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哲學思想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個農民的兒子——“讀了六年孔夫子書”,“又上了七年資本主義的學校”,從康德二元論到黑格爾的唯心論;從孔孟儒學到康有為、嚴復的新學;從孫中山“三民主義”到陳獨秀、的新文化,兼容并蓄,紛繁雜陳,在艱苦中探索,追求革命的真理,尋找中國革命的道路。,從井岡山到遵義,從遵義到北京,一步一步走出來,成為一代偉人。在長期的探索革命實踐中,從種種主義、學說中汲取精華,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的轉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諦造者。中國歷史也伴隨著這個轉變,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以他名字命名的思想,是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奮斗不息的集體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其對中國革命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所進行的理論概括和科學總結,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庫中的重要內容和創造性的發展,是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他的哲學思想最具有中國特色。
一、哲學思想
哲學,是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最豐富的成果,是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哲學思想之集大成,是廿世紀哲學思想發展的最新階段,是中國哲學的現代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中國哲學的發展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與西方哲學、印度哲學,并稱為世界哲學的三大體系。中國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基礎,是中國人民認識世界、探索人生、研究古今的指南,集中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哲學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最新階段,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艱難曲折、前仆后繼探索中國革命和解放道路進程中,取得勝利的結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延伸與發展,是對中國哲學批判的繼承。
中國哲學產生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末期,在其發展的漫長道路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哲學在這個特色中又富有新的鮮明內容。
一是與政治、倫理思想的緊密結合。中國哲學側重于社會和人生,西方哲學側重于科學和思維。中國哲學強調“修齊治平,安身立命”,并貫穿于“治世之道”之中。中國哲學一般不主張“為求知而求知”,求知和實行都是為了實現倫理道德的提高,并最終成為圣賢。哲學則要求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在改進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其有鮮明的“治世感”、“濟世感”,始終把改變中國命運看成是自己的最高使命。哲學是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時刻想著群眾,依靠群眾,獨立自主的求發展,進而獲得人生自由。
二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中國哲學比較重視人與天(自然)的和諧與統一,而不與西方哲學那樣重視人與天(自然)的分別和對抗。中國哲學認為人生、自然、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相互聯系、和諧、平衡的有序運動。哲學則在此基礎上突出物質和精神的辯證關系,強調內因和外因的結合。把中國革命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國內形勢,采取相應的對策,因勢利導,在困難中看到光明,在勝利中預見挫折。
三是無神論傳統。中國哲學“治國平天下”的正統思想,與西方哲學“中世紀只知道一種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①不同。中國哲學在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無神論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在這種思想指引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中國古代自然科學長期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哲學教導人們不信鬼神,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無神論思想發展的升華。中國革命,在哲學指引下,正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速度發展自己,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又贏得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歷史。
哲學來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扎根于中國社會基礎,誕生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哲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更是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結合的產物。哲學在中國哲學的特點繼承和發展中,又形成了自己最鮮明的特色,既是中國哲學的繼承和發展,更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
哲學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的理論基礎。哲學思想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不僅是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特點所決定的,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更是天才革命家的本色。哲學思想,具有中國特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中國哲學的現代化。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哲學思想的活的靈魂,凝煉出了中國化的特色。
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勝利和發展。哲學思想,是生動壯觀,復雜多樣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概括與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的升華。從《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到《矛盾論》、《實踐論》的問世,標志哲學思想的成熟。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思想指引下,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實現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從《新民主主義論》到《論十大關系》的講演,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轉變。這二個轉變向世人證明這樣一個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哲學是中國人民奪取勝利的思想武器。
在長期的革命事業探索和實踐中,“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成為哲學最鮮明的特色,是哲學思想活的靈魂,是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反映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中國哲學的現代化。
二、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哲學的核心和精髓。實踐第一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是我黨長期堅持和遵循的原則,成為我黨的思想路線。
同志多次強調:我們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②“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③從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到創造性提出中國革命必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現從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武裝奪權的革命道路;從井岡山星星之火,到鐵流滾滾二萬五千里,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八年浴血奮戰抗日寇,到百萬雄師下江南,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證實,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革命取得勝利的關鍵。實事求是,是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理論指南。
實事求是的哲學觀點,指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實事求是地制定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中國順利地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曾一度違背了中國的客觀實際,超越客觀規律,偏離了實事求是的軌道,放棄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工作重點,導致了反右斗爭擴大化,“三面紅旗”,盲目的嚴重錯誤,最后釀成了十年內亂,給我黨和國家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后由于我黨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又實現了歷史性的偉大變革,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步入超常規發展的歷史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提出,就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基礎之上的。鄧小平同志再三告誡全黨:“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④“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⑤
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生動體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同志倡導的鄧小平同志始終堅持的我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要以實事求是為前提和基礎,二者是辯證的有機統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既堅持了承認客觀事物的客觀實在性,又肯定了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同志在一系列著作中對實事求是的闡述,是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進一步深化;同時,又對辯證唯物主義知行統一觀進行了集中的生動的概括。因此,實事求是的哲學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集中的,生動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是哲學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三、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更是我黨的根本工作方法。群眾路線,是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群眾路線,生動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志把群眾路線引入認識論,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哲學思想活的靈魂。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深化和發展。獨創性地把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與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緊密結合起來,有機地統一起來,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哲學觀點。
歷來強調:“力量的來源就是人民群眾。”⑥一再要求提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使之群眾化,為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所掌握,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上和書本里解放出來,變為群眾手中的尖銳武器”。⑦
中國革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群眾路線,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從勝利走向勝利,由弱變強,克敵制勝。同志歷來十分重視和依靠人民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總是把實踐的觀點和群眾的觀點統一起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
中國共產黨在長達七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貫穿一條紅線,就是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實踐證明:一旦脫離群眾,革命就遭受挫折。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革命就勝利。“左傾”冒險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自己孤立自己,使自己脫離群眾,幾乎把革命引入了絕路。正是同志帶領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團結、組織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克服困難,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把革命引向了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