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談民辦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問題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但受到民辦教育事業現實狀況的制約,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在介紹和分析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的基礎上,初步探索出一些改進措施,旨在提高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從而更好地發揮民辦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
關鍵詞: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改進路徑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育應用型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情況新變化,民辦高校要因勢而進,守正出新,在思政課建設方面探索新路徑,提高育人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輸送更多優秀的時代新人。然而,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一、民辦高校思政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達不到標準要求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對思政課高度重視。從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到2019年3月舉行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從2018年4月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到2020年1月公布的《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這一系列重要會議和文件為新時代高校如何開好思政課提供了詳細的指導思想和標準要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政策環境有了明顯改善,整體上規范化建設不斷落實推進。但也必須看到,仍然有一些高校出于成本收益考慮,不愿花費更多資金用于思政課建設,沒有完全按照思政課建設標準開展工作,而是鉆空子、找漏洞,導致思政課建設流于形式,很多難題至今無法解決。例如思政課教學機構沒有單獨設置,而是掛靠在其他二級教學科研機構;專職教師師生比不足,輔導員講思政課現象屢見不鮮;大班額授課十分常見,思政課教學效果收效甚微。
(二)民辦高校思政課認同感低,邊緣化問題相對突出
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在育人過程中,學校層面往往會偏重于專業技能方面的學習,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對學生人文知識和思想素養方面的教育,由此產生了對思政課的認同危機,導致思政課被邊緣化。除了學校層面外,民辦高校學生群體對思政課的興趣也不強,甚至表現出輕視、排斥的態度。民辦高校的多數學生并沒有考研和考公務員的就業需求,反而更傾向于在企業就業,如此一來,專業課通常就被認為是最有用的課程,他們更愿意將時間和精力投注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由于學生對思政課沒有形成價值認同,導致在民辦高校的思政課堂上,學生翹課、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司空見慣,思政課教學效果堪憂。
(三)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論深度和高度不夠
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不僅僅要傳授理論知識,同時還肩負著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任務。然而,當前在一些民辦高校中,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略顯陳舊,部分教師理論功底薄弱,沒有講出思政課應該有的理論深度和高度。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學時有限,通常會將教材體系進行整合重組,開展專題式教學。但由于思政課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不夠深入,難以完整而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反而容易將各個理論彼此割裂開來,最終導致思政課教學出現知識結構碎片化的現象。除此之外,民辦高校思政課常常為了提高抬頭率而盲目地迎合學生,讓教學變了味,學知識變成看熱鬧、看節目,思政課的綜藝氛圍愈發濃厚,但卻失去了課程的政治高度。
二、民辦高校思政課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缺乏剛性約束
正如前文所言,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在如何建設高校思政課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出臺了許多綱領性文件,對高校思政課的課程設置、經費投入、師生比例、班額大小等方方面面提出了明確的標準。但是,這些文件并不具備強制性,沒有剛性約束,無法對民辦高校形成壓力。雖然當前根據文件規定,黨組織已經進駐民辦高校,但民辦高校黨委基礎薄弱,缺乏權威,在具體實踐中,黨委“管大局、作決策”的職能未能落實,其引導、監督、決策等作用發揮不出來,于是部分民辦高校繼續保持自由主義作風,在思政課建設中得過且過,并沒有完全按照建設標準開展工作,思政課建設陷入困境。
(二)民辦高校被教育者綜合素質相對偏低
民辦高校學生的自身素質影響了他們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就相同的教學內容來講,素質偏高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并消化,教學效果也更為顯著,反之,教學效果則會相對弱一些。民辦高校的生源大多數是在高考中分數較低的那部分學生,這也就反映出了民辦高校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有限且求知欲不強。基礎理論知識薄弱使得學生對思政課的接受程度有限,致使他們喪失了學習興致;同時,由于思考深度的限制,學生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普遍地認為思政課對就業無太多助益,厭學情緒劇增。在兩種因素的作用下,學生與思政課漸行漸遠。
(三)民辦高校思政課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研能力難以滿足思政課建設的需要。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主要由專任教師和外聘教師兩部分組成,其中專任教師是主要力量。然而,為了節約成本,民辦高校并不會按照1:350的師生比引進專任教師,教師數量匱乏難免會出現身兼數職、講多門課的現象,于是分散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自然也就削弱了教學的專業性。此外,專任教師隊伍中大多數是青年教師,他們的知識積淀和教學經驗有所欠缺,直接影響了思政課教學質量。還有,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頻繁。青年教師多是畢業生,大都將第一份工作當跳板,積累經驗后便跳槽離開;而少數的中年骨干教師業務能力強、職稱高,紛紛借由近兩年思政課教師缺口擴大的機會,順利進入了公辦學校。由此,民辦高校思政課專任師資力量大幅下降。外聘教師是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來自公辦高校,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較高的科研水平,但是終究不屬于民辦高校,對其思政課建設的影響微乎其微。他們往往只注重教書,從而獲取報酬,并不愿花費心思去關心學生,久而久之,外聘教師和學生之間漸漸疏離,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思政課的興致。
三、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改進路徑
(一)加強約束,提高民辦高校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
強化立德樹人觀念,引導民辦高校自覺承擔育人職責。教育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民辦高校負責人開展教育培訓,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通過培訓使高校負責人深入了解思政課在育人過程中的主渠道作用,進而在工作中提高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采取分類管理的方式,加強對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專項督查。當前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存在底子薄、條件差、隊伍弱等困境,考慮到這些現實情況,教育部門有必要設立專門機構來分管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事宜,實行單獨監管,在建設標準的細化和政策操作層面上,與公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區別開來,因校施策,精準解決問題,推動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合理健康發展。加強民辦高校黨委對思政課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作為第一責任人,民辦高校黨委書記必須保證對思政課建設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在教育教學、社會實踐、經費保障等方面,積極落實相關政策和措施,對思政課建設工作務必做到親自部署、親自過問、親自協調,確保民辦高校按照黨的要求辦學立校、教書育人。
(二)優化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因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應該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知行合一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在開展思政課教學時,要多引入生活案例,將原本理論化、抽象化的知識轉化為與學生聯系緊密的生活化場景。結合專業的特點,選擇有針對性的知識內容進行講授,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著力培養符合學生職業崗位要求的素質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其所需。長此以往,學生便會認識到,思政課是與他們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生獲得感增多,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就愈發濃厚。在教學中開展社會實踐也是吸引學生關注思政課的重要途徑。民辦高校的生源大多都來自當地,學生對本地區文化頗為熟悉,在社會實踐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點,挖掘地方有代表性的教育資源,帶領學生走出去,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找到共鳴,激發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才能真正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從而實現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三)多方發力,加強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
當前背景下,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最大困擾就是穩定性差,增強師資隊伍的穩定性成為重中之重。關鍵問題就在于要重視思政課的課程地位以及提高教師的合理待遇。民辦高校要優先保障思政課建設,在課程安排、經費投入、發展規劃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傾斜;在薪資待遇方面,要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工資水平,并想方設法落實思政課教師專項補貼,保證其待遇不低于專業課教師;在職稱評審、評比表彰等方面也要給予適當傾斜,增強思政課教師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使其能夠安于本職工作,從而穩定教師隊伍。此外,還要加強培訓和進修力度,提升民辦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素質。一方面,民辦高校要研究制定思政課教師培養計劃,特別要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激勵他們繼續學習深造,同時積極支持中年骨干教師參加學術交流、科學研討等活動,讓教師在交流中增長知識見識、豐富教學經驗。另一方面,大力加強校際之間合作,開展公辦——民辦高校“手拉手”共建思政課活動。雙方可以互相選派優秀教師進行示范課展示,或者參加集體備課、聽課觀摩等教學活動,還可以圍繞思政課建設開展課題研究、講座報告等學術交流。在此過程中,民辦高校可以充分依托公辦高校的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優勢,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教研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春波.民辦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41):50-51.
[2]陳豫嵐,張輝.民辦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63-264.
作者:趙祥寧 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