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工藝美術論文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特征
1.實用特征。生存是人類的第一本能需求。因此人類在制造事物的過程中,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傳統工藝美術品起初實際上是為了方便不同民族,種族或地域人們的生活而出現的。《考工記》中曾對于“手工藝”的記載為“是手巧之人帶有著一定明確目的而進行的造物活動并從中獲得了技術”。所以作為手工藝的傳統工藝美術在起初出現之時并不只是單純作為一種藝術現象而存在的。它首先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最終審美功能取代了實用功能。因此它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勞動。可以說功能上的實用性是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第一大特征。
2.文化特征。每一個民族或種族都有自身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套獨立生成的文化體系,在這其中所蘊藏的獨特創造性及價值是不可替代和重復的。所以這就是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非物質性特征所體現的多樣性文化價值所在。因此傳統工藝美術資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指傳統工藝美術在以造物為主體活動的行為過程中,以文化創造和文化積累為視角的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及價值觀體系在內的、綜合性的人類創造物總和特征。這種文化特征不僅在創造和使用傳統手工藝品的過程中表現出來,而且在他們的圖案造型,色彩和表意中都有所體現。
3.生態特征。關于“生態”的學術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國有名的生物學家恩斯特•??藸柼岢龅摹KJ為生態學可以理解為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生存環境的關系的一般科學。這樣我們就將生物與其周圍的外部環境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生存關系。人類在造物的過程中不僅模仿自己周圍生存環境中的動植物的造型,甚至直接的制造材料也就地取材。比如景德鎮的陶瓷就結合了此地的氣候與土壤,廣西桂北的“白褲瑤”染色就取材于屋前屋后的植物等。所以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千百年來的制造加工的發展歷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態關系。所以這種和諧的生態理念應該一直貫穿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讓其成為所有創造活動最根本的衡量標準。
二、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當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可利用價值
1.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非物質性特征的文化價值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首先應該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無論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模式如何變化,但教學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始終應該要有如下幾點:一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與時俱進地創造新的藝術形式;二是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教學觀念,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三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文化性必須結合本民族的文化性。假如我們把傳統工藝美術資源中的非物質性特征的文化價值當作主體屬性的話,那么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發展目標就應該是客體屬性。那么在當今現狀下只有將主客體相結合,相互扶持,共同發展,這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最終將會變得更富有價值。
2.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物質性特征的實踐價值
人類參與自然社會最直接的實踐活動是一切藝術創造活動的源頭和發展動力。因此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真實的實踐活動獲取能量。所以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實用特征中所包含的實踐教學價值應該被當前處在發展困境中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所借鑒和利用,這是順利實現藝術設計教學長遠發展戰略的目標的重要思路。作為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從學習到親自動手制作的藝術實踐教育可以使得學生直接進入了生產實踐中來鍛煉自己,這在以課堂優勢主導的當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是非常缺乏的。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不僅要以培養設計創造能力為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與藝術素質相結合的人才,即面臨著培養復合型創新實踐人才的要求。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實用特征中所包含的實踐教學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脫離實踐的重“學”輕“術”教學現狀的改革進程。
3.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生態理念的創造價值
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千百的制造加工的發展歷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態關系。所以毫無例外地,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也要重視生態教學。例如,面對那些以“設計創新”的名義而進行的過分包裝設計,在商業動機驅使下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而不顧資源的浪費與污染的現象,以蔓延之勢展開的時候,生態理念下創造性設計觀念的培養,無疑就成為了現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并成為創造性設計優劣的重要評判標準。所以教育的生態價值呼之欲出。在旅游經歷中我們會發現面對工藝品,對于那些蘊含著原生態且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總是投入了極大好奇心。因此賦予在傳統工藝美術中的生態價值的影響會主導者藝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創作理念,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遵從了生態教學的要求。所有的造物和創物活動,包括藝術設計教學,均遵循著這一理念。
三、結論
為了滿足當今社會經濟文化對于新型藝術類人才的需求,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應該突破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的束縛,尋求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而傳統工藝美術資源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其蘊含著大量的可用價值。因此我們應當考慮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相結合,從傳統工藝美術中搜尋可利用價值進而探索出一條彰顯區域民族特色的教學新路子,進而推動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創新式發展。
作者:馮帆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第二篇:傳統工藝美術的創意
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成為新世紀文
目前國家不但在中小學,而且還在高等院校都開設了藝術與技術的相關課程,試圖通過這些努力來培養藝術與技術的綜合素養,從而開拓受教育者的思維想象空間,以此培養出具有人文藝術素養與科學技術頭腦的應用型、創新型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藝術與技術的結合不但催生出很多新的學科,如景觀建筑設計、裝潢藝術設計、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等,同時也使得一些古老藝術,如柳編、花燈等傳統工藝美術,似乎又變得精神煥發。
(一)工藝美術是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
工藝美術雖注重技術與材料,但也不能一味地夸大技術與材料的作用。脫離于工藝美術作品之外的材料和技術,不僅是對創作者生命地消耗,也是對藝術價值地削弱。判斷一件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不僅要看材料的貴與賤,也要看技術的難與易,更要看能不能打動人的藝術效果。如明代家具以簡潔大方著稱,相比之清代家具卻以雕飾繁瑣見長。但從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過分的追求雕飾,反而淡化了其實用性,以致成為一種陳設。那種認為工藝技術只是一種蟲篆之技,微不足道,這種輕視技術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試想:陶瓷、漆器、木偶、皮影等工藝美術,哪一種不講究技術?如制陶工藝就有選陶土、篩陶土、和泥、制坯、成型晾干、燒陶等各種技術,單單從制坯工藝上來講,就有捏制成型、泥條盤筑、快輪拉坯、泥片貼筑等各種制坯技術。同時,陶器的的紋樣設計采用動靜、曲直、長短、疏密等對比法則,無不透露出高度的藝術成就。制陶工藝就是技術與藝術的高度融合。
(二)藝術與技術融合體現著實用與審美的統一
工藝美術因實用而產生,并因需要而不斷發展,實用功能可謂是工藝美術的物質屬性,其存在要受到物質材料的影響。工藝美術是人類根據自身的勞動和生存需要,一般采用所能夠掌控的物質材料,加再上創意的想象而創造出來的。就拿最遠古的工藝美術石器設計來說,無論是原始的打制石器,還是磨制石器,都需要經過千萬遍的技術加工和實踐應用達到真正意義地好用、耐用,即所謂的實用。如打制石器習慣于“尖”“薄”,寬度15~18厘米,以方便于手握,實用是工藝美術最基本的功能。當然,人們在對這些石器工具的制作中逐漸建立起了審美的意識。石器工具盡管有大小、重量、硬度、光澤、顏色等物質屬性,但人類在經過技術的加工,卻體現出了對稱、平衡、光滑、弧線等藝術的審美觀,人類的美感在勞動中開始誕生了。因而,我們可以說是勞動創造了工藝美,工藝美術的實用性與審美性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體現。
二、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新思維的意義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可謂是博大精深,其發展是隨著人們衣食住行不斷翻新,并無時無刻不斷變化和發展,只要有人類,其發展就永遠也不會停止。從原始的玉器工藝我們不難看出,其嚴謹的紋飾、鮮明的用途、奇妙的造型,再加上運用高超技術的雕鑿,無不體現著實用與審美的高度統一。傳統工藝美術一方面具有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具有文化特征。隨著現代科技和生產工藝的發展,出現了室內環境設計、服裝美術設計、染織美術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商業美術設計等,這些工藝設計對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提高我們的審美意趣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藝術相比,工藝美術既有滿足美感要求的裝飾工藝品,又有滿足人們物質生活要求的日用工藝品。人們對材料改造的過程也是對自身審美意識提高的過程,通過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不斷探索與挖掘,既可為我國新時期的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廣闊發展的空間,又可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機遇。對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新思維,一方面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另一方面又是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三、文化創意產業下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現狀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由于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諸多優秀表現形式,目前,已被各級政府所重視,現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傳統工藝美術也已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下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一是,對文化創意產業下工藝美術的發展持反對態度。當今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把傳統工藝美術停留在收藏的境地,把它們僅限于作為以后升值的物件,認為越古老越值錢,這使得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離一般百姓的生活較遠;二是,工藝生產落后。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雖是有手工技術的文化傳承人,但這些傳承人的審美觀念和工藝生產幾乎與當今的時尚元素不沾邊,導致現代商品社會中很少見其身影;三是,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人數量越來越少,許多手工技術的傳承有失傳的危險?,F代年輕人熱衷于追求感官的刺激與光怪陸離的時尚,對傳統工藝美術既不感冒,也不覺新鮮。四是,沒有形成很好的產業鏈。如今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下,傳統工藝美術雖已經受到重視,但因人力資源的匱乏,使得其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技術、形式等諸多方面都受到嚴重的阻礙,基于以上原因,文化創意產業下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四、藝術與技術影響著文化創意產業下的傳統工藝美術設計制作水平
對傳統工藝美術的設計制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技術、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藝術手法等對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當今強調創意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更要體現創新的設計。設計是一個思維過程,即通過實物或圖樣把創意的想法表現出來。而制作是設計的兌現,設計的信息反饋。因此,制作就必須符合工藝材料、適合技術加工、吻合藝術創作、契合產業發展。設計制作既可以促進技術的改革,又可以體現藝術美。設計制作也是一個藝術與技術反復適應、不斷磨合、相互促進的過程。如傳統制陶工藝,既有描、刻、嵌等諸技法,又有對比、分割、重復等藝術形式美法則。再如刺繡工藝,既有打底、套、扎、長短等諸多針技表現力,又有淡雅、喜慶、活潑、夸張等藝術氛圍。所以說每一種工藝都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融合。作為當選國家主席對首訪第一站的俄羅斯,就曾贈于普京總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精品《普京總統肖像》的作為國禮。
五、借鑒國外傳統工藝美術在產業化發展的成功經驗
日本、土耳其、瑞典等國近年來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頗見成效,如瑞典設計師DanielHed-ner就曾利用金屬骨架作為支撐來編織設計成沙發等生活用品,其編織呈現多功能設計,有茶幾、座椅、花盆等,彰顯生態時尚的生活理念與美觀實用的風格特點,這些作品既有都市的簡約美感,又有傳統的質樸韻味。下面以日本井波木雕為例,著重介紹其產業化的發展之道。
(一)政府支持日本的傳統工藝美術
井波木雕聞名遐邇,其產自日本富山縣南礪市,江戶時代為了瑞泉寺院的修建,當地木雕匠向京都本愿寺的御用雕刻工匠進行拜師學藝,學成之后把技藝傳回家鄉,井波隨即吹起了木雕旋風并成為了日本最著名的木雕之鄉,井波木雕最初其實就是一種用于建筑的裝飾木雕,它既美觀,又實用,一般經常被用在日式住宅建筑的墻壁以及天井上,起到透風、遮陽、美觀、裝飾的作用?,F代化的進程使得傳統工藝美術逐漸走向衰弱,井波木雕也深受沖擊。日本政府在20世紀的70年代為振興傳統文化,及時了《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法規既是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又是對技藝資源的整合,也是對產業鏈的發展提供支持與保障。同時,政府每年還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才培養進行資金救助。針對井波木雕,開始有了針對此行業培養人才的學校,即《井波木雕工藝高等職業訓練學校》;還有了展示其品牌的平臺,即《井波雕刻綜合會館》。
(二)注重產業鏈的打造
為了與現代生活接軌,其設計形式不斷創新,有旅游紀念品、裝飾陳設品、日用生活用品等,這些作品都帶有當代的時尚元素,并與周圍環境相統一,使人愛憐欲罷不能之。當地政府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利用各大媒體加大品牌宣傳,如今井波木雕的品牌已經深入人心,并由此帶動了相關產業旅游業的發展。許多人慕名而來,參觀體驗木雕技藝并親自動手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當地政府為了加大旅游業的創收,興建了便于了解井波木雕的影像館,館中有圖片、講座等形式;還興建了便于學習制作的體驗館,館中有設備與工具以供游人習作;此外還興建了產品銷售館,館中不但有花樣繁多、品種齊全的實物陳列,既有精美詳實的產品宣傳冊,又有奪目的廣告宣傳用語,等等。總之,會讓游人來一趟,既了解了井波木雕,又有掏錢購買的欲望。其產業鏈的打造應該說是做的比較成功的典范。
六、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轉型探究
(一)技術與藝術的創新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要想在當今文化創意產業中立足,就必須在已有的生產方式中進行變革,變革不是顛覆與打破,而是繼承與創新。繼承一方面包括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搶救,另一方面又包括對藝術技巧的了解與發揚。創新一方面包括對新的材料、工藝、技術的引進,另一方面又包括與時俱進的藝術構思與創作,還包括經營模式的改變與革新。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新的產業市場發展過程中要與當代社會相順應、與百姓生活相適應、與大眾審美相呼應,只有這樣其開拓的產業市場道路才能規模化、集聚化,高附加值性才能真正體現。
(二)加大品牌建設品牌
對消費者來說,它體現著產品的認知與可信度;對企業來說,它體現著產品的質量與信譽承諾。加大品牌建設不僅是市場經濟的訴求,而且還是行業發展的規律。試想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如果沒有品牌企業打龍頭,行業的發展就會處于群龍無首的低迷狀態,對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也是如此。
(三)各相關部門要聯合打造
傳統工藝美術的開發與保護,不是一個部門就能解決的,這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又有行業協會、科研院校、民間力量等相關部門的積極組織與推動,只有通過各部門的聯合打造,傳統工藝美術才能走向旅游業、會展業等產業化的發展之路。
(四)提高人力資源培養力度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要想獲得成功的轉型,其中人力資源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從事工藝美術創作的是人,對創意產業的開發也是需要人來進行規劃,這些人不僅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工藝技能,以及創意的設計理念。試以陶瓷藝術為例,從最早的原始陶器,到最現代的陶瓷器物,期間經歷由捏塑到輪制、由粗陶到彩陶、由黑陶到釉陶、由青瓷到白瓷、由刻劃雕縷到彩筆描繪,產生的種種差異性變異,一方面呈現了技術與藝術融合為一,另一方面表現了陶瓷的發展活力,還展現了人創意無限的能力。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下的傳統工藝美術的人才培養要加大力度??傊?,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不但需要人才加以延續,而且還需要創新才能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又需要傳統文化藝術的底蘊。在如今文化創意產業下,要積極探索適應時展之所需,為大眾所賞識。努力以高新技術加快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創新我國優勢傳統民族品牌的創意產業發展之路。
作者:邵文紅單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系
第三篇:工藝美術對現代美術設計的影響
一、近現代美術教育指導思想
工藝美術涵蓋種類繁多,涉及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中國工藝美術起源于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在此后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青銅器、陶瓷、絲綢、刺繡、漆器、玉器、琺瑯、金銀制品和各種雕塑工藝品,相繼取得輝煌成就。各個區域的創作及作品都有其濃郁的地方特色:秦漢的陶罐,隋唐的銅器、唐三彩、紡織藝術,宋、元時代的瓷器,明清的漆器、刺繡、建筑及景德鎮的瓷器、山東的木板年畫、草編,蘇州的刺繡、杭州的絲綢,青田的石雕,陜西的皮影,安徽省歙硯和蕪湖的鐵畫,吉林省的樹根雕,貴州省的大方漆器和玉屏蕭笛,這些區域有著各自的獨有特色,保持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二、近代美術教育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徐悲鴻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1在“西化”風氣盛行之時,徐悲鴻的意見頗具見地、難能可貴。中國正規的工藝美術教育始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新學”和“教育救國”思想的影響下,我國開始仿效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制度,陸續開辦了一些美術專業學校,例如中華民族工藝美術,通過幾千年脈絡不斷的文化積淀,形成了它所固有的文化精神與藝術樣式。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在美術教育中將中國的傳統美術文化運用到現代的美術教育教學中,有句話說的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上,體育健兒大放光彩,但是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文化令來自世界各國的友人們贊嘆不已,依據傳統青花瓷工藝再加上中國的旗袍服飾,一副楚楚動人的東方古典美女服裝在奧運會頒獎儀式上奪人眼球,帶著祥云的奧運火炬、金鑲玉的獎牌、打著太極的漢字等等,傳統的工藝美術文化助陣中國北京奧運,室北京舉辦了一次完美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們的民族元素受到了世界的歡迎,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我們在美術教育中應理直氣壯的把來自秦漢、明清的傳統工藝美術元素告之學生們?,F代的美術設計教育無論從平面、環藝、服裝來看具有很多的外來因素影響,例如“包豪斯”,它對世界設計及中國設計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我們在現代教育中應把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中國元素與這些外來設計理念相結合,我們要想辦法從“工藝美術”這座寶藏中挖掘元素,使之能夠豐富我國的現代設計,使我們的現代設計在國際化的影響下還兼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隨著近幾年的發展,國家間的交流也更為頻繁和便捷。
在去年舉辦的河南省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中,在美術類作品中,中國的傳統工藝在現代年輕的學子手中也綻放光彩,例如某大學學生創作的“花饃”,將各種形象不一的小動物運用民間的傳統手藝“蒸饃”給表現出來,讓見慣了素描、水粉的參觀者們眼前一亮;另一幅利用傳統年畫的表現形式將現代的設計元素表現出來,呈現在面前的又是一種不一樣的創作風格,這些作品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常的生活生產中,其實我們也能夠常??吹絺鹘y工藝美術對我們的影響,例如在現代的家居設計中,常常要用到傳統工藝美術中的對稱、陰陽,在旅游景點,常會看到那些源源流傳下來的民間工藝,捏泥人、皮影戲、吹琉璃瓶等等,這些其實也是傳統工藝的組成,經過這些民間藝術或者說是美術工作者的加工就變成了一件件的藝術品和設計品。在帶領學生們進行專業考察時,路線一般是由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再加上蘇州、鳳凰等等這些傳統工藝及傳統文化比較豐富的地方搭配組成,就是讓學生們在考察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的沖擊所帶來的不同視覺感受和身心體驗,感受從視覺上的沖擊到心靈深處的那份悸動。從傳統實踐中汲取營養,融會古今,并通過高校地方特色藝術文化與社會的交流,讓學生融入社會的創業活動。它必將愈來愈凸現出傳承和創新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地方特色實踐教學的應用價值魅力。
作者:吳馨單位:黃河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