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鄧小平開放政策發展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實現經濟發展是20年來中國的中心,也是開放經濟理論建設的核心。顯著的發展取向是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的一大特點。這種發展取向理論的中心是如何利用開放實現發展戰略。利用外資和發展外貿以彌補兩個缺口,是發展中國家開放理論的經典。中國沒有否定這一理論,卻為這一理論創造了新內容。外資利用的意義,除了滿足高速增長的資金需求外,同時有助于技術引進,管理方式的改善,世界市場的開拓,產業結構的提升。更深刻的是,中國利用外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造,以及傳統經濟運行機制的改善。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理論,被改造為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理論,其中重要的是跨國投資的優勢與戰略學說被改造為外資優勢如何轉變為本國優勢,以及本國已有優勢如何用于吸引外資。如果說,跨國投資理論是發達國家海外經營戰略理論的話,那么吸引外資理論是發展中國家開放型發展戰略理論。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在這一方面的創新與中國外資利用的成就一樣豐富。
發展是對外開放的一個基本目的,這無論在發展中國家的實踐中還是在發展經濟學的理論中都是這樣。
在西方經濟發展觀中,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發展應當用幾個主要指標來衡量,其中首先是國民生產總值,同時還有收入分配、就業狀況等。金德爾伯格指出,各種不同的發展目標,是通過各種不同的發展尺度來反映的。當著眼于物質產出時,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民眾貧困的水平是通過收入分配來表示的,同時還有就業狀況。(注: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等著,張欣等譯:《經濟發展》,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9頁。)另一種觀點認為,傳統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數不適合于作為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戰略成敗的唯一標準的。因為高速增長中可能同時出現了日益增加的失業和就業不足,現代化部門的就業增長率要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慢得多,伴之以增長的可能是更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上許多階層的日益嚴重的相對貧困化。(注:轉引自查爾斯·K·威爾伯主編,高@①等譯:《發達與不發達問題的政治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90~491頁。)這種觀點強調發展中的收入分配,認為人均收入增長快的國家如果收入的增長完全落入富人手中,同時出于增長的原因是高度資本密集型的技術所以失業率沒有降低,則其發展程度較差,但獲得了以后發展的更大潛力;另一個人均收入增長較慢的國家,失業率降低了,因而從增長中受益的是最貧窮的階級,那么其發展程度較好。(注:塞繆爾·亨廷頓等著,羅榮渠主編:《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經驗的再探討》,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3頁。)
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一般發展中國家具有相同的任務,既要提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又要實現較高的就業水平和收入的平等。但是,如何更快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呢?鄧小平的經濟發展觀不僅深刻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標準,而且包含關于實現這種發展的戰略思想。鄧小平強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這就在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上實現了高度的統一,不僅體現的發展目標,而且明確了發展道路,比發展經濟學一般確定發展的收入平等標準要深刻得多。
發展是硬道理,這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因而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也同樣與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的發展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發展標志
在談到中國的經濟發展目標時,鄧小平多次以具體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表達他的發展思想。他指出,中國的發展目標是到本世紀末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八百美元,整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一萬億美元,實現小康,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他指出,“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到本世紀末,花二十年的時間,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這個基礎上,再花五十年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著什么?就是說,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六萬億美元,屬于世界前列。(注:《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87年3月8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12頁。)
在這里,鄧小平的開放型發展觀首先是以國民生產總值為標志的發展觀,這表明,國民生產總值是發展的一個首要標志。事實上,盡管西方學者指出了國民生產總值的局限性,他們仍然無法提出一個更有標志性的指標來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目標。其次,鄧小平的開放型發展觀是一種國際比較觀,他不僅注重中國本身的發展,而且尤其注重中國在國際上的相對發展水平,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相對發展水平不僅激勵了人民的發展熱情,而且提醒了人民發展的艱巨性。第三,鄧小平的開放發展觀是一種國力觀,不僅注重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且注重整個國家的國力水平。提高綜合國力與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相一致的。
二、以開放實現更高的發展速度
發展速度歷來是鄧小平十分關注的問題。無論是他強調更快地開放、步子更大的改革,還是講使我們睡不著覺的是能否避免經濟的滑坡,都環繞一個經濟發展的速度問題。尤其是關于“發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更表明了鄧小平理論中對發展速度的重視。開放為了更快的發展是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的又一個要點。
鄧小平揭示了有幾個高速發展時期是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經濟發展會有階段性,經濟發展全過程要有幾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其他國家有這樣的經驗,中國也需要通過開放來實現這種形式的發展。這是鄧小平開放型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思想。鄧小平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曾經有過高速發展時期,或若干高速發展階段。日本、南朝鮮、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就是如此。現在,我們國內條件具備,國際環境有利,再加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今后的現代化建設長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注:《在武漢、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5~377頁。)鄧小平的這一高速發展觀,總結了國際發展經驗和發展規律,也表明了國際條件是可能實現一國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的思想。
中國開放型的高速發展在世界發展史上將具有普遍意義。鄧小平指出,如果中國實現了發展目標,就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注:《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87年3月8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12頁。)這表明,中國的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發展道路的一種探索。
高速發展的實現,其中一條是通過對最有利的地區的更快開放。鄧小平的戰略是以沿海的快速發展帶動內地,他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注:《中央要有權威》(1988年9月12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7~278頁。)鄧小平特別提出用中心城市的開發開放的加快來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適當的發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拿出具體措施。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條件更好,可以更廣大地開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注:《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1990年3月3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55頁。)鄧小平是從人才、技術和管理等因素上考慮高速發展實現中的拉動力量的。在談到浦東開發開放時他指出:“那一年確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但是沒有考慮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優勢。上海人聰明,素質好,如果當時就確定在上海也設經濟特區,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浦東如果像深圳經濟特區那樣,早幾年開發就好了。”(注:《視察上海時的談話》(1991年1月28日~2月28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6頁。)“上海在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輻射面寬。”(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6頁。)
三、在開放中實現穩定、協調的發展,不能為求穩而不敢大膽地發展
實現發展是處理開放中各類矛盾中的一個基本點。鄧小平指出“經濟要發展得快一點,不可能總是那么平平靜靜、穩穩當當。要注意經濟穩定、協調地發展,但穩定和協調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注:《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5~377頁。)
“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深刻地指出了處理開放中矛盾的一條基本原則,那就是,我們需要注意穩定,但穩定是為了實現發展,即實現穩定的發展,而不能為穩定而影響了發展。如果單純地片面地尋求穩定,那么不但不能實現發展,而且還會倒退。相反,在發展中才能實現真正的穩定。為了發展,必須解放思想,敢于和善于處理開放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在實現穩定的發展中,關鍵的一點是善于正確地分析形勢,把握時機,及時作出果斷的決策。從鄧小平領導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看,正確地分析判斷形勢,處理好穩定與發展的關系,抓住發展的機遇,是對外開放不斷獲得階段性推進的關鍵所在。
四、在開放中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
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也就是就業水平問題,是宏觀經濟均衡中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之一。與此同時,解決失業問題又是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問題。因此在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中,發展取向與宏觀均衡面對了同一主題。
在西方開放經濟理論中,降低失業率的基本方法是實行宏觀擴張政策,包括以各種政策工具刺激出口擴大市場。
在對外貿易上,發展經濟學著重研究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中國的國際分工理論在較大程度上是但又不完全是要素稟賦論。中國強調勞動力富裕是本國的優勢,但是出口發展戰略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全國近半而南方更多的“三來一補”外貿結構,既回答了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也回答了外匯缺口的彌補問題。中國出口結構的這一特點同時具有發展中國家和國際分工戰略等多重意義。強調勞動力的要素稟賦并以多種形式勞動力出口的發展戰略,對發展經濟學有重要意義。
五、通過對外開放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
黨的十五大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確定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以此來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經濟結構。這是開放戰略發展導向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從一個新的高度闡明了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說明了對外開放對國民經濟的宏觀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第一、二、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從1980年的30.1%、48.5%和21.4%,轉變為1995年的20.6%、48.2%和31.1%,第二、三產業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結構的進步導致了對外貿易結構的進步。初級產品與工業制成品出口在貨物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1980年分別為50.3%和49.7%,1994年優化為16.3%和83.7%;同期兩者在總進口中所占的比重,從34.8%和65.2%優化為14.2%和65.2%。1996年和1997年,初級產品的出口再度下降到總出口的14.5%和13.1%,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分別上升到85.5%和86.9%。
出口的增長可以帶來進口能力的提高,而進口的目的不僅是利用產業的比較優勢,而且是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技術水平。十五大把“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作為進口的一條基本方針,確定了使進口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的發展戰略。這表明,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般的市場開放,而且要使市場開放更好地為我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進步服務。
由于外資帶來了一大批先進產品,因而外資的進入使我國許多產業和產品迅速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上海大眾汽車公司和北京吉普車公司經過短短幾年,便把我國轎車工業的水平從50年代推進到了80年代。天津的奧的斯、中國迅達、上海三菱等電梯合資企業,使我國的電梯工業從手工控制一步跨入了電腦制動的90年代。彩色顯像管、微電機、小汽車、電梯行業的外資帶進了一批先進實用技術,為電子、汽車等行業的產品國產化作出了貢獻。利用世界銀行大規模貸款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通過國際招標,吸引了國際上眾多水平高的建筑承包商,對我國水利水電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近年來,世界的一些著名跨國公司開始進入我國,資金、技術密集的大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從無到有,不斷增多。1997年以來,一些利用外資的特大項目一個接一個,具有投資金額大,技術含量高,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共同特點。
黨的十五大還提出,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進一步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素質。這是正確處理開放與發展關系的又一個重要環節。指出:“我們是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現代化,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關鍵在于要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多年來的經驗表明,我們講發展,難就難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問題往往出在偏重數量擴張,單純追求增長速度,而忽視經濟質量,效益不理想,整體素質不高。這是我們今后經濟工作中需要注意認真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他還指出:“正確處理速度和效益的關系,必須更新發展思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這種轉變的基本要求是,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這一思想,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明確提出,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效果還不明顯。”(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第二部分),1995年9月28日,引自《人民日報》1995年10月9日。)
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根本途徑在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在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鋪新攤子、上新項目,形成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通過高投資、高積累來支撐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增長依靠資源的多占用、高消耗,不注重降低成本,忽視經濟效益。增長指標追求的是產值的增長速度和產品數量的增加,不講究品種、質量,產品的附加值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有助于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這是因為,第一,有助于改變投入多產出少,經濟效益低的狀況。使中外合資項目更加注重經濟效益,使國內企業在更開放的競爭環境下通過經濟效益的提高求得生存和發展。通過更有效地利用外資,注重對現有企業進行改造、充實和提高,而不是走傳統的擴大建設規模的路子。第二,有助于改變技術進步緩慢、生產工藝設備落后的狀況。提高外資引進的水平,可以帶進一批先進技術和設備,國內多年遺留下來的陳舊的生產企業也會加速被淘汰。要從原來主要依靠增加大量資金投入,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貢獻的份額。第三,有助于改變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狀況。高消耗、高污染行業是傳統產業的主要特征。除了舊體制下的許多企業外,開放初期我國引進的一部分外資企業也有這種特點。但這不是開放的必然結果。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開放型經濟,依靠更合理的引資戰略,我們不但可以改變我國經濟本來存在著的這種情況,而且應當也可以改善外資引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第四,有助于改變經濟中的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差,附加價值低的狀況。通過引進一批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品,可以大大加速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進步。要通過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從主要依靠經濟規模擴張,轉變到主要依靠結構優化升級、實現規模經營、合理布局生產力,提高結構優化效益、規模經濟效益和區域分工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目前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的重要性在于要使我國經濟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以后再進入一個“高質”增長的階段,以實現更高的發展目標。從今后一個中長期的發展需要看,我國經濟所要解決的一些發展中的問題,應當通過增長方式的轉變來解決,而這一轉變與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和發展開放型經濟密切相關。這些問題是:要在實現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保持總量的平衡;要緩解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的供給制約,防止生態環境的惡化;要適應國際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提高我國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要深化改革,轉變經濟運行機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與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的目標和要求緊密結合。在擴大對外經貿關系中,要使外貿與外來投資的增長與以下幾個目標相結合:第一、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二,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重要基地和主力軍作用;第三,加速科技進步和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第四,切實合理調整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第五,注重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第六,實施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戰略;第七,實行有利于上述目標的綜合配套政策和法制措施;第八,正確處理好現有基礎與新建項目的關系,正確處理好實行集約化經營與擴大勞動就業的關系,正確處理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不同地區經濟發展要求的關系。在所有各個環節中,就利用外資而言,提高外資項目的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而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關鍵。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錢的左半部右加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