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關于崇州農金創新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村金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現代農村經濟運行的血脈和發展的杠桿。2015年7月,成都成為全國首個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以來,作為成都郊區的崇州市,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和新農村建設兩條主線,探索構建“三大平臺、一套體系、多項產品”的“3+1+N”農村金融創新模式,初步實現了農村金融服務的多樣化、便捷化、智能化和綜合化,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推動了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重要范例。
一、改革背景
1,、“四大瓶頸”亟待突破近年來,崇州市農村金融服務環境雖然得到較大改善,但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仍不能跟上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需求供給、產品創新、保障體系、運行機制上還存在比較明顯的瓶頸,亟待打破。
2、需求供給瓶頸。涉農金融機構,出于追求自身利益和規避風險的考慮,偏好將資金投向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城鎮和非農部門。真正需要貸款的農戶,往往因為門檻過高、利率偏高、程序繁瑣等原因而“貸不了”“不敢貸”。這使得農民只能走向民間借貸,從而導致融資成本和風險大大增加。
3、產品創新瓶頸。總體看,崇州農村金融市場信貸需求存在信貸額度小、金融產品分散、農業季節性強的“小、散、快”特點。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產品需求日趨多元,但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對農村強烈的資金需求反應較為遲緩,提供差別化農村金融產品的積極性還不高,現有的金融創新產品種類少、覆蓋面窄、同質化嚴重,缺少系統性和針對性,難以滿足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對融資的多元需求。
4、保障體系瓶頸。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擔保體系不健全,農村產權抵押與擔保范圍狹窄,缺少政府主導的擔保公司和擔保平臺。二是評估體系不健全,缺乏政策依據、評估標準、專業評估機構和專業評估人才。三是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農業信貸風險分擔機制和補償機制缺失,政策性保險覆蓋面低,支農信貸風險無法分散。
5、運行機制瓶頸。一方面,支持政策不配套。涉農信貸財政獎勵和補貼力度不夠、范圍不寬、效用不高,各類優惠政策針對性不足,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村金融新需求。另一方面,基礎建設不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農村征信體系和信用環境建設相對滯后,缺少金融對接平臺,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獲取金融信息和金融服務的渠道過于狹窄,貸款難、融資貴、對接不暢等問題突出。
二、探索創新
1、構建“3+1+N”農村金融模式針對上述瓶頸制約,崇州探索構建了“三大平臺、一套體系、多項產品”的“3+1+N”農村金融創新模式。
2、搭建三大農村金融平臺,著力打通金融服務新通道。一是搭建農村產權抵押、擔保和收儲平臺,解決銀行“放心貸”的問題。明確界定各類農村產權抵押貸款的貸款利率、擔保費用收取和政府帖息等優惠扶持政策,搭建起行之有效的產權抵押政策扶持體系。由財政注資5270萬元,成立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擔保公司,積極開展政府收儲;引導互助合作社建村級互助擔保合作社,探索引進產業化企業參與,建立“政府+互助合作社+企業”三位一體的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收儲體系。同時,建立專戶管理的農村產權抵押風險基金及持續補充機制、政府風險擔保和土地收益履約保險的雙保險機制。二是搭建“農貸通”平臺,解決資金“放得出”的問題。整合政、銀、企和集體經濟組織等各方資源,共同搭建“農貸通”平臺,充分發揮“一款一庫一獎補”(支農再貸款、“農貸通”項目庫和財政獎補政策)的撬動、激勵作用,確保銀農無縫銜接、金融資金順暢下鄉。目前,通過向符合條件的成都農商銀行崇州支行、崇州上銀村鎮銀行發放1億元支農再貸款,撬動2億元涉農信貸資金投放。在此基礎上,引導農村金融推動田網、水網等“七網”同步建設,擬實施農業項目51個,計劃投資23億元。三是搭建“互聯網+農村金融”平臺,解決金融“信息通”的問題。依托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立以“數據庫+網絡”為核心的“崇州農村金融服務和信用信息平臺”,通過構建“集中對接、常態對接、互聯網+對接”三個機制,實現政、銀、農高效互動對接。目前,崇州已配備兼職金融宣傳員100余人,設立金融服務站30余個,采集入庫133戶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相關信用信息指標,農業經營者通過平臺共發起59筆貸款申請,成功發放38筆2146萬元。
3、構建一套農村信用體系,持續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一是深入推進信用創建工作。目前,崇州已評定信用鄉鎮21個,信用村161個,信用農戶1.1萬戶。二是建立健全農村信用激勵獎懲機制。把信用評價結果作為金融培育、融資對接、政府評先扶持的重要參考。將誠實守信作為享受財政扶持政策的必備條件,將獲得農業融資貸款支持的經營主體出現逾期償還和拒還貸款的,一律列入黑名單,取消其5年內申報國家、省和成都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的資格,且不得申報各級財政扶持項目。三是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三農”信貸投入,提高涉農銀行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水平。同時,落實對金融機構的獎勵政策和措施。截至2016年6月末,崇州涉農貸款余額132.9億元,同比增長16.5%。4、創新多項農村金融產品,切實滿足“三農”發展需求。一是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截至2016年6月末,累計發放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41筆1240萬元。二是創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成功發放全省首筆非林地上林木(竹、果)權抵押貸款和全省首筆林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截至2016年6月末,累計發放經濟林木(竹、果)權抵押貸款22筆1119.4萬元,林地經營權抵押貸款7筆425萬元。三是扎實推進集體建設用地抵押融資。目前,農發行崇州支行累計發放以集體建設用地為抵押的“三農”貸款11.6億元,已審批未發放貸款1.8億元,重點支持崇州10萬畝糧食穩產高產綜合示范基地建設。四是探索發放農業生產設施所有權、農村養殖水面經營權抵押貸款。目前已發放抵押貸款共3筆170萬元。五是繼續推進農村房屋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目前已累計發放農村房屋抵押貸款869筆6億元,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22筆1.6億元。
三、經驗啟示
1、著眼培育供需內在動力從根本上說,農村金融改革創新乏力的癥結,不是農業生產和農民群眾如何適應現代金融體系,而是現代金融體系如何適應農業農村實際的問題。崇州探索建立的“3+1+N”農村金融模式之所以行之有效,有“闖出來”的因素,也有“逼出來”的因素,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崇州敢想敢試,找準了癥結,抓住了關鍵,從而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
2、產權明晰是基礎。農村金融“貧血”的解決之道,根本在于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的歸屬,解決好抵押物問題,變“死資源”為“活資產”,充分發揮金融融通功能。同時,要健全農村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和糾紛調處體系,發放統一規范的資產憑證。目前,崇州已登記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農村養殖水面經營權證》等各類權證6390宗。通過進一步明晰產權,農民有了能作為抵押擔保物的有效憑證,手中的資產才能真正“活”起來,農村金融“貧血”困局也才能真正破解。。農村金融“貧血”的解決之道,根本在于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明晰農村產權的歸屬,解決好抵押物問題,變“死資源”為“活資產”,充分發揮金融融通功能。同時,要健全農村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和糾紛調處體系,發放統一規范的資產憑證。目前,崇州已登記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證》《農村養殖水面經營權證》等各類權證6390宗。通過進一步明晰產權,農民有了能作為抵押擔保物的有效憑證,手中的資產才能真正“活”起來,農村金融“貧血”困局也才能真正破解。
3、政策扶持是前提。農村金融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有序引導和有力支持,要充分發揮政策支撐作用,合理推行財稅優惠政策,放大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效應,持續降低金融機構運營成本,吸引更多金融機構投身農村金融市場,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同時,要突出政策導向作用,引導信貸資金重點支持家庭農場、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支持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的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村金融與農業、農村經濟的共同發展。目前,崇州通過出臺《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的實施意見》等12個配套政策措施,初步構建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融資擔保、價值評估、風險防控、金融服務、政策扶持“六大體系”,有效引導農村經營主體積極運用農村產權抵押貸款解決生產經營資金需求。
4、產品創新是關鍵。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是農村金融創新的破題關鍵。要解決農村區域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等問題,必須充分激發各類金融機構支農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村信貸抵押擔保模式,大力開發契合農村與農民實際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進一步擴大抵押品范圍、擔保方式和信貸投放規模,構建起多樣化的信貸產品組合體系,與時俱進地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才能真正有效緩解農村和農民融資困難,讓農村和農民得到更多、更實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務。
5、風險防控是底線。必須把嚴防風險作為農村金融創新的底線,強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同時,健全完善涉農信貸政策和制度流程,加大金融監管力度,積極探索利息補貼、農業保險、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公司、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提供擔保、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等各類方式,全面提高涉農信貸資金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盈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