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結構變化下人口老齡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口結構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年度內的人口構成狀況,一般可以按照年齡、性別、種族、收入階層等方面進行劃分。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一國或地區勞動力市場、消費、儲蓄、經濟規模等都會產生較大影響。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口數量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同,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年齡變化趨勢會對經濟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人口的年齡結構變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尤為明顯。當前,我國人口結構變化主要表現為老齡化。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的社會就是老齡化社會,這一比重達到14%的社會就是深度老齡化社會,這一比重達到20%的社會就是超級老齡化社會。2001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0.9062億,占我國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1%,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此后,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速發展。到201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1.94億,占我國總人口比重達到14.3%,表明我國已經進入了深度老齡化社會。《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預測,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2億,達到2.02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4.8%。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0》數據顯示,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深,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30.8%左右。屆時我國老齡化程度會逐年超過美國、英國,并接近法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與老齡化相伴隨,使老齡化不斷加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少子化,這也是我國人口結構的另一個主要特征。少子化是指由于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0-14歲低年齡人口比例不斷減少的現象。計劃生育政策持續實施是少子化最主要因素,當然,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也客觀上對少子化產生了一定影響。數據顯示,自1982年開始,我國0-14歲年齡段的人口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世界人口展望2010》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5.21%,到2010年該比重下降為19.19%。與其他一些發到國家相比,我國少子化的進程發展較快。2000年我國0-14歲人口比重在美、英、德等七國最高,到2050年我國0-14歲人口比重下降至12.51%,該比重僅高于七國中的日本。一般而言,少子化會推動人口結構發生兩種變化:人口減少和人口老齡化。因此,少子化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長遠影響。
2、人口結構變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勞動力供給水平降低,經濟增長面臨趨緩壓力如前所述,我國人口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于老齡化和少子化的結構當中,而勞動年齡人口正處于不斷下降的過程當中。我國人口結構在短期內的不可調整性,使得我國老年撫養比到2050年將超過50%,而少年撫養比的下降也會帶來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到2050年不到全社會人口的60%。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老化,按照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把勞動年齡人口中45歲及以上的勞動力視為老年勞動力人口。2011到2050年間,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呈現不斷老化的趨勢。其中,15-2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呈現出了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2011年15-29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約為33.4%,到2050年該比例下降為24.1%。30-4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7年到2028年有個較小幅度的提升外,也一直處于下降趨勢。2011年30-4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約為33.6%,2017年下降為30.7%,而后略有增長,到2028年該比例約為32.8%,之后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50年該比例約下降為28.4%。45-64歲的勞動力老年人口則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11年4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約為32.9%,2050年上升為47.5%。可以看出,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勞動力也呈現出了老化的特征,而且老化的速度也在不斷加快。隨著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加深,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數也在不斷下降。201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數約為9.77億,如果人口政策等未發生變化,到2050年預計這一總數約為7.90億。根據Y=F(N,K),總產出是勞動力的函數,在勞動力過剩階段,因為有足夠勞動力剩余存在,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不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太大沖擊。當前,我國勞動力供給正在迎來劉易斯拐點(蔡,2013)。劉易斯拐點之后,勞動年齡人口的進一步減少將對經濟發展產生明顯的制約作用。勞動力老化對社會勞動力產出率有抑制作用,進而會抑制經濟增長。勞動產出率都會隨著勞動力老化而有所下降。而勞動產出率的下降,勢必會帶來社會產出的下降。綜合考慮這些因素,老齡化的加速將會降低我國勞動產出率,進而減少我國社會產出總量。
(二)消費水平下降,內需拉動力量有減弱趨勢勞動人口的減少和老年人口的增加,會對全社會消費產生重大影響。根據生命周期假說,消費者是理性的,并且會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進行消費,以達到效用最大化。因此,老齡化和少子化會對個人的消費和儲蓄產生影響。一般而言,年輕人消費水平較高,而老年人的消費水平會隨年齡的增加而有所減少。人口老齡化與消費率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因此老齡人口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消費整體水平下降。加之我國老年人有儲蓄養老等傳統觀念,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現行拉動內需的政策效果。由表2可以看出,消費率和少兒撫養比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少兒撫養比越高,則消費率越高。隨著少兒撫養比的下降,居民的消費水平會降低。消費率和老年撫養比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老年撫養比越高,消費率也越低。人口老齡化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城鎮居民平均消費傾向下降。即無論是從少子化角度,還是從老齡化角度來看,我國人口結構的這種變化都會導致社會消費水平的下降。特別是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國老年人預期壽命普遍提高。根據生命周期假說(LifeCycleHypothesis,簡稱LCH),消費率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即壽命越長,就要將有限收入放在更長時間里來消費,這樣每一個時期消費量就呈下降趨勢。圖4也完全支持上述觀點,從圖4中可以看出,35歲之后,人們或者是為了子女教育、或者為了自己養老方面考慮,在消費上的支出總體較低。特別是70歲以上的年齡段老人的消費水平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因此,當一個社會中7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時,會嚴重制約全社會消費水平的提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因此會受到影響,經濟下行壓力會進一步增大。
(三)養老問題更加凸顯,養老金支出壓力增大人口老齡化的加深主要會從贍養比方面影響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贍養比主要是指繳納社保基金人口與領取社保基金人口之比,這一比率對于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收支會產生重要影響。當該比率較低時,說明該制度下繳費者多于領取者,從而形成收入大于支出的情況;當該比率較高時,表明領取者多于繳費者,會逐步形成收入少于支出的情況。根據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的有關數據,2011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9.7%,而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占當時總人口的比例約為30.8%。2011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71.5%,而2050年該比例約為56.7%。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未來40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贍養比會不斷下降,且有可能下降為2:1以下,即兩個在職職工就要供養一個領取養老金者。老齡化加深帶來的贍養比下降意味著依靠在職職工不到20%的工資收入所積累的養老基金收入會遠不足以支付約占領取養老金者工資收入60%的養老基金支出。近年來,很多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對我國未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進行了各種測算。世界銀行和財政部合作的測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債務的課題的數據顯示,以1997年為基準,從2001年到2075年,我國養老金的隱性負債規模約為13萬億元。國務院《中國養老保險隱性債務》的課題研究顯示,以1997年為評估時點,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整體債務最低約為1.8萬億元,最高約為11.9萬億元。考慮到我國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養老保險基金的缺口將會迅速擴大。老齡化帶來的農村養老壓力也不容忽視。自2009年開始,我國進行“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到2011年底參保人數已達到3.26億人。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55元。此外,我國還有對80歲以上老人給予高齡津貼的政策,根據鄭功成主編的《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對農村社會保障政府財政責任按照兩種方案進行預測,第一種方案預測農村高齡津貼自2010年至2030年平均為18.3億元,第二種方案預測農村高齡津貼自2010年到2030年平均為32.3億元。我國老齡化到了2030年之后會迅速加深,因此這一財政津貼的數額會繼續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也會增加我國政府在農村養老支出方面的責任。
3、我國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建議老齡化社會趨勢不可改變,要做的是設法使其進程放緩
(一)持續調整人口政策,保證我國勞動人口維持一定規模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大國特點之一是人口多。在一定意義上來講,保持一定人口規模是保持大國地位的必要條件。人口太多,超出自然資源承受能力范圍,肯定是負擔,但人口太少,也會有諸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沒有適當規模的勞動力投入,就不會有大的社會總產出,也會危及經濟大國地位。特別是在全球人口增長不很樂觀的情況下,未來各國之間的人才競爭可能不再僅僅限于今天所謂的高層次人才的競爭,有可能演變為對年輕人的競爭。據日本《每日新聞》消息,為緩解勞動力不足,日本文部科學省擬對以亞洲為中心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實施畢業“包分配”制度。目前這一計劃已經進入細節探討階段,將被寫入文部科學省2014年的預算中。日本的這一行動或許就是全球年輕勞動力爭奪的序幕。再加上人口的調整涉及因素很多,調整人口結構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現在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即使人們還愿意生育,要“長成”勞動年齡人口也需要15年或者更久。因此,目前就需要認真研究在堅持基本國策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和調整人口政策。2014年之后,我國將陸續放開“單獨二胎”政策,這勢必會延緩我國老齡化的發展速度。但是我們還應該根據各地區發展水平與人口結構的不同,持續調整人口政策,以達到優化勞動人口結構、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目的。
(二)改善我國勞動就業政策,著力提高就業率提高就業率(就業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可以有效緩解我國養老金支出負擔。據國家統計局的《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27億,占總人口的69.2%,比2010年年末下降0.60個百分點,是該比例30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10》的數據預測,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在我國少子老齡化的人口結構的影響下,將在2018年達到峰值9.93億之后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50年該年齡段人口將下降至約7.90億。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勞動力的減少將會通過就業率(就業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增加我國養老金支出負擔。因此,我國應該從長遠角度、通過長期規劃來促使就業率提高。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是解決勞動力人口減少問題極其重要的途徑。老年人口在體力上無疑會處在日趨不利的階段,但其智力、經驗和社會資本等卻并不一定會同步衰減。鼓勵身體健康、有意愿的老年人退休后再就業、鼓勵和扶持年輕人創業、通過設立專門就業服務機構來縮短失業人員再就業的等待時間、增加就業培訓等多種方式來提高我國就業率,以最大限度緩解我國養老金支出壓力。
(三)重視家庭養老傳統,以有力政策支持多種養老方式養兒(孩)防老,居家養老是我國的傳統,老年在家享受天倫之樂是我國老年人的追求。我國的養老政策不必完全學習西方,也不能完全依托社會養老。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億,比許多國家甚至大國的全國人口規模還要多。在這樣的國情下,任何小事乘以13億人口都是大事;另一方面,任何大事除以13億人口都是小事。加上中華民族更加重視家庭親情,對大家庭的觀念更加根深蒂固。在我國養老不僅僅是床位問題、護理問題、費用問題,更是一個情感寄托問題。這是我國老人居家養老的客觀條件和文化氛圍。關鍵是黨和政府應順勢而為,為子女在家贍養老人安度晚年提供政策支持。在養老保險按時足額發放的情況下,可考慮在個人所得稅方面考慮贍養老人數量和負擔,對于在家贍養老人者給予更多稅收減免和優惠。還可通過減免或補貼方式,鼓勵子女雇人在家照料老人。這樣既可解決更多人的就業問題,也可部分解決老人的情感寄托問題。總之,應通過政策鼓勵探索適合我國老年人養老的多種方式,不能將責任完全推向社會,這種觀念有背我國傳統文化道德。
作者:黃春元張戰平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