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班級德育管理多點銜接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教師要抓住這一點,綜合各種教育因子,對學生展開德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塑造學生心性,提升學生思想境界的同時,升級班級管理質量。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德育
德育管理是指在社會、學校德育目標的指引下,對學生的思想、心理、道德進行干預,進而讓學生在思想政治、道德行為、個性心理和綜合能力等方面都能獲得質的提升。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消極思想的影響,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責任人,班主任要發揮積極作用,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有效展開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心理機能、人格的發展與完善,切實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促進他們全面和諧發展。下面筆者就來談談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有效開展德育工作。
一、銜接傳統文化,引發德育感知
《論語》中記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從這一表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古人十分推崇德育,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強調做人的道德準則。換而言之,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德”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說它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在這種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班級是學生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在班級中實施德育能夠實現教學主體的全覆蓋。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不妨從德育的源頭出發,銜接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汲取文化精髓,提升思想境界。比如,一名學生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而受到筆者的批評,但其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與筆者爭吵,并揚言以后也不會完成作業。對于此,筆者在給學生做心理疏導時講述了程門立雪、漢明帝尊敬師長、秦始皇拜荊條等故事,一開始,學生還振振有詞,聽到這些故事后,學生漸漸也意識到了尊敬教師的重要性。為了給全體學生以思想教育,筆者還組織了一個故事大會,讓學生搜集古人尊師重教的故事。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該學生之后見到教師都會主動問好,個人修養得到了快速提升。
二、銜接主題班會,深化德育內涵
主題班會,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定主題的助推下,班級成員展開交流探討,澄清是非。主題班會看似簡單,實則作用巨大,它是教師開展學生德育的最佳途徑之一,但當前很多學校的主題班會內容雜亂、形式單一,難以觸動學生心靈。對此,班主任要深挖主題班會的價值,借助豐富多樣的呈現形式,實現主題班會的多元升級,充分發揮主題班會對德育的積極作用。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思維認知呈現出差異性,如何統一學生思想,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需要班主任進行深入思考。比如,筆者發現班級內一些學生不愿意參加值日勞動,認為勞動是“下人”干的事情。為了矯正學生的這種錯誤認知,引導他們主動勞動,筆者專門安排了一期“我勞動,我光榮”的主題班會活動。首先,筆者向學生介紹五一勞動節的由來,讓其對這一節日有基本的認識。接著,筆者從現實生活出發,向學生展示教室經過收拾從臟亂差變成窗明幾凈的狀態。這樣的對比顯然讓學生受到了啟發,其對勞動的認知發生了很大變化。通過這一主題班會,學生意識到了值日的重要性,并逐漸產生了勞動光榮的意識。主題班會是培養學生德育的第二課堂,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問題,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展開細致剖析,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而借助主題班會的形式呈現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最終解決問題。在進行主題班會的設計時,班主任還可在做好學情征詢的前提下,讓學生與教師一起來參與主題班會的設計工作,以此提升學生參與班會的熱情和主題班會的德育成效。
三、銜接學科教學,夯實德育基礎
現代教育教學中德育不是抽象的,它常常是借助學科教學這一載體呈現出來的。小學階段的各種課程在設計時都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成長需要,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時,不妨充分利用這些基礎性學科,挖掘其中涉及的德育因素,將德育以淺顯的、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當然,德育工作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需要所有學科教師同心協力,共同參與。班主任要經常與各學科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思想、心理方面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及時予以矯正。現階段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備受寵愛,他們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難以理解為大義努力甚至犧牲的高尚情感。因此,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時,筆者特意設置辯論題——有的人認為黃繼光真是太傻了,為什么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呢,如果他還活著,可能還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對此你怎么看?以此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終他們都了解到了黃繼光身上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生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其在學科學習中不斷感知、深化、提升。教師認識到這一點后,可以從教材內容出發,抓住學科屬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使其思想認知逐漸得到升華。
四、銜接多元實踐,拓寬德育外延
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才能使德育成效最大化,也就是說,單純的理論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實踐中遷移內化。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知法犯法”,即有些學生明明知道某種行為不對,但有時就是控制不住要去做。這主要是因為其缺乏實踐教育,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缺乏自律意識,做起事來隨意性很大,不考慮后果,班主任要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抓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借助實踐互動,幫助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精神升華。比如,某段時期,筆者發現學生隨意扔垃圾、亂涂亂畫的現象嚴重,而有的學生對此卻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就成了擺在筆者面前的難題。為了讓學生對環境保護有更深刻的感知,筆者組織了一次實踐活動,讓學生去發現影響道路環境的因素。因為是戶外活動,學生興致高昂,很快投入到活動中。活動期間,學生主動撿拾道路上的垃圾,主動扶正綠化帶里的樹苗。不僅如此,回到學校后,學生看到教室里的紙團也會主動撿起來扔到垃圾桶內,看到其他人的書本掉落也會主動幫忙撿回。由此可見,實踐教育起了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實踐教育不是實施一兩次就可以的,必須讓其常態化,也就是說,班主任教師需要建立完整的設計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作用于學生,才能引領學生實現精神成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先。班級管理是教育的主陣地,是德育的重要場所,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高度重視德育的作用和價值,從課內外著手進行多點銜接,夯實德育的內涵和基礎,為良好班級管理體系建設掃除障礙,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馬花云.“以德載人”——小學班級管理的德育之道[J].家長,2020,(27).
[2]劉貽翟.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管理探析[J].考試周刊,2019,(54).
[3]張建紅.德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滲透應用[J].吉林教育,2019,(8).
作者:周婷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