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體育運動醫學監測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建立入校學生遴選的醫學監測檔案
由于我國并沒有建立學生的醫學監測檔案,因此進入大學后,應根據體育運動教學對各專業、年級、年齡體質體能的要求,研究體能訓練重點課程能量代謝和運動生物力學特征,心理特質、身體功能和身體形態要求,建立健全大學生的遴選機制,建立健康檔案,為以后培養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興趣和熱情,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體質體能基礎差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大學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體育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上課興趣不高、教學運動中傷病現象較多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對體育教學負荷缺乏科學認識。如果要達到訓練效果的最大化,就要求在教學中探求最佳適宜刺激負荷,把體育課程負荷定性和定量在適宜的范圍內。適宜的符合運動教學既能對機體進行有效生物學改造,又合乎大學生體能特點,激發他們對體育教學參與熱情,還能有效防止過度運動。因此運動負荷選擇是制定體能訓練計劃首要考慮的問題。一般簡易的指標有:血尿素、尿蛋白、血乳酸、心率等。如果同時采用血乳酸、尿蛋白、血尿素和肌酸激酶等指標,將有助于對體育專業的大學生運動負荷的綜合評價。
三、建立教學效果的醫學監測
身體素質是體能構成的基礎要素,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是體能構成的表現要素。體育教學中體能訓練的目的是要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有氧和無氧能力。我們通過對身體素質、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的階段性評價,就可以檢查和驗證體能訓練的效果,從而對廣大學生體能訓練計劃和方法進行必要的補充、修改和完善。
四、建立檢測學生體質的醫學監測檔案
體能訓練首先要保證學生身體健康,尤其是重要臟器無病變,運動系統無明顯缺陷和較重傷病;其次身體功能要正常。運動性貧血、血清睪酮和免疫功能的低下會使身體功能下降,可使抗運動性疲勞的能力下降,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同時也會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因此學校和家長以及學生本人要定期進行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而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還應定期檢測和運動能力密切相關的血紅蛋白、血清睪酮等功能指標。
五、建立運動疲勞恢復手段的醫學監測
體能訓練對于機體是一個“訓練—疲勞—恢復—再訓練—再疲勞—再恢復”的生理循環過程。如果機體疲勞后長時間不能恢復,疲勞就會積累,形成“慢性疲勞”,從而對體能效果和身體健康造成威脅。這一點在專業運動員身上較突出。慢性疲勞會導致體能水平下降、運動性貧血、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精神渙散、反應遲鈍、思想不集中、失眠食欲減退等。因此對運動疲勞的監測,應該加大監測的力度和恢復手段的多樣化。
六、避免教學中學生傷病問題出現的醫學監測
體育教學中,難免會出現小傷小病,因此對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傷病監測不能僅僅停留在治療傷病上。針對教學過程中的組織,學生出現小傷小病其實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學生對練習的重視程度不夠,思想上過于放松,科學的體育教學、體能訓練計劃應該是包括預防損傷的教學內容。因此制定和落實科學的教學計劃是預防傷病的關鍵。在日常教學中的主要措施:熱身運動和關節活動,力量的練習和柔韌性練習,身體協調性練習和運動中預防損傷的自我防護練習。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普及運動防傷病知識,加強心理干預,進行廣泛宣傳教育,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采用各種疲勞恢復的手段,配備防護用具,學校應改善運動場地、場館設施等,提高學生課外、業余活動中的體育運動熱情,這些都有助于減少教學和體能訓練中傷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合理的把運動醫學應用于體育教學中,將對大學體育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運動負荷、教學效果、運動疲勞以及預防學生傷病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學的體育教學中建立一套完善的醫學監測體系,勢必將更有利于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