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兒童家庭教育危機社會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
(一)注重個體,忽視群體在觀察中發現,當今社會很多學齡兒童基本都遵循學校,家庭和培訓班三點一線的生活軌跡,父母也在這其中為孩子的個體生活安排好行程,每天都猶如趕場一般奔波其中。孩子被封閉在自己和家人的世界里,沒有閑暇的時間去與同齡人享受童年的快樂。這種缺乏群體交往的生活狀態,導致孩子與人溝通能力較差,甚至排斥與自己不熟悉的人交流。當進入學校這種集體生活的時候,往往就會表現出自私,待人冷漠,以自我為中心。這種現象使得很多學齡孩子不合群,在學校中沒有了家中小皇帝般的待遇,因此會排斥和厭煩學校的生活。
(二)注重安排,忽視引導孩子的一切生活瑣事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下,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小皇帝上學由爸媽背著書包接送,回家由爺爺奶奶做好飯菜迎接,周末應付各種補習班,每天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盧梭在《愛彌爾》中告訴我們兒童的成長有其所遵循的自然秩序,教育要遵從這種兒童身心發展的秩序,讓兒童在適合自己的教育中快樂地自然成長。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天性的本能使然,而他們現在卻好像都在趕場。杜威也曾說“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為將來的生活準備,父母對孩子的安排卻體現了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要為孩子的未來生活做準備。為了美好的未來和驕人的成績,就要犧牲當下成長中的快樂。這已經完全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這樣的安排是讓孩子學得更多還是退化得更快,我們需要重新思考。
(三)注重智力,忽視非智力現在父母對孩子的智力水平更為關注,聰明與否已經成為父母心目中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過度給孩子貼上聰明的標簽,這是家長在家庭教養方式中走入的另一個誤區。父母過度重視對孩子智力因素的培養,教育投資的動機取向很明顯。輔導班、補習班、學習參考書等是家長們的主要選擇,知識學習等智力投資才是家長們最重視的方面,忽視了其他非智力因素。大多數父母很少考慮孩子自己興趣,忽視了他們的個性和需求,把自己的選擇當成孩子的選擇。恰恰是父母所忽視的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和意志直接參與兒童的認知過程,對兒童的智能開發起著發動、定向、引導、維持和強化作用。因此,非智力因素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值得家庭教育重視的一方面。
(四)注重學習能力,忽視生存能力現在雖然國家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是作為家長評判孩子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指標,當今社會經濟體制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已經慢慢滲透到父母的思維中去,這種思維方式也慢慢滲透到家庭教育中來。教育的功利主義價值觀漸漸浮出水面,父母要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服務。為了讓孩子全部精力用于學習和特長訓練,父母包攬了孩子生活起居的所有事宜,代替孩子完成所有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正是這種“保姆式”的家庭教育,從小淡化了孩子的生存意識,剝奪了孩子大膽嘗試及勇于克服困難的機會。家庭教育沒有實現培養孩子能按照社會要求扮演社會角色的目的,更沒有實現學習謀生手段、社會行為規范、培養社會角色等社會化的目的。作為社會教育方式之一的家庭教育是個人社會化的“第一步”。家庭教育應該給予孩子走入社會之前的一種準備,讓其逐步從一個家庭成員過渡到社會成員的角色,從中去鍛煉他的各種適應能力,如果只是注重學習,而忽視生存能力的發展,最終走入社會后會可能將受到心理和身體的雙重阻礙。
二、家庭教育的轉向
(一)家庭教育觀念:由知識本位向綜合能力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直接影響著家長對于子女的態度和行為,影響著未成年人的社會化進程。在現代城市中的很多家庭中,父母都擁有較高的學歷和制度形態的文化資本,在具有一定經濟資本的同時自己支配的閑暇時間也相對充裕,在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積累下,父母對于孩子的學業成就和知識積累將會尤為關注,并且將孩子智育的發展作為孩子未來發展的奠基。片面追求知識教育,一方面是由于功利價值心的驅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現代教育的客觀規律,現代經濟和科技發展對于教育需求的增加。父母的知識本位的家庭教育觀念緊緊局限于學校功課的學習和知識的灌輸。在這種狹隘的教育視野中,把孩子當成學習機器,甚至不惜去扼殺孩子的個人興趣和需要,只為將來成人的生活世界做好一切準備。家長對于知識本位的理解出現了極大的偏差,在這個變化急速的學習型社會,需要的不是擁有知識的機器而是會運用知識的創新型人才。因此,家庭教育應盡快校正片面的“知識本位”觀,從重視學習知識技能轉變到重視形成人格和態度上來,應讓孩子朝著有知識、有道德、有社會生活能力、有審美情趣的方向培養。
(二)家庭教育環境:由封閉向開放式轉變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城市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城市家庭模式也呈現核心化和小型化的趨勢,家庭結構日益簡單,作為家中的“獨苗”,孩子受到家長的關注越來越多,但是同輩群體以及與社會大環境的互動和交流的機會卻日趨減少。單一的家庭結構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出現單一化的特點,交流的人際網絡也僅限于父母,并且在父母的萬般寵愛下,往往會缺少一種合作共事和集體主義的觀念,獨斷和專橫成了他們的一貫作風。生活空間和學習空間的相對封閉,每天除了應對學校老師的各項任務,回到家還有父母安排好的各種補習和所謂的興趣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也是僅限于學習上的了解,這種親子之間的互動也成為一種按部就班的學習安排,家庭教育再次演變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復制品。家庭環境需要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功利化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一種互動交流的氣氛,并且這種氣氛會是使得孩子在成長為一名社會人之后能夠更快地與人溝通,更好地適應社會化的互動。
(三)家庭教育方式:由專制向民主的轉變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教育社會學認為:“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諸因素于子女身心發展的影響活動。”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通過家庭生活當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得以體現。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也是通過家庭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來,孩子的認知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價值觀等都會因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家庭教育應該提倡一種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將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作為學習的出發點,在一種互相了解和互相學習的氛圍中進行,讓孩子多做決定,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重視身教而非言傳,在父母潛移默化行動的影響和感召下,能夠收到更好的隱性教育的效果。四、家庭教育回歸:先成人再成才成人是成才的基礎,家庭教育過度關注孩子是否能夠成才,卻把做人的基本道理忽略了,這顯然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父母認為只有孩子成才是成長和成功的唯一標準。父母忽略的是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一個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才是成才的基礎。嬰兒長大后可能成為罪犯,可能成為教師或體育明星,但無論如何,他們首先要學會怎樣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別人交往,學會掌握判斷哪些行為是社會所要求和允許的。
三、總結
總而言之,他們必須先要學會怎樣做人。做人是成才的第一步,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行動和素養去不斷地提升自己,服務他人,造福社會。因此,作為城市中具有較多家庭文化資本的孩子來說,更應該在成才之前學會做人。
作者:趙利麗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