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科技哲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日讀了幾篇文章,發現“科技倫理”成了熱門話題,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科學家(可能還包括工程師)的責任問題。但是細讀這些文章,又感到“責任”或“倫理責任”的說法還很模糊,容易流于“偉大的空話”。本文就是想弄弄清楚,面臨“責任”,科學家或工程師到底該怎么辦,或者說“責任”到底應該如何被履行。
一、“科技倫理”的清晰化
“科技倫理”的說法是模糊不清的,似乎包括了從科學到技術的所有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但實際上各個不同方面的倫理考慮是完全不同的。對此方舟子有一個非常清楚的界定,即“科學無禁區,研究有紀律,應用有禁忌”。其中的“研究有紀律”是對科學家而言的,例如不得偽造數據、不得抄襲剽竊和人體實驗的知情同意原則等,屬于科學家的職業道德。而“應用有禁忌”則主要是應用者(醫生、工程師等)的職業道德,例如醫生保護患者個人隱私,工程師不得違反設計規范等。關于這些職業道德,通常沒有什么意見分歧,而且當事人(科學家、工程師)總是比哲學家或倫理學家要清楚。限于知識結構,倫理學家或哲學家不可能對工程設計規范或是運行安全規程提出比工程師更高明的意見;只有工程師才知道自己的設計出現什么錯誤要承擔刑事責任。
真正的分歧出在“科學無禁區”,即科學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是否存在倫理學問題,科學家(乃至科學)對于科學的“后果”是否承擔責任,承擔什么責任,怎樣承擔責任。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需要對“責任”這個概念本身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不同等級的責任
我們聽說過“責任重于泰山”的說法,但實際上責任是“或重于泰山,或輕如鴻毛”的。例如我們常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如果“天下”真的“亡”了,我們也不可能揪出任何一個或全體“匹夫”來承擔任何責任。所以“匹夫”之“責”就是個輕如鴻毛的虛責任或軟責任。責任的輕重可以用承擔責任的方法來區分,我們可以大致把責任由輕到重加以排列:道義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后幾種責任規定比較清楚,通常也沒有什么分歧,如果有分歧也可以在法理學的專業范圍里討論。道義責任相當于倫理責任,其承擔責任的方法僅僅是對責任者評價的改變;具體來說,就是在歷史書里對這個人給以較低的道德評價,或者在日如常生活中說“這個人很差勁”;僅此而已,既不解職,又不罰款,也不坐牢。但是指責某人很差勁也不能亂說,承擔責任是有條件的。
一科技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文化方面的阻礙很多科學工作者
在進行科技傳播時,大多都會使用很多專業術語,導致傳播效果很不理想。對于被傳播者來說,主要問題來自于農村和少數民族,他們都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學信息很少有被翻譯成少數語言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強的排他性,科學技術作為一個典型的外來文化,根本不被接受,這也讓科技傳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傳播方面的阻礙科學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時并不能得到及時的和社會的承認,傳播效率并不好。網絡上的科學技術往往會跳過專業機構的鑒定這一環節,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眾甄別科技信息真假的難度。在幾乎與世隔絕的邊遠山村地區,人們主要是靠電視和校園里的學習來獲取科學信息,一些先進的傳播媒介以及有關于科學信息的雜志和圖書并不能覆蓋這些地區。在市場主義經濟下,媒體大多熱衷于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商業廣告,并不喜歡、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廣科學技術知識。
(三)傳播者方面的阻礙
一、“面向事實本身”:實驗室研究
拉圖爾和他的合作伙伴伍爾加于1979年完成的著作——《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當時,拉圖爾和伍爾加深入該實驗室對科學運行的過程進行實地考察。該實驗室由于發現了促甲狀腺釋放因子的化學結構而獲得這一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這意味著,拉圖爾對實驗室的微觀研究實際上是融入了該諾貝爾獎的“生產”過程。拉圖爾在某種程度上把科學和技術的社會研究看作是一項“描述”的工作:他“跟蹤”科學家、“進入”他們的實驗室、“觀察”他們的工作、“理解”科學的本質。這一獨特的路徑為我們打開了新的視域,科學不再是專屬于科學家的“神秘活動”,它從神龕上走下來,普通大眾也有參與的可能。通過如此之觀察,發現科學其實摻雜著許多外部因素,純科學時代的理想破滅,知識和利益、爭議、權力等社會因素混合在一起,人類因素與非人類因素混合在一起,更多的“社會”容在科學之中。然后他們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運用人類學的經驗方法得出結論:科學事實是社會建構的產物。這種微觀的實驗室研究方法,以“事實”作為落腳點,讓哲學家們真正“進入”科學實驗中,成為在場的一員,從科學和技術的內部開始剖析發現,科學活動和技術發展滲透了包括社會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各種產物,它其實并不存在一種所謂的內在邏輯,科學活動和技術發展只不過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選取的成果。拉圖爾運用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嚴格遵循了現象學“面向事實本身”的精髓,解開了科學技術的神秘面紗。試圖通過分析科學實踐的日常行為來表達普遍的形而上學命題,這種做法是把蒙昧主義提高到了普遍的方法論原則高度。個人認為拉圖爾實驗室研究的結論確實有些大膽,因為他僅僅依靠“門外漢”的觀察和經驗,來考察科學技術的全部本質。過分強調描述性的過程,而忽略了科學的實在性。盡管如此,他所做的工作成功闡釋了“科學事實”是什么,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底科學家在做什么,將科學技術完整的還原給予我們。
二、“排除二元對立”:行動者網絡理論
胡塞爾經歷了一戰與二戰的苦難,深深感受到技術給戰爭帶來了負面影響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對此類問題胡塞爾稱之為“歐洲科學的危機”。在胡塞爾看來,歐洲科學危機的根源不在于科學自身的發展,而是歐洲人對科學的片面理解。自啟蒙運動以來,人們長期受自然主義的影響,導致對科學的理解是唯自然科學是從,將人文科學徹底驅逐,科學的范圍被人為地縮小,特別是與古希臘相比,科學的豐富性大大降低。胡塞爾對自然主義、相對主義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認為這些主義企圖用某種學科或理論來取代哲學的地位,片面地鼓吹所謂的科學理性和普適性。胡塞爾呼吁恢復古希臘以來的理性主義,批判近代作為目的的工具理性主義,特別是排除二元對立的認知模式。現象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懸擱括號的現象學還原手法,使得哲學真正成為一門嚴格的科學,恢復真正的理性精神。拉圖爾所做的工作正是要排除近代傳統二元論的認知模式,行動者網絡理論把制作和創造科學知識的實驗室與社會背景結合起來,這便是行動者網絡理論的實質所在。打破原有的自然—社會、主體—客體傳統二元論的認知模式,將自然—科學—社會的關系進行重新界定,試圖把科學知識的微觀研究和科學文化的宏觀社會體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科學知識生產的自然性因素與社會性因素相結合,試圖說明:在行動者網絡中科學知識以及科學活動的產生不僅僅取決于自然性因素的影響,也取決于社會性因素的影響,而且取決于社會實體和自然實體的相互聯系和制約。拉圖爾完善行動者網絡理論從三個方面入手,意圖排除傳統二元論的桎梏:
一是提出廣義對稱性原則。拉圖爾認為,布魯爾提出的強綱領對稱性原則并不是所說的那樣“對稱”,而是絕對的相對主義,自然與社會完全處于認識的兩極,只能形成一種“單向度”的認識,缺乏聯系和互動的作用。“而拉圖爾所認為是相對的相對主義,因為在行動者網絡中真正克服了強綱領對稱性原則的‘不對稱’,對稱性地看待網絡中的所有行動者和轉義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以經驗的方法描述科學活動中自然和社會的作用,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拉圖爾試圖超越相對主義與實在論的絕對對立,將各個要素都納入到行動者網絡之中。這種排除二元對立的模式,是一種‘社會與自然之間的本體論混合狀態’。”
二是對行動者網路理論中涉及的三個核心概念一一進行深化分析。行動者(agency)包含一切人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指人類行動者時用(actor),指非人類行動者時用(actant),agency=actor+object+actant行動者必須是有行動的,因而要到行動的過程中去尋找。轉義者(mediator)是一個具有原創性的事件,它創造了它所轉譯的東西,同時也創造了實體并在實體之上實現了其轉義者的角色。轉義者會改變、轉送、修正它們本應該表達的意思或因素。網絡(network)是一種行為工作場,它強調過程、互動、流變。使用“網絡”這個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將人類行動者、非人類行動者、轉義者等相關要素以同等的地位和身份納入科學知識的實踐這個大環境中,就好比如同網絡一般的工作network而不是工作的網worknet。
摘要:基于實踐的知識論立場,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在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同知識的生成與應用相關聯,并生成彼此相互區別而又相互聯系的知識形態。它們在實踐的聯系中形成一條無形的科學—技術—工程—產業(STEI)“四元知識鏈”。從“四元知識鏈”來看,工程創新是凝結于工程“人工物”中的工程知識被并入到生產函數中以獲得首次商業化應用的過程。從四元知識鏈的視角理解工程創新,對知識經濟時代現實中的工程創新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STEI知識鏈;工程創新;知識經濟
Abstract:Viewedfromthestandpointofpracticalepistemology,the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industrycorrelatewitheachotherinactualproductionandlifeandareinassociationwiththeformationandapplicationofknowledge,thusmakingtheknowledgeindifferentbutinterrelatedforms.Itimpliesthatthereisanintangibleknowledgechain,namelytheSTEIknowledgechaincomposedof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industry.WithrespecttotheSTEIchain,theengineeringinnovationplaysakeyroleintheprocessofofferingthe“artificialimplements”resultingfromengineeringknowledgewhichisincorporatedintotheproductivefunctionsinordertoacquirethefirstapplicationofcommercialization.TheengineeringinnovationintheknowledgeeconomytimesisoftheoreticalandpracticalimportanceintheperspectiveofSTEIknowledgechain.
Keywords:STEIknowledgechain;engineeringinnovation;knowledgeeconomy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創新正在成為創新的核心。工程活動架起了連通科學、技術與產業發展之間的橋梁,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杠桿,也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提高的重要現實指標。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工程創新已成為創新活動的主戰場,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發展目標的一個關鍵性環節,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大局。因此,“工程創新應該成為創新研究的新重點”[1]。目前,對工程創新的研究已受到許多學者關注,并有了諸如工程創新的意義、特點、規律[2],工程創新與工程人才,工程創新的一般屬性[3],工程范式的創新[4],工程教育創新[5]等研究成果。作為創新研究的新領域,工程創新研究還需要深入探討。殷瑞鈺院士提出的“四元知識鏈”概念[6],為從知識鏈的角度探討工程創新提供了新的視野。本文立足于實踐的知識論立場,對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四元知識鏈”進行分析,并從“四元知識鏈”的視角對工程創新進行新的解讀。
一、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的知識鏈
當今社會,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然而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同時,科技與價值分化問題也日益凸顯。狄更斯曾強調:“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什么也沒有,我們面前什么都有。”可以說,科技,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科技異化,也為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危機。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把握科技與異化的危機顯得尤為重要。
1全球化語境下科技與價值分化的概念與現狀解讀
(一)科技異化概念
科技異化,源自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是“勞動異化”的概念引申。它強調勞動主體“人”與科技之間異化關系。人創造科技,然而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逐步脫離了人的掌控范圍,人被科學拋棄,成為了被迫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的工具。例如,工業文明造成的生態問題、能源問題、道德缺失等等。簡而言之,科技帶來了文明,促進了社會進步與經濟繁榮,也引發了巨大的價值危機。
(二)全球化語境下的科技與價值分化的根源
萬物皆有源。長期以來,著名的專家學者對全球語境下科技與價值分化都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科技作為一種實踐的工具,其價值本身是中立的,因此,我們不能將科技與價值分化的責任推到科學本身,而是應該辯證的來對待。經過對專家學者論述的分析,找到了以下兩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