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級融媒體中心融合發展路徑淺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廣州市增城區融媒體中心成立后,加強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有效整合媒體資源,優化采編流程,優化經營布局,打出地方媒體融合傳播與精致生產的組合拳,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應堅持“融合必須徹底”、人才戰略以及“內容為王”,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講好本地故事,打造高質量融媒體產品。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媒體融合;公共服務
2019年,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整合原增城廣播電視臺和增城日報社,制定了《廣州市增城區融媒體中心建設總體實施方案》,明確融媒體中心建設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廣州市增城區融媒體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于2019年9月25日掛牌成立后,有效整合了區內新聞媒體平臺和人員,實現新聞媒體的統一管理和調度。
一、做好制度建設和隊伍建設,深化改革
中心成立之初便著手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在對舊制度進行全面梳理后,經過修訂完善、重新制訂等方式,形成了《增城區融媒體中心制度匯編》(簡稱“《匯編》”)。《匯編》涵蓋行政管理、采編業務、財務管理、績效考核、黨群管理五大方面,內容涉及會議議事規定、員工管理、績效考核、黨建工作等65項規章制度,每項制度均作了嚴格細致的規定。《匯編》使中心各項運作更順暢、高效。中心還著力優化隊伍配置。根據員工原工作崗位性質及業務能力,將其合理調配到不同部門。著重整合新聞采編力量,將原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采編人員進行融合,從思想上讓新調整的采編人員主動適應新形勢,明晰角色定位,加快人員轉型。該中心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方法進行人才培養,不僅進行了專業人才引進,還加大了人才培養力度。
二、做好“四力”建設,媒體融合的聚合效應初步顯現
兩年來,增城區融媒體中心通過整合媒體平臺資源、優化采編流程、創新宣傳內容、做好公共服務等提升了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媒體融合的聚合效應得到有效顯現。
(一)有效整合媒體資源,實現新聞媒體統一管理和調度
建成增城區融媒體中心指揮調度中心。中心啟動指揮調度平臺,打通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微博、App等宣傳平臺接口,基本實現新聞素材的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統一使用。中心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容生產、協助、分發的業務模式,以此來實現“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的目標。按照“1+1+1+N”發展思路構建傳播矩陣。堅持移動優先原則,以“閱增城”App為引領,按照“1+1+1+N”的發展思路,即“客戶端+微信+微博+第三方平臺(學習強國、抖音、新花城等)”,建設增城區融媒體矩陣。對上打通省、市級宣傳平臺,對下暢通宣傳渠道,讓融媒體宣傳“飛入尋常百姓家”,打通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二)優化采編流程,重組架構
通過資源、人員整合,形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傳播模式。堅持移動優先原則,先新媒體后傳統媒體,推動形成新媒體上看速度、傳統媒體上看深度的新態勢。采編聯動,改“采后”編輯為“采前”謀劃。編前會由每日下午4點提前至每日早上9點召開。各宣傳平臺編輯通過“中央廚房”和編前會掌握記者采訪計劃,確定本平臺素材選取計劃,提前介入新聞采寫過程。此舉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新聞稿件質量,使采編工作更加順暢。科學調配,推動“單一型”人才向“復合型”轉變。中心通過組織全員培訓、外出學習、實戰演練等方式,提升記者編輯的全媒體采編能力。要求原本單一平臺的記者、編輯轉型為“提機能拍、對鏡能講、提筆能寫、片子能編”的復合型全媒體人才。通過實戰演練,記者編輯已基本掌握各平臺相關要求,實現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一體辦公,改“各自為營”為“統一調度”。完善指揮調度中心的建設和管理,各平臺采編人員全面進駐,一體辦公,使用“中央廚房”。編委會進行統一指揮,以實現采編發業務的統一指揮調度。
(三)打好地方媒體融合傳播與精致生產組合拳
全媒發聲,多平臺“融”聚疫情防控最強音。2021年5月21日,廣州市突發本土肺炎疫情。在該輪疫情防控工作中,作為區主流媒體,增城區融媒體中心充分發揮權威宣傳、主動宣傳、及時宣傳、正面宣傳的“喉舌”作用,通過全平臺及時向群眾準確中央、省、市、區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重大要求。第一時間組織由黨員帶頭的60余名精干采編力量全日值守,深入一線,獲得第一手信息。推出如《抗疫一線的最美孕媽———記永寧街鳳凰城第二社區黨總支書記吳家玲》等“黨旗飄揚”系列報道,對全區參與疫情防控的黨組織、黨員干部典型事跡進行正面報道,凝聚傳播紅色力量。同年5月21日至6月31日,推出微信、短視頻、H5、報紙、電視、廣播各種形式相關報道及公告逾400篇次/條,總曝光量超1200萬。同時,通過新媒體平臺及時推出核酸檢測、疫苗接種等詳細便民指引,利用云技術直播群眾關心的核酸檢測點情況。推出本地話、客家話核酸檢測短視頻,用家鄉話科普核酸檢查指引,助力全區順利完成全員檢測。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推出多樣化新聞精品。近年來,增城區融媒體中心不斷創新媒體傳播方式,推出原創推文、短視頻、音頻集、互動H5、直播等新聞精品,閱讀量和影響力不斷提升。2020年,本土創作的公益宣傳歌曲《增城防疫DISCO》在各平臺的播放量超100萬次。本地方言抗疫喊話系列音頻、核酸檢測喊話系列音頻受到本地群眾喜愛。將短視頻和直播作為重點開發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對上連接省市媒體,對內輻射本地群眾,形成強有力的傳播效應。《醫護人員最“美”睡姿》《“天稻下凡”!嫦娥五號太空稻安家增城!》等多個短視頻作品在全網傳播量超百萬,增城非遺系列短視頻獲得多家上級媒體關注以及轉發。自2020年至今,中心已創新開展線上直播活動超50場,視頻直播、圖文直播成為常態。其中,“2021增城區首屆線上迎春花市”一連5天推出直播活動,實現市民“云購”年桔年花,也幫助花企、花農拓寬了銷售渠道。唱響主旋律,打造導向正、品味高的精品內容。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重要陣地,增城區融媒體中心發揮主流媒體原創性大、權威性高、可信度強的優勢,把優質新聞內容向新媒體延伸,加強融媒體創作,打造了唱響主旋律的導向正、品位高的精品內容。2021年,增城區融媒體中心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宣傳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于7月1日起推出《中共增城地方史電視紀錄片》。該系列紀錄片以增城的紅色歷史為主線,講述增城的紅色故事,共8集,在全平臺宣傳播放。2021年增城兩會期間,互動H5系列作品“委員有話說”“我是兩會‘見證者’”“2021增城民生實事”等創新性地用直觀的視圖方式及可互動的方式,為市民展示了增城的建設成果,用新媒體語言解構政治會議的群眾距離感。2021年清明期間,中心還推出“清明祭英烈”H5,實現了線上拜祭。經統計,此次活動瀏覽量超20萬。
(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在做好新聞工作的同時,增城區融媒體中心通過閱增城App基本實現了“新聞+政務+服務”的目標,旨在延伸政務服務,強化生活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閱增城App整合了報紙、電視、廣播和新媒體資源,設有即時本地新聞,中央、省市等新聞板塊。其中,“增城號”涵蓋文旅、政務、企業、媒體、民生等增城本地政務微信公眾號,使本地資訊在App上均能掌握。閱增城App還聯通政務服務網以及提供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如連通問政、市民訴求等系統,增加政府與群眾交流的渠道。閱增城App還開設了電視繳費、婚姻登記、信息查詢、就業等多項便民服務。開放疫苗接種后,為解決群眾疫苗接種難題,閱增城App上線增城區疫苗預約地圖,其中包含一鍵預約、預約方式、疫苗接種點開放情況等相應功能。
三、優化經營布局,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縣級融媒體中心具有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雙重屬性,前者保障其“活下去”,后者使其真正“活得更好,做得更大”,而在經濟方面依托于財政補貼和自身造血。面對傳統廣告收入的下滑,增城區融媒體中心轉變思路,不斷探索創新經營方式,增強自我造血功能。2021年上半年,受肺炎疫情影響和三網聯合市場沖擊,中心多項業務同比出現較大幅度下滑。為此,中心創新經營模式,使上半年廣告經營收入同比增長30%。首先,規范經營行為。出臺《區融媒體中心2021年傳媒產業運營考核辦法》和《傳媒產業運營部崗位設置、崗位工資及績效考核方案》,重新優化了激勵制度和人員崗位設置,以更加科學的制度規范廣告經營行為,提高廣告經營人員的積極性。其次,積極開拓新興產業市場。將經營模式從傳統的單一化的廣告業務和部門聯辦,向線上線下互動、產業活動、增值服務等多元化方向轉型。自2020年以來,中心承辦了中小學生科普知識大賽、小樓菜心美食節、正果美食節以及垃圾分類宣傳活動等多個區內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型活動。當前轉型已初見成效,線上活動、直播活動和專題性活動收入已有明顯增加。最后,探索移動端運營新模式。立足閱增城App,通過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開發小程序、H5等服務應用,構建“新聞+政務服務商務”運營新模式,如開發了增城區“四史”主題知識競賽、紅色經典誦讀大賽、“唱紅增城”線上歌唱大賽活動等線上活動應用。這種新模式迎合了市場需要和客戶服務體驗需要,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的思考
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有很多需要思考以及深入探究的地方,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優化。一是堅持融合必須徹底。不僅要考慮制度上的融合,也要考慮思想上的融合。一方面,要結合當前媒體傳播態勢,整合好平臺資源,優化新聞生產流程,完善部門人員配置、考核制度、激勵機制等。另一方面,要推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效融合,解放職工思想,鼓勵全員在思想上進行轉型,主動進行融合。二是堅持人才戰略。既要通過“輸血”引進人才,也要通過“造血”來提高現有人員的能力水平。做好留才引才工作,突出人崗相適導向,打破身份界限,提高專業技術人才比重。同時,要把人才培育作為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點,打造專業的融媒體傳播隊伍,多開展學習培訓、學習交流。三是堅持“內容為王”。在內容上,要以“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為工作重點,切實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結合新媒體傳播特點,創新創作方式,做好本地新聞報道,講好本地故事,打造高質量融媒體產品。
作者:陳婕妮 單位:廣州市增城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