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區黨建創新道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社區建設的意義、目標、內容、要求等進行了明確闡述,為在實踐中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構建和諧社區指明了方向。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區,應當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區。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建設和諧社區的各項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始終把廣大居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背景下的社區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窗口和縮影,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內居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不是行政單位,不是經濟組織,也不是社會組織,社會性是它的本質屬性。目前我國城市的社區轉型、社區組織多樣化和社區成員異質化的諸特征日益凸現,社區的主體、民主建設、理念和價值觀等問題也亟待完善和提高。和諧社會與和諧社區緊密相聯。和諧社區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和諧社會是由無數個和諧社區聯結而成。建設和諧社會必先構建和諧社區。
今天,社區已經成為各種社會群體的聚焦點。當前生活在社區中的各種人都會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我國各省市都以構建平安和諧社區為目標,創建社區建設示范區活動,深入開展了示范街道示范社區工作,結合固本強基工程,在組織機制建設、社區服務、社區共建、社區基礎設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當前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第一,社區建設觀念落后,社區居民參與意識差。越來越多的居民面向市場,公民意識增強,但對社區的依附性參與減弱。有些城市領導對社區建設也不夠重視,在許多部門的思想意識中,存在著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重城市建設輕社區建設的落后觀念。這樣也導致社區基礎設施薄弱,辦公經費缺少。形成了當前“責任進社區,而權力未進社區;事務進社區,而經費未進社區”的現象。
第二,社區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及服務體制不完善。因為主要忙于完成政府部門下達的各項任務指標,社區管理的事權、財權、過于集中在“條條”上,城市社區往往責大權小,難以起到協調作用,更難實現持續、長效的管理。基層政府的政策包括投入政策、組織政策、服務措施對公共事業、社區自我、經營性等服務分類仍不十分明確,缺乏有效的協調服務機制以致有的服務項目多家在搞,有些服務項目無人來搞,“交叉”和空白現象同時并存。這對以公共服務為主的社區服務來說仍是十分滯后的。
第三,社區黨組織建設中出現了不少新情況和新變化。社區中“兩新”組織黨員、流動黨員、下崗職工黨員、人戶分離黨員、離退休黨員和年齡過大免過組織生活黨員越來越多。而社區是黨在城市執政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社區黨組織建設工作。只有把每一個社區的工作都做扎實了,使社區在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上發揮好橋梁作用,構建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社區黨建和實現社區和諧的內在關系
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和諧社會離不開黨的領導。同時這也是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一種責任。堅持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能否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關鍵所在。可見,黨的領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
第二,城市基層社區是社區黨組織的有效依托和發展基地。社區的穩定性使黨的工作有了具體的對象,社區的動態性使黨的工作有了延展的空間,社區的區位特征使黨組織在基層社會中的工作猶如扼守要津,可以依托社區機構和組織,在生活情境中與群眾發生直接聯系,協調利益關系,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基層社會的和諧。
第三,要實現社區和諧,尤其要看社區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如何。城市社區工作面寬量大、矛盾集中、情況復雜,選好配強黨組織領導班子是確保社區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和出色完成的關鍵。加強社區黨建,夯實執政基礎,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成關系尤為重大。我們要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著力擴大社區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建立起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居委會黨支部為基礎,社區全體黨員為主體,社區各類基層黨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黨建新格局。通過為社區居民辦好事、利用各類資源來推進社區建設,實現社區工作的社會化,使社區黨建工作深入到為民辦實事的具體工作中去,深入到化解社會各類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中去,深入到居民管理的具體實踐中去。
三、大力創新社區黨建,重力構建和諧社區
社區黨建是一種區域化的黨建工作,其目標是要建立一種以街道常委為核心,以社區黨總支(支部)和所有黨員為主體,轄區所有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條塊結合的區域性的黨建新格局,發揮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工作中的領導作用,擴大黨的工作在社區的覆蓋面,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為轄區兩個文明建設提供組織保證和思想保證。社區黨建的任務很多,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要加強對社區建設的領導,既要加強對街道、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治安綜合治理、社區服務等的領導,又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強新經濟組織黨建,搞好黨員教育管理,做好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等。
筆者認為要出色地完成社區黨建任務,實現社區黨建目標,構建和諧社區必須走創新社區黨建之路。具體而言,必須著重開展四大創新;從“管理”到“服務”,社區黨建的工作觀念創新;整合資源,社區黨建的組織運轉創新;招考公選,社區黨員干部隊伍的任用管理創新;聯合互動,社區黨建和單位黨建協作格局創新。
第一,從“管理”到“服務”,社區黨建的工作理念創新。
要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角色定位創新和讓群眾滿意的價值取向創新。首先,在社區黨組織建設中要充分調動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加強黨員的權利意識。從較多地要求黨員做什么,即狹義的“黨員管理”,轉到更多地關心黨員希望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即“黨員服務”上,特別是針對流動黨員的服務。在幫助黨員實現意愿的過程中,實現管理、教育黨員,發揮黨員作用的目的。同時,社區黨組織負責人通過公推直選勝出,這樣激發和調動干部群眾參與民主的積極性。其次,探索建立黨委委員聯系黨代表、黨代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的“三聯”制度,建立“民情意見箱”,開辟了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便捷通道。全面推行黨務公開,及時向黨員或社會通報黨內重大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情況。開展好社區事物公開工作,建立社區事物公開監督小組、民主理財小組,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第二,整合資源,社區黨建的組織運轉創新。
作為區域性的工作,社區黨建應當有適合的組織運轉機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進一步推動社區建設。首先,為了有效解決有關部門和事業單位業務工作進社區太多和不規范的問題,需要建立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其次,為了給社區正常運轉提供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必須加大財政資金和辦公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再次,積極構建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社區居委會、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機構完善齊備、相互配合的社區組織體系。還需要大力加強社區制度建設,真正實現社區制度“七健全”,即社區黨員教育管理、社區建設工作協調小組會議、居民代表會議、民主評議干部、民主評議黨員、黨員干部聯系貧困居民、居民自治等制度健全。最后,建立目標管理和科學的考評體系。從機制上調動他們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由黨工委組織廣大群眾對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進行廣泛的評議。同時要建立定期評議和結果反饋制度,把社區意見及時反饋給轄區單位和黨員的主管部門,作為考評的依據。三,招考公選,社區黨員干部隊伍的任用管理創新。
首先,通過從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選派,從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復員轉業軍人中“公開招考”和留任等多種形式,把熱愛社區工作、熱心服務群眾的優秀人員充實到社區干部隊伍中,從而打造出一支學歷層次較高、綜合能力較強、年齡結構優化的社區干部隊伍。其次,還要提高社區干部工資待遇,充分調動社區干部工作積極性。為切實解決社區干部的后顧之憂,建立完善社區黨員干部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制度。再次,創新適應“和諧社區”建設需要的黨員分類管理體制。對于社區黨組織關系內的黨員,要以“直管”方式進行管理,用類單位式的黨員管理模式進行統一管理。對于社區內的下崗職工黨員,由于其帶有很明顯的臨時性,可以采用“托管”方式進行管理,即組織關系仍然保留在原單位,在社區辦臨時組織關系,參加社區的組織生活。對于社區內的流動黨員可以采用“雙重管理”的方式進行管理,即對社區內的流動黨員實行流入方黨組織和流出方黨組織的雙重管理,黨員流入方的社區黨組織要對流入黨員的關系接轉、組織建置、組織活動以及日常教育進行有效的管理;黨員流出方的社區黨組織要通過對流出黨員的流動方向備案、定期督促其匯報思想、與流入方社區黨組織進行聯系、接轉組織關系等形式進行管理。對于社區內的在職黨員可以采用“協管”的方式進行管理,即在職黨員主要由單位黨組織進行管理,主要參加單位的黨組織活動,不納入社區黨組織的組織機構內,但社區黨組織在社區活動的領域對其進行“協管”,在職黨員必須參加一定的社區組織活動。
第四,聯合互動,社區黨建和單位黨建協作格局創新。
當前我國城市社會出現了單位和社區并存的組織結構。單位和社區的分立及其矛盾,作為城市諸多社會矛盾的表現和復合體,將成為構建和諧城市社會的主要障礙。與單位和社區作為城市社會結構兩種基本單位相對應,我國城市出現了單位黨建和社區黨建兩種黨建模式并存的黨建新格局。單位黨建是指黨的組織體系的設置以生產、工作或社會職能的關聯性為基礎,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主要包括企業、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中的單位黨組織建設模式。社區黨建是以居民區黨組織和駐社區單位黨組織等為組織基礎,按照地區原則組建黨的組織體系的黨建模式。在單位和社區互動乏力的情況下,兩種黨建模式的互動將成為克服單位和社區組織“二元化”狀態的重要動力,對于實現單位和社區的互動從而構建城市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單位黨建和社區黨建的互動,其目的是在保持單位黨建和社區黨建各自特點和優勢的前提下打破兩者之間不必要的界限并實現優勢互補,在彼此支持、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實現執政資源的整合,構建我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新格局。
首先,要創新協調兩種黨建模式關系的組織形式。從社區黨建的工作體會和初步探索看,要建立一個協調機構,協調轄區內單位的黨組織共同開展工作。如從實際出發與駐社區單位聯合建立“社區黨建研究會”和“社區黨建聯合會”等,還可以嘗試建立單位和社區聯合工作黨委的領導體制。積極爭取駐社區單位對社區黨的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圍繞社區黨建和社區管理、服務等問題,協商議事,較好地發揮了駐社區單位的優勢,實現資源整合。要充分調動社區內黨組織的積極性,并真正實現兩種黨建模式以及單位和社區之間的有效互動。其次,通過兩種黨建模式的互動,可以解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中所存在的實際問題。一方面,街道黨工委和居民區黨支部缺乏資源,而單位黨組織擁有較多的黨建資源,兩種模式之間的有效互動既可以彌補社區黨建資源的不足,又可以進一步發揮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黨建的積極性,擴大社區黨組織影響力和號召力;另一方面,單位黨組織的社會功能外溢,而社區黨建正好可以承擔起這部分功能,兩者的互動可以彌補執政黨社會功能的缺位。而且,由于在職黨員對單位的依附性降低,單位黨組織在新形勢下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出現了一定的困難,而在職黨員對居住的社區依存性增大,使得社區黨建可以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彌補單位黨建對在職黨員教育和管理上的不足。
總而言之,構建和諧是我們社會的主題。我們必須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立足于城市基層和諧社區黨建實際,以創新社區黨建的新理念和新舉措來鞏固和加強我們黨在基層社區工作的領導核心地位,構建和諧社區,最終促成我們整個社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