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世界環境和格局的變化,我國高等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為誰培養人才成為關系國家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此大背景下,高校對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和政治思想水平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思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與方法,發揮音樂教育情感化人與情感表達的特性,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音樂教學,用創新的方式拓寬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豐富大學生生活,激發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集體主義觀念,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充分體現音樂教育的優勢。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音樂教學結合尚存在沒有相應的、完備的體系等問題。通過研究音樂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契合點,建立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體系;加強音樂“思政”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交流,不斷完善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采用生動的教學方法及教育模式,更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展高雅音樂藝術進入校園的活動,讓學生接受經典音樂藝術的熏陶;研究與改善音樂教學的外部環境,減少外界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讓音樂教學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作用。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學;思想政治教育
音樂教育能夠很好地感染學生,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為“思政”)提供了有益的突破口,在落實大學生“道德素養為根本、政治水平過硬”上,都是特別好的一種方式。音樂教學的內容通過滲入“思政”教育素材,能夠讓學生在感受、體驗音樂藝術的同時,浸潤學生的情感。[1]將“思政”教育納入音樂教學中,使二者相輔相成,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藝術活動成為學生喜愛、樂于接受、身心放松的一種重要內容與方法,在音樂教學中滲入“思政”教育,也使得說教痕跡不明顯,讓學生樂于接受。
一、音樂教育在“思政”中的功能以及意義
1.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音樂能夠為學生帶來非常大的情感感染作用。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音樂當中,通過欣賞具有革命精神的經典紅歌,能夠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備受鼓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和精神[2]。用經典的民族傳統音樂,感受作品中歷史的變遷,吸納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震撼學生的心靈,促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的集體合唱更是鍛煉學生集體主義精神的最好方式。在集體合唱當中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通過集體的共同努力取得演唱演出的良好效果,同時歌曲的內容與情感也感染、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觀念,為學生完善健全的人格,培養健康的心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
2.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藝術鑒賞能力
音樂教學本身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藝術美,通過將“思政”教育與音樂教學相結合,一方面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豐富性的感知。另一方面通過“思政”的內涵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音樂的藝術鑒賞能力,就是需要學生去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并結合音樂作品的內涵,挖掘其中的思想性,在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提升思想道德品質與情操的認知,參悟社會、人生的哲理,從音樂當中獲取正確的道德價值,形成更健全的理想人格。[4]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音樂教學結合的現狀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至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熱愛音樂是高校學生所具有的普遍愛好。音樂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感染力,能夠深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但是有些高校的音樂教學授課方式還沒有改變,主要以知識、技能的傳授為主,忽視了音樂內涵的深層挖掘。為擴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將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尋找音樂教學滲入“思政”教育的突破點,通過課程建設構建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一體化的課程體系。
1.大學生“思政”辨別能力薄弱
大學生在緊張奮戰的高考之后進入向往已久而陌生的大學,高中與大學的轉折,為新生帶來了許多的困惑,往往會懈怠或迷茫,很多大學生抱著考試六十分就可以的思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標。這種情況下容易受社會的不良觀念誘惑,對大學四年的發展,甚至人生產生不利影響。大學生“思政”工作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的要求、是國家的要求,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長的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開展,根據大學生不同階段發展的需求,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循循善誘地督促學生進步。當今的大學生喜歡互聯網,信息量巨大的網絡空間不僅提供了學生便捷的知識和交流,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大學新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不夠成熟,在面對諸多的信息當中不能夠很好的辨識善惡,非常需要“思政”教育的正確引導。而在學生的個人音樂愛好中,也容易陷入不良追星,受到一些品性不端藝人的影響。所以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結合,能夠雙管齊下,通過優秀音樂作品與創新的音樂教學,引導學生朝向積極、樂觀、熱情、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觀念,端正音樂學習態度。
2.音樂教學“思政”建設任重道遠
高校“思政”教育和音樂教學結合目前尚沒有相應的、完備的體系,往往是學校有思政要求,但是在學科教學上卻不夠落實;學校有學科思政的目標,但卻沒有更好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不能貼近學生的需求。首先,高校在音樂與“思政”管理工作中缺少創新。在高校的日常管理當中,“思政”教育對學生來說是再老生常談,學生對教師的說教已是滿不在乎;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隨時代發展的變化更新不夠,方式方法單一。其次,在音樂教育教學中,“思政”教育內容要么很難融入,要么就是融入的很生硬,不能夠與學生所處的時代、環境、思維方式相適應,使得“思政”內容成為形式。第三,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機會和時間少,不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只有偶爾出現了較大的嚴重問題才會去關注學生,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更是知之甚少。最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盡管學校處于主導地位,但隨著當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數量、渠道的不斷豐富、增大,具有較強主觀判斷,“思政”觀點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入高校“思政”教育,使學校的“思政”教育發揮應有作用,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改變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方式。
三、高校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策略
1.建立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體系
在高校的音樂教學中,建立完整的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體系,能夠使音樂教學更有邏輯性與條理性,“思政”教育的滲透契合點也會隨之增加;完整可實施的融合體系,也可以為高校的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提供保障。要使音樂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具有可行性,應充分考慮目標、內容與方法的合理建構,并達成一定的質量水平。例如,教師在音樂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不僅要考慮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體現時代性特征,也需要具有“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度。在實施中,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思政”教育教育的內容,充分考慮不同專業、不同學習能力、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音樂素養、不同階段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較為完整的教學計劃。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情可以進行及時地調整、補充與完善。其次,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合理的教學實踐模式。教師需要潛心研究,不斷思考、實踐、把握、改進音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通過合理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與抒發內心情感的機會。最后,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體系,還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符合時代特征的學習、交流線上平臺,當代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在互聯網上居多,教師可以充分擴展高校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途徑。[5]不僅為音樂教學和思政教學提供更多的切合點,也能夠為音樂教學的創新帶來機會,并在線上通過多種途徑,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思政”教育上的實際問題。
2.加強音樂“思政”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交流
高校的音樂教學和“思政”教育如果由高素質的教師主導,必將能夠為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帶來新動力。高素質的音樂教師能夠為教學提供更多的創新想法,并且能夠堅守音樂教學的原則,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高質量的“思政”教師,能夠提供更完整的“思政”教育綱領、目標和內容,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國家的需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提供相應的“思政”教育的重點與方向。加強音樂“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為音樂與“思政”教師的交流提供機會,通過雙方教師的經驗分享與交流,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加強“思政”教育的滲透。在實施中,首先,通過“思政”教師主導的培訓與講授,提高音樂教師的“思政”素養,使音樂教師能夠更好地發現音樂教學中“思政”教育價值、內容與方法,提高音樂課堂中“思政”教育的頻率,使音樂課堂潛移默化滲透“思政”教育。其次,通過高素質的音樂教師與“思政”教師的交流,提高“思政”教師的音樂素養,“思政”教師在了解音樂教學的特點后,可以提出更加符合學科教學特點的意見、建議,以更適合的方式方法音樂教學的“思政”教育。
3.采用生動的教學方法及教育模式
音樂教學中需要研究教法,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符合音樂特征的教學方法,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在快樂、主動的情緒情感氛圍中感受音樂,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改革音樂教育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音樂教學中,挖掘音樂音響背后的思想與精神,觸發學生的感情情感,使學生能夠在音樂藝術中樂于接受“思政”教育。在音樂教學與“思政”融合的教育中,應多注重學生的情感感知與變化,充分提供學生表達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內心情感的機會。啟發學生在教學中與音樂共鳴共情、升華情感,并從情感升華得到思想境界的提升。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精神。結合新時代學生的思想特點,教師在選取音樂教學內容方面,第一要注重作品的音樂性,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應首先突出其音樂特征;第二要注重音樂作品的經典性,選擇喜聞樂見、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作品;第三注重選擇易于引發共鳴的社會主流作品,或者能夠引發學生自豪情感的作品。例如,歌手韓磊傳唱度很高的代表作《不忘初心》《再一次出發》等,代表了民族精神奮力前行的風貌。這樣既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也能夠通過意氣風發的歌曲勉勵、激發大學生的人生理想與信念。
4.開展高雅音樂藝術進入校園的活動
高雅的音樂藝術是時代永遠都不會磨滅的經典藝術,學校可以開展高雅藝術進入校園的活動。通過聯系校外的高雅藝術團隊,帶領德藝雙馨藝術家來學校進行表演演出,重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藝術,能夠大大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對高雅音樂藝術的熱愛。高雅藝術表演團進入學校表演前,應充分就表演的形式、內容、舞臺設計、演職員等與高校進行討論,選擇具有深刻教育價值與意義,充分體現音樂藝術審美特性,反映時代蓬勃發展、不斷創新開拓精神的內容,以期使學生在享受美好音樂藝術的同時,能夠喜愛、浸潤、受教。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成立相關的音樂藝術社團,給予學生了解與進行音樂藝術實踐的機會,提供學生互相交流的平臺,發揮學生個性化表演表現的舞臺。在學校的各類藝術賽事中,在各個社團競技的表演會上,在新學期的迎新晚會上,在軍訓的會操場地上都是音樂教育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良好時機,為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帶來活力。新生入學時,首先可以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點,了解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音樂藝術社團。其次,對社團規模以及日常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引導。在社團當中鼓勵宣傳與實踐具有民族的、高雅的、符合時代特征的、反應大學生蓬勃朝氣的、具有遠大理想與抱負的音樂藝術作品。并且通過社團舉辦活動,提高音樂社團的凝聚力與對外影響力。第三,提供寬松的創造氛圍,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多元的機會,更為學生堅持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提供動力,鼓勵學生的藝術創新創作,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才能的發揮。最后,對學生的發展持以尊重態度,為學生提供優質資源,注重對學生的人文性關懷,充分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在音樂藝術的實踐中培養優良的品質,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識和堅定的政治思想信念。
5.研究與改善音樂教學的外部環境
在音樂教學中滲入“思政”教育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在音樂環境中正確判斷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學生所能獲得的信息量比從互聯網中音樂綜藝節目、音樂電臺節目、視頻軟件等各種媒介當中所獲取的信息量要少得多。[6]在音樂教學中的內容的選擇上,教師能夠很好地加以控制,但是音樂課堂之外的外部環境不論是數量上、還是影響力上都不可低估。大學生是娛樂文化消費的主力軍,而很多大學生由于自身的音樂藝術審美能力、人生觀價值觀還未牢固地形成,很多時候的看法多是蕓蕓從眾,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教師應注意學校的“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外部音樂環境的分析、判斷和有效引導。在實施中,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大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親自去體驗、觀看學生們津津樂道的音樂節目、內容,及時、有理有據地為學生進行分析、說明,并且為學生篩選良好的節目、內容。首先,教師在音樂教學中重視音樂藝術的審美功能,讓學生能夠正確分辨美與丑,正確對待娛樂音樂。教師可以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欣賞音樂,與學生一起去討論娛樂音樂,與學生充分交流,分享正確的評價,并對于一些錯誤輿論進行明確的批評,讓學生對自己的音樂價值觀有更好的了解,樹立正確的態度。其次,音樂的外部環境是不受控制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認識音樂發展的歷史,了解社會發展進程中音樂的價值與功能,提高學生的認識和判斷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緊密聯系當前我國“思政”教育的總體方針、政策、特征、內容,將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偉大、成功的當代史中標志性的音樂、歌曲介紹給學生,例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等,讓他們了解歷史,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珍視、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熱愛中國共產黨。
四、結語
音樂與“思政”教育相融合,首先要深入理解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的關系,并且通過課程研究和音樂藝術實踐,改革音樂教學形式,恰當合理地將“思政”教育滲入其中,豐富大學生活的同時,端正學生的思想品質,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充分體現其德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紀俊娟.音樂教育專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1):10-16.
[2]林典.愛國主義音樂與思想政治德育教育相互滲透的教學與探究[J].藝術評鑒,2021(02):118-120.
[3]劉斐.淺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J].心理月刊,2020,15(12):73.
[4]閆芮.音樂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機制創新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34):62-64.
[5]吳雪.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政課教學高度融合:原則、困境與路徑[J].未來與發展,2020,44(02):104-107+96.
[6]張志元,雷慧俊,閆晉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綜述與前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32(01):37-41.
作者:丁星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