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齡化雙重背景下的養老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當前農村養老面臨的挑戰
農村養老的主要形式一直都是家庭養老,這是傳承幾千年的孝道文化傳統。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的經濟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城市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農村婚姻圈的逐步擴大、農業青壯年人口的大量外流等社會變革,無不對農村的養老形勢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子女婚姻對父母老年財富進行了提前透支。讓兒子結婚成家立業生子,是所有農村父母的一大夙愿,然而在婚姻成本高昂的今天,農村父母為兒子成家立業,需要為其準備兩筆高額支出:彩禮與建房(或購房)費用。這兩筆支出基本上吸納了農村父母在人生中年的絕大部分財富,從而導致他們難以為自己的晚年積累養老資源。而隨著彩禮成本與建房費用等婚姻成本逐漸提高,特別是年輕人結婚時越來越多的要求到城鎮買房,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為了讓兒子結婚,不得不對晚年財富進行提前透支,進而造成養老方面的被動與困境。因為兒子結婚欠下的債務,導致很多父母進入老年之后仍負債累累,在父母能動的時候由父母還,直到父母不能動的時候才開始由兒子還,形成了惡性循環。
(二)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家庭空巢化嚴重。村老年人的傳統觀念是“養兒防老”、“照料靠子女”,但在人口流動、勞動力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農村約有80%以上的家庭子女流動到城市和外地打工創業,造成“空巢家庭”多,同時由于近年來勞動力價格提高,子女耽誤務工時間返鄉照料父母的機會成本太高,來自子女的生活照料日益顯得奢侈和不太現實。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老年父母孤獨度過晚年生活,難以獲得子女的有效照料。
(三)計劃生育政策導致農村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現在農村家庭結構正在轉型,“小型化”核心家庭、空巢化老人家庭已上升為主體地位。以安徽省滁州市為例,該兩類家庭分別占70%和45%以上,今后這兩類家庭還會繼續增加。計劃生育政策實行以來,子女數量大規模減少,農村獨子家庭增多,特別是對于很多“雙獨婚姻”而言,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更是成為問題。而隨著老齡化趨勢的發展,新增老年人子女數量會日益減少。從多子養老到獨子養老,從多子女養老到獨生子女養老,從兒子養老到女兒養老是農村養老面臨的新形勢。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挑戰。
(四)農村婚姻圈日益擴大。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越來越多的農村子女進入城市務工或創業,生活交際圈逐步擴大,其結果直接導致農村青年通婚范圍日益擴大,從而導致了農村父母來之女兒照顧的幾率大幅降低。在農村,女兒比兒子更加貼心,在過去婚姻圈較小的時候,女兒一般嫁到本村或周圍村莊,女兒可以經常回家,諸如幫父母打掃打掃衛生、洗洗衣服、生病時來照看照看等,父母也可以經常到女兒家走動走動,但是在打工潮興起以后,農村青年陸續涌入城市進行打工,隨著接觸人員的不斷擴大,出現了不少農村女兒外嫁的現象,甚至出現了跨省婚姻,這種婚姻圈的變動,對農村老年享受來自女兒的照顧影響是非常重大的,更加造成了老年生活的孤寂感。
(五)土地養老保障功能的削弱。隨著經濟改革的發展,經營農業純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而且農村老年人口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體力機能不斷下降,已逐漸沒有能力獨自耕種土地,再加上農業很多青壯年紛紛流動到城市進行務工,在這種背景下農村甚至出現了土地拋荒現象,而且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土地被不斷工業化或城鎮化,這都導致了農民土地保障功能在不斷削弱,農民老無所依的孤寂感越來越強烈。
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服務對策建議
(一)建立普惠型的社會保障體系。自2009年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以來,農民雖然結束了不享受養老金歷史,但每人每月領到的養老金僅為55元,而且目前在全國尚處于10%的縣(市、區、鎮)試點,這相對于全國90%的地區而言,覆蓋面太低,而且只有55元的養老金,再考慮到物價上漲等因素,難以真正有效地承擔起養老的功能,為了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各級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提高農民養老金標準,根據經濟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完善每年按比例增長機制,并逐年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在“十二五”期間與城鎮居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生活。在建立普惠老年人的社會保障體系時,應重點補償農民,尤其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三無”老人“、失地”老人、“失能”老人等農村中特殊困難群體,加大幫困救助力度,實行重點補償,普惠救助,改善福利待遇,提高生活水平。同時,應采取提高醫療報銷比例,對高齡老人的醫療保險繳費予以免單等措施,不斷加大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與監督力度,確保資金的保值增值,提升農民參保的積極性與信心,構建普惠性的農村養老社會保障體系。
(二)積極推進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生活上可以自理的農村空巢、獨居老人,在子女承擔一定費用的前提下,可以向村委會提出申請,入住到村委會建立的集體養老機構,入住老人均為同村居民,相互熟悉,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顧,心理上也比較容易接受,同時村集體還可以為養老機構提供休閑和娛樂場所,供老年人相互消遣,由于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并相互照顧,既可以為村養老機構節省配備專門工勤人員的開支,同時也可以使老年人得到心靈慰藉,享受到這種類似“家庭養老”的服務,這種離家不離地的養老模式,也十分吻合農村鄉鄰氣息比較濃厚的現狀。
(三)大力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興辦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推行“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形式,促進社會化養老發展。在國家制定優惠政策基礎上,地方政府也可以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如優先安排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用地,對于利用現有閑置資源興辦養老服務的,可由政府出資租賃場地,無償由民營企業經營管理。對新建的民辦養老機構實行一次性補貼,對營運中的養老機構按床位實行年度補貼。優化對民辦養老機構金融服務,為民辦養老服務提供融資便利;對民辦養老機構建設項目前景看好的、市場急需的建設項目,財政部門給予必要的貸款貼息。對專門為老年人發展事業而捐贈的企業及其他納稅人,對其捐贈部分,可享受稅收政策優惠。
(四)不斷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扶持有關大專院校開設涉老服務專業,開辦護理專業職業高中、中技學校,培養護理技術專業人才和管理服務人才,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特別培養能留在農村的,農村自己的人才。認真組織實施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試行)》,推進養老技能資格鑒定和專業職稱評定等工作,實行持證上崗,不斷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在養老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安排一至兩個由政府購買的公益性崗位,從事養老服務工作。老年人需要定期的身體檢查,臥床的老年人需要定期的護理。應鼓勵醫學專業的大學生下鄉服務,農村缺乏專業的醫護人員,需要定期輸送專業的醫護人員下鄉服務,向老年人宣傳科學的飲食、用藥、生活習慣等。(五)完善土地流轉方案,提升土地保障功能。農民單戶土地由于受到資金、技術、時間、精力等方面的障礙,難以發揮高的種植效益,很多農民因外出打工,甚至出現土地拋荒現象,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發揮種植規模優勢,應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規范土地流轉市場,完善土地流轉法規制度,如通過種養大戶發展家庭農場、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實行保底分紅、集中托管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辦基地等模式多渠道提提升土地保障功能。(表2)將土地流轉的部分收益與農村養老保險資金來源進行有機結合,既能為農民的現實利益考慮,同時也為長遠養老等問題提供利益保障。這種土地流轉模式,實際上是國家將土地上的更多權利返還給農民的一種表現,是賦予農民更多的土地權利,而且通過土地流轉既可以釋放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充實到二三產業發展,同時也為農村規模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是未來農村發展的一個方向。
三、結束語
農村養老問題任重而道遠,是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需要我們全社會多管齊下、齊心協力尋找應對措施,正如201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所述:“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我們只有不斷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才能最終取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勝利。
作者:胡艷王珠強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