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超碰97久久国产精品牛牛-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與策略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與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與策略

摘要:文章闡述了農業科技成果通過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技園區、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的轉化模式,分析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加強應用型技術研究、轉變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方式、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建立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等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以期為加快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特征;存在的問題;對策

2015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農業科技取得顯著成就,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而與此同時,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統計,全國累計產出農業科技成果59283項,其中,可轉化成果16388項,轉化率只有27.6%,而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可達到70%~80%,這些反映出我國農業科研與農業生產相互脫節的問題十分突出。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水平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主要通過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技園區、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進行轉化。從成果類型來看,公益類的科技成果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追求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主要以政府推廣為主;企業類科技成果具有排他性、競爭性和獨立性,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主要由社會組織驅動。

1.1農技推廣機構

農技推廣機構屬于公共服務機構。目前,全國農技推廣機構達到7.9萬個,擁有農技人員58萬人,中央財政每年投入補助經費26億元,各地近年大約有100億元用于農技推廣工作。全國基層農技推廣組織年推廣新品種27.8萬個次、新技術18.1萬個次,技術培訓3.5億人次。農技推廣機構主要承擔各級人民政府確定的關鍵農業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農業生產中重大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防,農業公共資源監測和水利等基礎設施技術服務,以及農業公共信息和農業技術宣傳教育、培訓服務等,向農業勞動者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推廣農業技術,推動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

1.2農業科技園區

農業科技園區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我國從“九五”開始建設農業科技園區,截至目前,各種類型及不同級別和層次的農業科技園區已達數千個,其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46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283個。農業科技園區是以市場機制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立足區域資源開發和發展主導產業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園區內眾多的科技企業對農業科技成果有強烈的需求,對技術引進、開發和轉化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企業規模化生產活動又形成了適合當地生產實際的技術模式,引導生產經營主體主動接受新技術、新成果,并通過園區的示范和輻射帶動更大范圍的應用。

1.3產業化經營組織

產業化經營組織是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應用對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各類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35.4萬個,通過訂單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不同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帶動農戶1.24億戶。產業化經營組織通過自建基地、示范帶動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全程化服務,將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導入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向技術集約型轉變,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在實際生產中,形成“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積極向農戶推廣新技術,并提供有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解決了農戶經營規模擴大之后的市場銷售問題,為農戶擴大經營規模提供了保障。

1.4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基層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截至2015年6月,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40萬個,平均每個行政村擁有合作社2.5個,入社農戶人數達到9900多萬人,覆蓋全國1/3以上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業小生產者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礎上建立的企業組織形式,對農業科技具有強烈需求。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也是政府和農戶、龍頭企業和農戶、科研單位和農戶的技術連接體,成為將技術要求傳遞給農戶的重要渠道,將新技術帶給廣大農戶,并且解決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性問題。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特征

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由過去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農技推廣機構逐漸向多元化、市場化組織共同參與轉變,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非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并存是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主要形態。

2.1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是主導模式

從目前來看,農技推廣機構仍然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渠道。由于農業公益性特點,決定了市場機制難以實現全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主要投資必須由政府承擔。一方面,大多數農業科研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難以通過市場價格機制來完全占有投資所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仍以小規模農戶為主,農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尚不完善,僅依靠市場化方式無法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足夠的資金。

2.2農業科技產業化是發展方向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通過市場化運作,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農業高新技術能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率先采用農業高新技術的生產者可以獲取超額利潤;另一方面,農業高新技術具有知識密集型特征,其研發過程屬于技術創新過程,具有周期較長、投入較大的特點。通過市場方式讓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選擇,能夠使農業科研、成果轉化與農業需求緊密結合,科技研發人員能得到較好的收益,促使農業科技方向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實際,應用企業得到巨大的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加強對高新技術的應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3多種轉化方式并存是長期狀態

在以政府農技推廣機構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為主導模式的同時,涌現出了“園區+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10],與農戶構成直接的利益共同體,結合本地資源條件、生產實際、市場行情等進行準確決策,有針對性地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及時轉化應用。此外,各種技術咨詢服務機構、農業技術開發公司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也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方式。

3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業科技成果從產生到應用的各個環節,需要政府、科研單位、推廣機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之間協調有序和高效運作,打通科研、推廣、轉化的全鏈條。

3.1加強應用型技術研究

針對生產中的實際需求和關鍵問題,加強重點領域的技術研究,注重技術的集成配套和熟化應用,提高支撐保障能力。一是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創新,突出動植物新品種選育,從源頭上確保農業安全;二是開展農產品優質、安全、高效、生態生產技術創新,包括高效種養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動物疫病防治技術等;三是加強農產品采后分選、保鮮、冷鏈物流配送與精深加工研究,提高農產品采后處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四是開展農業信息技術與智能裝備研發,重點研發節水、節肥、節藥、節飼料的節本增效信息技術和裝備;五是研制環境友好型農業投入品,開展農業生態治理、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突破資源和環境的約束。

3.2轉變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方式

針對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發展趨勢,加快轉變服務方式,不斷提升農技推廣機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一是針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制訂適宜不同生產規模的精準化解決方案;二是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推廣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規程,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安全水平;三是按照現代農業機械化發展要求,做好配套技術的推廣服務,實現農藝農機配套;四是適應“互聯網+”現代農業的大趨勢,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廣普及農業科技,提升整體服務水平和效能。

3.3提高科學文化水平

農業從業者的科學文化水平是影響農業科技成果接收和應用的重要因素,必須提高基層農技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一是加大對農技推廣人員的培養力度,創造條件支持其研修深造,采取案例教學、現場參觀、網絡課堂等多種新形式,提高其專業素質和履職能力;二是開展職業農民教育,將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快培養一批具有互聯網思維、善于經營管理、掌握先進技術的帶頭人[2];三是大力發展掃盲教育,通過成人中、高等教育以及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等措施來努力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程度和科學素質。

3.4建立成果轉化激勵機制

在科研方面,要完善農業科技立項、科研選題、課題組織、成果評審及職稱評定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學推進基礎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項目立項選題要向市場和生產需求傾斜,將市場競爭力和市場效益作為核心評價依據,并將其與農業科技人員的收入和職務、職稱晉升掛鉤;在推廣方面,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強化農技推廣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從形成激勵機制的角度出發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辦法,激發農技推廣隊伍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高農技推廣效率。

3.5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根據市場需求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加強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增強農技推廣機構服務效能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按照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要求,構建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專業性與綜合性相結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經濟合作組織和其他服務實體的作用,圍繞農戶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生產技術指導、產后銷售咨詢等方面提供全程科技服務。

4參考文獻

[1]張素.“數”解中國“十二五”農業農村科技成果[EB/OL].

[2]蔡彥虹,李仕寶,饒智宏,等.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4,33(6):8-10

[3]季華員,劉林秀,李海琴,等.淺談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3,32(4):63-65

[4]岳福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1,30(5):55-58

[5]張長海.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發展模式探索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2(11):224-226

[6]黃祖輝.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8-9

[7]陳曉華.推進龍頭企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J].農村經營管理,2015(12):6-9

[8]蔡海龍.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及其創新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3(11):4-11

[9]李增元,葛云霞.何以可能與如何合作:農業現代化背景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73-82

[10]劉儉,黃婷.寧夏涉農科研單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15,34(1):61-65

[11]李建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和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3):83-86

作者:梁麗娜,劉寶存,趙同科,鄒國元,張宜霞,谷佳林 單位: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仁寿县| 萝北县| 明光市| 唐海县| 绍兴市| 遂昌县| 龙井市| 房山区| 于田县| 汶上县| 西安市| 剑川县| 鄯善县| 辽阳县| 邮箱| 独山县| 尚志市| 平安县| 林周县| 吉林省| 个旧市| 江西省| 喀喇沁旗| 封丘县| 西贡区| 榆林市| 东山县| 绥滨县| 洛宁县| 东台市| 额济纳旗| 铜梁县| 宽城| 绍兴市| 青浦区| 绥化市| 右玉县| 郧西县| 青浦区|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