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播學視域下的群眾路線工作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信息化賦予傳播新的特點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們感受著信息化所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其賦予時代新的課題。在20世紀70、80年代,還在感嘆電視的迅猛發展使得世界變得越來越小的人們很快發現,人類對于傳播的追求并無止境。在之后不久的90年代,網絡技術快速發展起來,人們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稱為信息化。①根據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已達4.57億,上網已經成為人們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②不同于以往的傳播方式———廣播、電視等,網絡賦予了這個時代新的傳播特點。
(一)信息化使單項傳播轉化為雙向傳播1948年,拉斯韋爾明確提出了傳播過程及其五個基本構成要素,即: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取得了什么效果。這就是著名的5W傳播模式。之后,有學者對這個傳播模式進行了批評,其中關鍵一點就在于認為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并未體現傳播中的雙向傳播特點。但事實上,在網絡出現并在大眾的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之前,所謂的雙向傳播并不能真正得以實現,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實質上還是單項傳播的形式,即媒體單方地向受眾傳播信息,而受眾對于信息的反饋則顯得無足輕重。這也使得在傳播中出現了“媒體霸權”———受眾無從選擇接收什么樣的信息,所有的信息都由媒體進行初步的選擇和加工,受眾只能在媒體的一次選擇后進行二次選擇。但是,網絡的出現真正改變了這種狀態,雙向傳播真正能夠得到實現。受眾不單單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者和反饋者。這使得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不再明確,兩者由原來的“不平等”地位轉化為現有的“平等”地位。當然,這也給社會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傳播會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用,這種效用在社會人群中迅速發酵,這使得每個國家都需對媒體傳播者進行有效管理。而網絡引發了草根話語革命,同時也極大促進了網絡中個人意識的萌發和發展。當以往的話語權不再由社會精英所掌握,轉而是由社會中的個人所具有之時,可以說這是一種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同時也給國家的管理提出挑戰。當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的時候,這無疑加大了社會管理的難度和成本。如何在尊重公眾話語權的同時,能夠及時引導、化解較之社會生活中更為激烈的網絡訴求,這是信息化為當今時代提出的一個巨大課題。
(二)信息化催生了輿論上的“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本是氣候學上的一個名詞,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以往人們雖然處于社會信息網中,但是這個“信息網”主要是由媒體所構建的。也就是說,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通過傳播信息向受眾傳遞著社會中每天發生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社會信息網呈現的是樹狀縱向結構,公眾處于網絡傳播的低端———信息接收者。而且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受眾對于信息的態度,這使得輿論所引發的效應往往在媒體的控制之下并且利于引導。但是,當網絡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使得社會信息網由以往的樹狀縱向結構轉變為橫向交叉結構之時,這一切又有了巨大的改變。在現在的社會信息網中,每個人都成為了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既可以成為信息的接收者,更是成為了信息的者。尤其是當微博、微信等手機載體借助網絡成為信息渠道之時,這種社會信息網中的橫向交叉結構顯得尤為明顯。在社會生活中,很多事件正是由于信息平臺的便利化和隨時化而得到了擴大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是好或者壞。由新媒體所引發的輿論“蝴蝶效應”愈加明顯: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傳播內容大量進入網絡后,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借助開放的網絡平臺,獲取自身所關注的信息,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出個體訴求,并且參與到公共討論中來,形成輿論共鳴。另一方面,網絡平臺的開放性也使得社會成員可以自己所關注或者獲取到的一手信息,往往某人的隨手,在經過其他社會成員的快速復制粘貼等轉載后,信息得以快速流轉。而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對信息加以評論和加工,當個人的傾向、訴求、情感等發揮作用,對信息不斷進行評論、傳播甚至再加工的過程,就形成了一場巨大的信息風暴,進而產生了輿論“蝴蝶效應”。
(三)信息化凸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隨著文明水平提高,群眾對保護自身利益越來越在意。同時,信息化時代媒體平臺自由開放的特點也使得人們可以在網絡中自由表達自我的利益訴求。正是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使得在利益協調過程中遇到的情況日益復雜。在傳統的媒體時代,媒體主要由社會精英所掌握,在這種情況下,媒體表達的利益訴求主要是精英訴求或者說是精英所構想的社會訴求。而現在情況發生了快速的變化———人們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身訴求。在網絡時代,每個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都可以在網絡中被傳遞和表達,這給社會利益分配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也就是說公平和正義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不單單體現了群眾的整體要求,是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政府解決社會矛盾、調節各個社會群體的利益的助力和支撐。
二、信息化為群眾路線增添了新的內涵
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說,“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應該貫穿于我們黨的全部工作之中。加強黨的建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黨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認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看出,每個時代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在繼承群眾路線的過程中增加了時代所賦予的新特點。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群眾路線也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
(一)在雙向傳播模式中,要傾聽大眾的聲音和需求傳播模式由于網絡的出現和普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以往的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傳播,這對于我黨和政府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媒體的引導作用減弱、政府公信力遭遇質疑等等,這些使得現下黨的群眾路線顯得尤為重要。新的傳播特點對于黨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這種要求既符合群眾路線的根本,同時也為群眾路線增加了新內涵。信息化時代下的傳播不同于以往傳統傳播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傳播的雙向化,這種雙向化賦予了每一個社會中的受眾平等表達自我觀點的權利和途徑。黨和政府需要明晰并適應這種新的傳播特點,只要是正確的表達和正常的需求,就應該給予根本的尊重和明確的回應。群眾路線是我黨建設的傳家寶,始終堅持群眾路線是由黨的“兩個先鋒隊”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的。群眾路線的根本核心就是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而傾聽大眾的聲音,尊重公眾的需求正是體現了群眾路線的根本核心。
(二)在網狀交叉傳播結構中,要利用傳播規律正確“發聲”在網狀交叉傳播結構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不再有明顯的界限。每個個體都是傳播網絡中的交叉節點,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同時也發揮著傳播者的作用。政府的“發聲”不再像以往一樣會取得“地位超然”的效果。相反在網絡中,公眾由于可以獲得現實社會中所不能得到的完全平等的地位,更加熱衷于進行社會監督。另一方面,由于公眾具有獵奇心理,使得聳人聽聞的信息更加具有讀者市場。這種獵奇心理在網絡媒體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進而信息的者并不將信息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更多追求的是新聞的聳動性。這些都對黨和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群眾路線的根本途徑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下,能夠更好地指導新時代的政府信息傳播工作。政府傳播效果的好壞從根本上要接受群眾的檢驗,傳播的信息既要被群眾所相信所接受,也要能夠引導群眾,提升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這就需要政府傳播真實的信息,提升政府公信力。真實性是傳播學中信息傳播的第一要義也是根本要求,其他人可能因為網絡中受眾的獵奇心理夸大甚至歪曲信息,但是政府由于其自身角色的要求,對于信息真實性的把關需要更加嚴格。另一方面,要及時“發聲”,引導社會輿論。不同于傳統傳播時代,現下政府引導社會輿論難度不斷加大。政府要利用傳播規律,在處理事件時不僅僅要真實信息,同時要快速信息,這樣才能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占有“先手”,引導社會輿論。
(三)在當下輿論環境中,要彰顯群眾的監督角色網絡平臺的開放化和自由化使得人們獲得了自由表達的權利,同時這也使得輿論環境愈加復雜。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多元化對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樣的利益訴求體現了社會文明的前進,如何正確處理和滿足不同群體的要求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應該倡導正確利用媒體體現自我需求。人們有權利表達自我的需求,但是這種表達一定是在不影響其他人的狀態下進行的。加強網絡媒體的規范化法制化會使得網絡媒體更加潔凈,從根本上也更加符合大眾的利益。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利用新媒體表達自我需要,這是由網絡媒體的特點和社會前進的方向所決定的。因而,我們在利益分配的過程中要體現大多數群眾的需求,做到以人為本,走群眾路線,傾聽和體現廣大群眾的呼聲和需要。更要體現群眾的監督員角色。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種地位不僅體現在傾聽人民呼聲的過程中,更體現在實現人民當家做主,讓群眾做政府的監督員上。而網絡的出現正是給了實現群眾監督的新途徑和方法。從2006年開始,廣東率先邁出了網絡問政的探索步伐,到2009年粵一網推出升級后的網絡問政平臺,網絡問政逐步走向成熟,其社會管理功能和效果也日漸顯著。網絡的自由化和開放性在網絡問政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群眾對于政府的監督工作得以獲得新的突破。從以往個別受眾對于個別官員的網絡曝光發展到如今廣大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對政府的日常工作進行監督,這正是新時代背景下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綜上所述,群眾路線是由我國老的革命家和領導人根據我黨的根本宗旨所提出的,在經歷了不同時期的風雨洗禮之后,它非但沒有消失在時代的舞臺上,反而煥發出新的時代特點和內涵。在當下,我們要根據信息化的特點,遵從群眾路線的根本核心和路徑,在傾聽群眾需求、接受群眾監督、提升政府公信力等方面做出切實的努力。
作者:古天姣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