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創新論文:科技革新對糧油加工的意義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陶海騰王文亮徐同成劉麗娜祝清俊杜方嶺作者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研究所
市場上,產品競爭主要是質量和價格競爭,其實質是科技競爭。通過科技創新,提高我國糧油精深加工的科技水平,可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主動權。糧油加工的精深化發展,不僅需要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也需要科學思維的不斷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思維過程,善于大量地、廣泛地吸收外界各種信息,在與外界各種信息的交換和反饋中,不斷吸收新東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維成果。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存在著很多有特色的民族風味糧油食品,如蘭州拉面、過橋米線、龍口粉絲、小磨香油等,可運用現代加工技術實現工業化、規范化和標準化。通過科技創新,及時洞悉消費者和市場環境的變化,經營導向從生產為中心轉向需求為中心,實現從大眾產品到細分產品的突破。以湯圓為例,“從核桃大的到豆粒大的,芝麻、花生、菠蘿、山楂十幾種餡”,生產系列產品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科技創新是實現糧油資源綜合利用的必然選擇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源泉,糧油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自然資源。我國作為經濟迅速增長的人口大國,人口發展與糧油資源的矛盾要比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尖銳得多[8]。近年來,我國糧油加工發展和供需形勢呈現出較好局面,為社會發展穩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礎。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糧油加工面臨的形勢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糧油原料生產逐步受重視,但繼續穩定增產的難度加大;糧油產品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發展糧油加工循環經濟、加強加工副產物的利用開發、提高糧油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是解決糧油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針對不同加工副產物的特性,通過科技創新,將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結合、常規技術與高新技術結合,實現糧油資源的綜合利用。對淀粉廢水、麩皮、麥胚等小麥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可開發出小麥蛋白、麥麩低聚糖、麥胚油等功能性產品。利用玉米胚、芯、莖等副產品可生產玉米油、糠醛、木糖醇、飼料等產品。加強大豆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重點發展磷脂、異黃酮、維生素E、纖維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廣利用油腳、皂腳水等提取生產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術,利用廢棄食用油脂生產生物柴油。
科技創新是優化糧油加工戰略布局的有效動力
農產品加工屬于新興產業,因其“新”而具有兩面性,機遇和風險同在。國家提出的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劃,讓人們看到的是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是我國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瞻遠矚的戰略布局。通過不斷科技創新,優化新興產業發展戰略布局,實現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明確,正是著眼未來的戰略布局。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和政策調控相結合,用開放合作的心態和統籌協調的思路,來完成這一推動科技加快形成生產力,實現國家跨越發展先機的戰略部署[9]。糧油加工是農產品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內外糧油加工業發展和市場消費結構變化的發展趨勢,科學地考慮我國糧油加工產業布局發展。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依托區位、資源和產業優勢,立足現有基礎,以骨干糧油加工龍頭企業為重點,引導加工企業由傳統粗放型管理向現代集約化管理過渡,加快推進企業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培養高素質的糧油加工業企業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發隊伍,增強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后勁。整合科研資源和人才力量,圍繞區域優勢糧油生產和加工,加快科技創新,不斷推出有自主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和加工技術,為糧油加工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撐體系為保障,加快糧油加工企業集群發展,快速提升糧油加工企業經營規模、產品檔次水平、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精深加工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糧油加工業體系。如采取“基地+農產+龍頭企業”的辦法,強化產加銷的一體化管理,在龍頭企業獲取自身利益的前提下,通過龍頭企業的強力帶動,使千千萬萬的分散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很好聯結起來,從而有效規避糧油市場風險,加速我國糧油加工的產業化進程。現代化的糧油加工科技創新體系,需要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把發展的重點定位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業化項目上,大膽創新,并加強海內外有關農產品加工項目的相互支持和有機銜接,造就一個重視技術投入,鼓勵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讓各項新技術融入糧油加工業中,全面提升糧油加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附加值。一方面為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糧油加工增值,出口創匯,農民致富作出更多的貢獻;另一方面可以緩解資源人口瓶頸制約,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國際競爭力,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