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本體論群眾路線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對群眾路線概念的深知是現實中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基礎
1.如前所述,當人們對“群眾路線”概念的理解沒有深入到本體論層次時,就容易僭越“個體的人”,從而可能造成現實工作中對“個體的人”的漠視或遺忘。也就是說,對“群眾路線”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刻,就可能影響到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因此,很有必要對“群眾路線”中的“知行”邏輯進行本體論層面上的探討,從而減少因缺少“深知”而造成“行”的不充分。從一般認識論來講,“知”是“行”的先導,沒有“知”就不會有自覺的“行”。但從本體論來講,“行”或者說與周圍世界打交道,是先于“知”而存在的,只不過此時的“行”還處在認知的前感知、前邏輯、前理解階段。在認識論那里,“知”是邏輯起點,而在本體論那里,“行”是邏輯起點。不妨以的《實踐論》為例,如他在文中指出的:“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1],“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2.從引文或《實踐論》全文來看,對“實踐”在邏輯上先于“認識”的理解是到位的,已經是深入到了本體論層次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們通常的話語系統缺乏一般認識論與本體論這兩個不同層次的區分,所以我們對“實踐”的理解就容易膚淺化和庸俗化。若深入到本體論層次來理解,“首先的、基本的”便表示邏輯上“先在的”意思,那么,“實踐”在那里就是先于“認識”的;若只從一般認識論層次來理解的話,“首先的、基本的”便表示“認識者意識到‘實踐’非常重要”的意思,那么“實踐”在邏輯上就并不先于“認識”而是后于“認識”了,也即在意識的邏輯次序上,“實踐”就是由“認識”派生的。哲學上,處于一般認識論層次的思維,是一種對象性思維,“主客二分”現象明顯,主體與客體總是難以融合,從而容易造成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的遺忘;而如果是深入到本體論層次的思維,必然是“主客一體”,此時認知對象變得內在于認識主體了,也即成為了認知者運思時意識的起點,自然也就不容易被遺忘,就像盲人要想出行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手杖一樣。顯然,循此本體論上的邏輯生成關系,我們對“群眾路線”概念的“深知”,將會深刻地影響著群眾路線在實際工作中的“行”。我們必須知道,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實現,就體現在群眾路線的貫徹執行當中。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就是為了能時時提醒廣大黨員干部,不要在實際工作中偏離群眾路線。這既是對“知”基礎上的“行”的強調,也是對“行”在認知中的邏輯先在地位的理解的深化,是懂得用強調實踐來加深認知進而再促進行動的體現。無疑,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廣泛和深入開展,勢必推動我們黨在理論上對“群眾路線”認識的深化和在實踐中對“群眾路線”理念更好地踐行。正如前面已經講到的,由于很多人對“人”的“知”是以社會性本質為邏輯起點的,這決定其所稱謂的“群眾”并未指稱“個體的人”,從而造成“個體的人”在對“群眾”的“知”上的缺位,從而造成在實際工作當中,“個體的人”往往被漠視或遺忘。這就是為什么現實生活當中,個別人的事情往往會被忽視,而群體性的事情才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的深刻原因。這當然與我們對“群眾”的理解的深度不夠有關。須知只有從現實存在著的、個體的人出發,社會性本質才不是抽象的無物質基礎的,對“群眾”這樣的概念的理解,才是真正深刻的和到位的。換言之,“個體的人”作為“有意識的存在物”,在理論視野中是一定不能被遺忘的。
二、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表述與現實要求
“群眾路線”一詞,是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的,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盡管這是我們黨對過去艱苦卓絕的革命活動的歷史經驗總結,但事實上,這是對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并與黨的全部活動結合起來,形成的黨在一切工作中的基本路線。如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的:“黨永遠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離開人民,黨的一切斗爭和理想不但都會落空,而且都要變得毫無意義。我們黨要堅持革命,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堅持實干富民、實干興邦,敢于開拓,勇于擔當,多干讓人民滿意的好事實事。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帶動政風民風。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更好地反映群眾呼聲,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從以上舉出的理論表述來看,我們黨的各項工作方針方案都是緊緊圍繞著以服務群眾、落實群眾路線為中心來展開的。從認知上來說,只有懂得“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懂得“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對人民群眾的根本立場和態度,才會在實際工作中時時處處想著群眾,心里裝著群眾。這是群眾路線得以落實的人之基礎;從實踐上來說,只有把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一服務群眾、發動群眾的根本方法,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性,才會在實際工作中時時處處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為群眾辦實事。這是群眾路線得以落實的現實要求。
作者:文祥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