結果可以證實,他們對作品的旋律和情感的感知是豐富的。風格各不相同的作品,震撼著學生的心靈。可提出為什么這兩部作品會形成較大的反差?一個獄中繡紅旗,體現了江姐等獄中女同志,盡管遭受到國民黨特務各種各樣的嚴刑拷打,可是,她們對黨的一片忠誠之心永不變。表達了中華兒女熱愛黨熱愛祖國的一片紅心,對新中國成立的渴望與向往;一個是時而激昂時而細膩的情感,唱出了她們對祖國、對黨的一片深情。老師就這兩個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力度、音調等不同之處,分析其風格的各異,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曲家的特點、音樂風格差異闡述得細致一些,這對于學生理解作品特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曲式、和聲等復雜的東西就不用過多的解釋。由淺入深,欲速而不達。如果這些學習困難學生的欣賞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再進一步深層次的講解。當學生對作品有所理解,對旋律有興趣時,再要學生唱這些作品時,他們學習唱歌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教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了。其實面對《繡紅旗》這樣的作品要這些學生唱好是很難的,但也就可從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努力提高歌唱技巧,以達到演唱難度較大的音樂作品能力。在他們能把有難度的作品唱好時,老師就要及時表揚鼓勵,讓他們的自信心進一步得到確認。在歌唱教學中,選擇一些中外少年歌手和少年合唱團的優(yōu)秀演唱提供學習困難學生欣賞學習,特別是他們自己崇拜的偶像或者明星,這都是非常有益的。例如他們這年齡喜歡的中國好聲音中的同齡歌手蒲悅的《梨花又開放》、李文琦的《流星》等。
三、讓學習困難學生把理論素養(yǎng)與演唱練習結合起來
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習困難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如音的高低、長短、音色、強弱、速度與力度、調式、和聲、織體等要素,以及常用音樂術語等。這樣,對音樂的基本感受能力提高了,才能提高音樂素質,從而達到完美演繹音樂作品。一首聲樂作品都是由旋律和歌詞二部分組成的,其中有節(jié)拍、調式、調性、力度、速度等變化,它傳達著作品思想情感的信息。從旋律發(fā)展來看,有的延伸平穩(wěn)、流動自然,易于表現較安定的情緒,有的跳動不安、寬廣有力,易于表現高昂突進的情緒,演唱者既要按照樂譜規(guī)定,又要結合演唱的效果來安排,可在某個地方進行延長或停頓。但往往有些學生會把作品演唱得不符合原曲速度。所以當一首歌曲拿到手之后,老師要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對每個字、每個樂句,甚至每個裝飾音上下苦功進行揣摩。對歌曲的曲式、調性、速度、力度都要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總體的把握,才能使演唱體現作品的風格和藝術價值。對于學生來說必須仔細試唱、分析樂譜,找出節(jié)奏難點和易出錯的地方,然后根據它的風格特點,安排出快慢、強弱和適當了力度。這實際上是對他們的一個有效訓練,即通過音樂的理論修養(yǎng)去深刻地理解分析聲樂作品,掌握歌曲的節(jié)奏,分析歌曲的旋律,把握歌曲的音量及力度,注意歌曲的速度,細致地處理作品情感。一個好的歌手為歌曲帶來新的生命力,讓聽者久久不能忘懷。像當年全國青歌賽當中,《父親》的演唱者劉和剛把這首歌演唱得入木三分,臺上的評委還有臺下的觀眾都為之感動,創(chuàng)下了歷屆比賽的最高分。任何一門學科都有理論知識。音樂學科也同樣如此。音樂理論的有效學習,有利于學生確立對于其他課程理論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音樂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學活動,是讓學習困難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有效途徑。其中歌唱教學在音樂教學中有著獨特的意義。不論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還是注入了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歌唱教學始終是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之一,它讓演唱者借助“借情”或“移情”手段來開拓思維和想象,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把聆聽音樂作品和歌唱實踐有效結合就是要我們教師找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定期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音樂沙龍、十佳歌手比賽等等。隨著學習的深入,他們對音樂的感受會發(fā)生變化,例如聽到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會感到悲傷、壓抑,甚至流下眼淚;聽到聶耳的《畢業(yè)歌》會感覺精神振奮、充滿斗志;有時看到某種場景就會想到某句歌詞;甚至可以在音樂中尋找到學習的激情和動力。進而他們能嘗試用自己的歌聲去表達作品的情緒。實踐證明,音樂能激發(fā)人內心的情感,讓人在情感得到調節(jié)與宣泄的同時獲得理性的滿足。對于學習困難學生來說,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他們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悅,音樂是他們確立自信、走向成功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盧雪珊.音樂教學法課程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與實踐[J].西昌學院學,2015(04).
[2]謝啟金.學習困難學生教育對策研究[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3(S1).
[3]廖家驊.音樂教育的哲學思考[J].音樂研究,1992(01).
[4]吳迎春.中專音樂教育中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分析[J].北方音樂,2015(18).
[5]李崇光.高中學習困難生的教育策略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10).
[6]徐紅博.新時期多元化音樂教育的落實途徑反思[J].鴨綠江,2015(12).
[7]易敏.淺析學生學習困難成因及應對策略[J].法制與社會,2008(13).
[8]韓梅.當代音樂教育思維模式探微[J].戲劇文學,2004(10).
[9]郭聲?。敶魳方逃母锱c發(fā)展的若干特征[J].人民音樂,2003(01).
[10]邢丹.學習困難的成因與教育干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01).
作者:嵇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