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現代中國誠信理念的思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代中國社會需要誠信,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誠信也是道德的最理想要求。在新時期必須樹立誠信理念,建設“社會誠信體系”;從制度上保障誠信行為;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從制度和法律上約束和懲罰失信行為。
關鍵詞:誠信理念誠信體系誠信行為
誠信,是人類在漫長的交往實踐中總結、凝結出來的做人的基本準則,是確保社會交往,尤其是經濟交往持續、穩定、有效的重要道德規范?!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提出把“誠實守信”作為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之一,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誠信教育,維護誠信理念及行為,加快誠信體系建設。
一、加強誠信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
1.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發展的必然
“誠”、“信”都是古老的倫理道德規范。誠,就是真實不欺,尤其是不自欺,它主要是個人內持品德;信,就是真心實意地遵守并履行諾言,特別注意不欺人,它是人際交往的行為準則。從二者的關系來看,誠實是守信的心理基礎,也是守信所表現的品質;守信是誠實品格必然導致的行為,也是誠實與否的判斷依據和標準。所謂誠實守信,就是指真實無欺、遵守承諾契約的品德行為。
2001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首次把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個字,表明了誠信規范作為“進德修業之本”的重要地位。
2.誠信是中國加入WTO的必需
加人WTO,一方面是我國政府在全球經濟體系范圍內誠信度和綜合國力提高的表現;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政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國要想在這一新的經濟發展平臺上增強國際競爭力,誠信是首選良策。必須遵守WTO制定的各項規則,并按照加人世貿組織的承諾行事。中國已成功加人WTO正衡量著我們的信用水準。但中國目前的信用基礎薄弱,對未來產生的消極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因此,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切實可行的誠信社會體系,就自然成為加人WTO之后對我國社會、政府、企業的客觀要求。
3.誠信是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強調,“信用就是金錢”。經濟信用一直被視為市場經濟運作的基石,是市場有序化的基本保證。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市場經濟愈發達,愈要求誠實守信。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資本,是財富,是競爭力。然而,市場經濟秩序的混亂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如果任由這些問題存在和蔓延,不僅會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而且會給國家、企業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損害。
二、樹立全民誠信理念,建設社會誠信體系
1.變崇尚誠信理想為牢固的誠信理念
把講誠信作為第一道德規范。誠信不僅用于律己,也用于及人。要培育以誠信為核心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范。一個正常運轉的社會,無論有怎樣強有力的法律條文、經濟手段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若沒有道德的社會監督和自律,沒有人們內心的良知、正義感、榮譽感和羞恥心,是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而信用既屬于法治范疇,也是道德問題,建立并維系信用體系,不但需要法治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規范。
首先,要認真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進行誠實守信的道德教育。把誠實守信作為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石,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其次,要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為契機,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基礎上,使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的觀念深人人心。經過長期系統的宣傳教育,用誠實守信將人們的道德行為、經濟行為、政治行為有機地統一起來,使誠實守信真正成為大多數人所認同與遵循的行為準則,使之成為自覺信奉與遵循的理念。
就誠信理念教育而言,應注重3個方面:一是,誠信形象教育。使國民充分認識樹立誠信形象的重要性,把講誠信,樹立良好的誠信形象作為為人處世、開展公共關系的立身之本。把誠信培育為國民基本素質,培育為一種民族精神、一種理念。
二是,開展平等互利意識教育。平等互利意識,是追求在主權平等的前提下,實現自己應有的利益,在平等的基礎上實現互利、雙贏。加強平等互利意識教育,使之成為國民的基本理念,建立誠信形象才有堅實的基礎。
三是,開展規則意識教育。任何虛假、欺騙行為,都將為法律所不容。只有建立起牢固的規則意識,形成按規則辦事的素質,依法行政、依法經營、依法辦理一切事情,那么不講誠信的欺詐行為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建立誠信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要從各級政府部門做起,信用社會的創建不能單靠單個經濟組織和個人,最重要的是依靠法律和政府的強制力。政府要規范社會信用關系,整頓信用秩序,每個政府工作人員要自身講信用,率先垂范,以法律法規為準繩,把政府的一切活動自覺納人法制軌道,接受法律的約束,嚴格依法辦事,依法行政。否則,喊再多的口號,頒布再多的法令,社會信用的大廈依然沒有穩固的基礎。
2.推進社會誠信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首先的一點是減少遵從誠信道德行為的代價和成本。這就需要社會制度安排能夠保障最起碼的公平與正義。當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被破壞的時候,誠信便處于相當尷尬的境地。在公平與正義能夠得到維護的時候,誠信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也會強大起來。
信息是經濟與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發揮作用的一個根本點。市場經濟在使信息復雜化的同時,也造就了很好的信息傳輸手段和組織,更好地服務于市場。當前,建立各種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網站,成為進一步推進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的重要途徑。這一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網站將包括: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公共性的“企業資信信息網”,企業一旦有違反誠信的情況,即可公布于眾。這樣,必將大大加強企業的行為自律,對企業構成強有力的外在信用約束機制。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為了防范打擊種種個人詐騙行為,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有必要建立一個“個人信用信息網”,使個人經營行為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監督,這也有利于培養個人誠信意識和信用責任感,維護經濟與社會的健康發展。
行業自律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監管措施,而其中通過由地區性的行業協會來建立公布行業內各企業信用狀況的“行業誠信信息網”,讓行業成員共同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既是糾正行業作風不正的有力武器,也是促進行業誠信發展的有效途徑。
3.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建設社會誠信體系
西方發達國家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方面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如美國在個人信用制度建設方面,不僅有完善的個人資信檔案登記機制、規范的個人評估機制、嚴密而靈敏的個人信用風險預警、管理及轉嫁系統,而且有完善的法律體系。根據世界各誠信國家的經驗,社會誠信體系中的失信懲罰機制能夠有效地消除絕大部分失信現象的出現。改善市場秩序,最終建立社會信任,這對于大批大型民營企業的孵化意義重大,也符合“以德治國”的方略。目前,要積極扶持信用管理行業。它包括:企業資信調查、消費者個人信用調查、資信評級、商賬追收、信用保險、保理、信用擔保、資產征信、市場調查、電話查詢支票好壞的業務等,它們將對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個人、金融機構與企業、金融機構與個人等各類企業的賒銷活動、信貸、國際貿易活動提供“全程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4.建立規范的社會誠信體系和失信約束懲罰機制
要在制度和法規上,保證誠信者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失信者必須承擔其行為造成的成本,不僅要對其予以輿論譴責,更要其付出經濟上的代價,真正實現“有信者昌,無信者痛”。深圳市率先出臺《個人信用征信及評級業務管理方法》,為我國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開了一個好頭。從制度和法規上為避免失信行為,為社會誠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市場經濟說到底是信用經濟,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要以信用為前提。信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國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