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核心競爭力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是大學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這兩種能力具備有價值、稀有性、難以模仿、無可替代等核心競爭力的特點。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大學制度等大學文化因素,以及大學的學科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無形資產等資源因素都不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但它們從不同方面對核心競爭力產生重要的作用。關鍵詞:大學;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大學核心競爭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University)是指一所大學長期形成的、能使大學在競爭中取得可持續發展的、建立在大學戰略性資源基礎之上的獲取、創造、整合資源的特有的能力。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看,許多著名大學都客觀地擁有各自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并且依靠其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大學的跨越式發展。在當前我國大學的發展中,核心競爭力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沒有核心競爭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競爭優勢;沒有競爭優勢,就不可能主動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或高水平大學。為此,我們首先要厘清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并在此基礎上識別各個大學各自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從而謀劃和推動大學的發展。一、研究的基礎及假設關于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概念,筆者曾總結出如下要點:(1)大學核心競爭力是大學發展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已融入大學內質中的能力。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同樣是一種“累積性學識”,沒有長期的積累,很難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該大學區別于其他大學的明顯特征,應獨具特色,使其具有獨特的競爭性質而難以為競爭對手所模仿,即應符合有價值、稀有性、難以模仿、無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特點。因此,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大學差異化的有效來源。(3)大學核心競爭力是建立在大學的學科、師資、無形資產、物質資源等戰略性資源基礎之上的能力。競爭必然導致資源的占有和配置問題,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大小也就取決于對其中戰略性資源獲取、創造及整合能力的高低。但是,戰略性資源本身并不是核心競爭力。(4)由于大學核心競爭力是一種相對于其他能力而言,處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的能力,可將大學核心競爭力理解為“基于戰略性資源的能力”、“整合、協同各種要素的能力”或“支配其他能力的能力”。(5)大學核心競爭力是其長期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要在競爭的環境中不斷發展,就必須識別、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那么,符合這一概念要求的大學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呢?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的觀點,在對大學諸多關鍵因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設: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是大學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二、對假設的論述大學的功能在歷史上是不斷演進的。早期的大學只有單一的教學功能。近代科學革命和英國產業革命對大學產生了深刻影響。1810年,德國洪堡創辦了弗里德希—威廉大學,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和科研相統一”的辦學原則,后來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從此,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為大學最主要的兩大功能。世界上所有高質量的大學都把人才培養放在第一位,同時又高度重視大學的科學研究。美國斯坦福大學前任校長杰拉德·卡斯帕爾(GerhardCasper)指出:“在大學面臨的所有挑戰中,一個挑戰就是發展并維持大學的特色,這使一所特定的大學成為世界學習共同體的一部分。同時,大學要通過自己在學術領域的卓越,通過一定的措施以及現在和過去曾經屬于它的人的自豪和忠誠將自己與其他大學區別開來。在很大程度上,一所大學的競爭優勢在于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體現在對教師和學生多方面的追求給予的鼓勵和自由上。”這里所說的能力應該就是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康奈爾大學校長杰弗里·雷孟(JeffreySeanLehman)也曾說過:“成為享譽世界的一流大學,我們應該探尋兩個問題。首先要自問有沒有出色的學術研究水平,即老師們是否積極進取、富有創造力,學生們是否刻苦努力、才能卓越?其次要自問是否能讓公眾充分了解上述成就。”我國一些學者也對這兩種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作過論述。紀寶成認為,“學科建設的狀況從根本上反映和體現學校的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而“提高學術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是學科建設的核心”。薛進文認為,“高水平的學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人才,是高水平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實質內容”。一些學者則提出兩種能力中的一種為核心競爭力。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學的競爭就等于學生的競爭。大學的競爭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學生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看,說學生的培養質量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一點也不為過的。”“任何一流的大學都必須同時在教學、科研、服務這三個層次上具有競爭優勢,其中科研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借助于科研創新能力,一所大學才能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即才能獲得核心競爭力。”我們可以進一步作如下分析:(1)從大學固有的能力看,包括人才培養能力、學術研究能力、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籌資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科技開發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等諸多方面,但現代大學的功能是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學及直接為社會服務,這三項功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共同構成了現代大學的功能體系。其他功能都從屬于這些功能,或不能與這些功能相提并論。其中,培養人才始終居于中心地位,發展科學是大學的重要功能,它直接關系到大學培養人才的質量和學術水平的提高。由于核心競爭力是大學能力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因此,我們不能將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泛化,在諸多能力中選擇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這兩種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更接近或符合于核心競爭力的內涵。(2)服務功能是大學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功能的延伸。大學的“服務”是有限定的,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的服務,更強調以學術水平作為服務的主要基礎。歐內斯特·博耶(ErnerstI.Boyer)曾說:“要把服務看成是學術水平,就必須將服務同一個人的知識的專門領域直接聯系起來,與自己的專業性活動聯系起來或直接來自于自己的專業性活動。……當今世界面臨著大量的只有學術界才能提供技能和遠見卓識加以解決的難題。因此,尤其需要如下這種關于學術性服務的觀點:理論和實踐都服務于并促進人類知識的發展。”(3)大學與企業一樣,就像一棵大樹,核心學科是樹干和主要的大樹枝,其他業務部門是較小些的分枝,最終產品是果實,而核心競爭力則是提供營養的根系。如果僅僅看到競爭對手的最終產品,可能就會看不到它們的真正實力所在,就像只看到樹葉而看不到樹的強盛一樣。從這種意義上講,大學的產出,如畢業生、學術研究成果、社會服務貢獻等均屬果實,而不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借鑒企業核心競爭力“樹形”理論,我們繪制出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樹形圖(見圖1)。圖1大學核心競爭力樹形圖(4)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人才培養能力、學術研究能力固然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但并非擁有了這兩種能力,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一所大學只有認真搞好人才培養能力、學術研究能力的培育、開發和提升,有針對性地發揚其優勢和特色,使其在大學發展中發揮作用,這兩種能力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換句話說,大學只有對人才培養能力、學術研究能力進行認真的識別、培育、運用和評估,才算樹立了核心競爭力理念,才能真正對學校的跨越式發展產生作用。(5)兩種能力有共性,但在各個大學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是由核心競爭力的不可模仿性,具體而言,是不同大學由于大學文化、戰略目標、決策體制以及戰略性資源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核心競爭力的路徑依賴所造成的。例如,中國人民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概括為基于學校優良傳統(如“實事求是”校訓)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突出的學術研究能力和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梁”為培養目標的突出的優秀人才培養能力,這是其他學校所無法比擬的。而北京師范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則表現為在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突出能力,這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傳統保留項目”,也是別人不可模仿的。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之所以擁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因為它們在這兩種能力方面各自體現出有價值、稀有性、難以模仿、無可替代的特點。三、構成要素相關概念之辨析在已有的研究中,我們已經發現許多與核心競爭力有關或者被直接指認為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如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大學制度、大學的戰略性資源、學科、師資隊伍,大學文化、品牌,等等。對這些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的“相關要素”,試分別進行簡要辨析。(1)辦學理念。辦學理念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核心競爭力發展的導向,規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取向,因此與核心競爭力密切相關。這正是人們容易把二者混為一談的主要原因。“大學理念是指人們對大學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學教育思想觀念和哲學觀點”,包括學校的使命、愿景、發展戰略及人才培養目標等等。沒有理念指引的大學實踐,是一種盲目的實踐;沒有理念指引的競爭力,也很難上升為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一般而言,大學的辦學理念都是卓越而又獨特的,對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表1列舉了國內外部分著名大學的辦學理念和核心競爭力的關系。表1國內外部分著名大學的辦學理念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續表此外,由于辦學理念不能直接給人們提供價值需要,因此,盡管它同核心競爭力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但仍然不能歸于核心競爭力;雖然核心競爭力是特有的、獨特的,但反過來講,特有的、獨特的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競爭力。
(2)辦學特色。辦學特色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核心競爭力培育的有效途徑,是形成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路徑。辦學特色是在大學長期發展中形成的,它和核心競爭力相輔相成。一方面,辦學特色是核心競爭力的基礎,大學只有在發展中強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其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完成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運用;另一方面,辦學特色是核心競爭力的結果,正是核心競爭力得到培育、運用和提升,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才能逐步凸顯出來、穩固下來。辦學特色與辦學理念類似,同樣不能直接給顧客提供價值需要,而必須通過大學具體的行為間接地起作用。因此,無論它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有多密切,也無法歸為核心競爭力。(3)大學制度。大學制度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核心競爭力培育和運用的環境和手段。一般認為,成功的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等,在我國大學主要體現為決策機制、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和諧及黨政協調機制等等。正是這樣的大學制度,孕育、孵化、催生了大學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著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因此,大學制度是影響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但并不屬于核心競爭力本身。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學制度之所以也被當作核心競爭力,是因為人們大多從制度經濟學“制度是關鍵”的命題出發來認識制度問題。在我國大學發展的實踐中,大學制度確是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顯得十分迫切。事實上,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僅僅是為培育核心競爭力掃除了制度障礙,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和手段。現實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不意味著就是核心競爭力。人們一般把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大學制度都歸結為大學文化的內容,那么,大學文化顯然也不是核心競爭力,但與核心競爭力密切相關。(4)戰略性資源。戰略性資源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大學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重要基礎。戰略性資源是指在大學中能夠被感知和測量的具有核心優勢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包括學科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無形資產等。大學在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固然需要戰略性資源,但這些“靜態的”資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競爭力,戰略性資源是需要被使用、整合的,只有建立在戰略性資源基礎之上的獲取、創造、整合資源的能力,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例如,有些大學或者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或者與政界、企業界有特殊的密切關系,或者擁有一些特殊的壟斷權等,這些資源均非核心競爭力,只是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基石。它們一旦被引入大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并發揮出較大作用,就成為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堅實基礎,使得這些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諸多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中,學科、師資隊伍及大學品牌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也值得進一步明晰。(5)學科。學科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一般認為,學科是一個資源共同體,由三類資源有機結合起來(學者、學術信息和學術物質基礎);是科學范式在大學的具體體現;是包含行為規范、價值觀、信息、物質技術基礎和人才的組織;是大學知識創造、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的基本工作單元和工作載體。大學是進行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地方,學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所大學競爭力的高低。一流的大學一般都具有一流的學科資源,其中部分學科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為其他學校所無法比擬,如清華大學的工程類學科,中國農業大學的農學類學科,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學,等等。無疑,在所有概念中,學科與核心競爭力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因此,本文也認為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學科相關性”,并試圖用“學科能力”或“學科建設能力”來概括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學科相關性”并不等于就是“學科”。“學科建設”概念在國外大學研究中很少使用,并且為社會公眾所難以理解,基于國內外比較研究和用戶價值性的考慮,本文最終以“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來概括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6)師資隊伍。師資隊伍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核心競爭力的創造主體和承載者。大學成功之關鍵在于擁有一批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培育、運用和評估,無一不需要教師的參與和推進。但是,資源本身并非核心競爭力,只有通過管理和整合才能轉化為能力,師資隊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的動態過程中,才能體現出核心競爭力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有些大學雖然擁有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但學校的激勵機制不當,教師管理松散,以至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始終上不去,結果并未形成學校的核心競爭力。(7)大學品牌。大學品牌不是核心競爭力,而是核心競爭力的表現方式。品牌是大學重要的無形資產,與核心競爭力有“名”與“實”的相關性,但二者并不等同。大學核心競爭力綜合體現在大學品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上,但核心競爭力并非一種資產,而是一種能力。無論對企業抑或大學,品牌都不應被看作是核心競爭力,但品牌應該展現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8)某些相關優勢。這里主要是指大學的整體優勢、大學的比較優勢以及某些個人的競爭優勢。大學的整體優勢并不等于核心競爭力,因為即使一所大學沒有整體優勢,也可以通過少數幾個關鍵領域而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一流的大學,最典型的如卡內基—梅隆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大學的比較優勢也不等于核心競爭力,比較優勢是指與其他大學相比的優勢,更多帶有外源性、暫時性的特征,而核心競爭力是大學內在的支撐力和持續的競爭優勢。同樣,個人的競爭力也不是大學組織的核心競爭力。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是整體資源和能力的一種整合,是買不來、帶不走的。因此,無論是大學領導者還是教師,單個人才都不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該注意把個人的競爭力轉化為學科的優勢和梯隊的優勢。例如,卓越大學校長的能力怎樣變成大學的制度優勢,一流教授的能力怎樣變成學術梯隊的優勢。四、結論及模型結合文獻綜述、比較分析和排除法等研究方法,在上述辨析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大學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模型,實際上也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結構模型、識別模型(如圖2所示)。圖2大學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模型從模型看,一方面,一所大學卓越的辦學理念、獨特的辦學特色、良好的大學制度等,共同構成大學文化,對核心競爭力起著發展導向、形成路徑、環境支持等作用,是大學核心競爭力形成、培育和運用的源動力。這正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與其歷史、傳統、特色、校風、校訓等因素密切相關,以致常被混為一談的原因,也是大學核心競爭力難以模仿、轉移的原因。另一方面,大學豐富的學科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無形資產,共同構成大學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對核心競爭力起著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其中人力資源是核心競爭力的創造主體和承載者,學科資源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載體和工作單元,大學的社會服務能力、科研轉化能力、籌資能力等,則是核心競爭力的支撐或延伸。這些相關因素盡管不是核心競爭力本身,但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均有著重要作用。任何一種相關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困難。從模型可以看出,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照抄照搬,更無捷徑可循。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打造,需要按照科學的路徑,舉全校之力,標本兼顧,埋頭苦干,持之以恒。參考文獻:[1]劉向兵。大學核心競爭力概念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2).[2]杰拉德·卡斯帕爾。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學必備的四種特性[A].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文集(第二輯)[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杰弗里·雷孟。在北京大學的演講[DB/OL].
[4]紀寶成。科學制訂學科規劃,大力加強學科建設[A].發展與繁榮人文社會科學[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5]薛進文。調整學科凝練方向加強創新增強學校核心競爭力[N].南開大學報,2003—11—06.[6]黃達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4,(19).[7]黃秀蘭,鄒吉忠。加強科研工作,提高研究能力,形成和提升中央民族大學的核心競爭力[J].民族教育研究,2003,(2).[8]歐內斯特·博耶。學術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點領域[A].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和趨勢(第5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30.[9]韓延明。大學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4,(7).[10]鄒曉東,黃爭舸,陳勁。基于學科核心能力的學科組織創新[J].科學學科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