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高等教育期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該文對2010—2021年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主題的CSSCI期刊文獻進行梳理,分析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結果顯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近年來備受學界重視,在這一核心主題下,學者們主要聚焦于策略理論和實踐路徑兩大研究模塊。整體而言,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仍處于待發展和待完善階段,須立足時代發展脈絡,以推動中國特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熱點;研究趨勢
1引言
1998年,創新創業教育被聯合國公認為第三本“教育通行證”。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步驟,也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在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010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正式拉開了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序幕;后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接續被提出;國務院亦在2015年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后續鼓勵并支持高校青年學生創業的一系列政策與方針紛紛出臺。高校青年學生是國家發展建設的后備力量,故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一直備受國家重視。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既有利于把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現狀,也有助于審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以CNKI數據庫收錄的2010—2021年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主題的CSSCI期刊文獻為樣本,分析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狀況,并通過關鍵詞和突變關鍵詞等來追蹤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熱點及趨勢,為推動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發展、構建科學高效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供參考和建議。
2數據獲取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CNKI數據庫2010—2021年收錄的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為主題的CSSCI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在其高級檢索頁面中進行精確匹配,共檢索到436條結果;對獲取的期刊文獻進行篩選以保證所獲數據的準確性和高相關性,剔除征稿公告、書評、政策文件等非學術類文獻,最終選出有效文獻342篇。運用可視化軟件對篩選出的342篇文獻進行定量與定性分析,探尋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狀況,發掘該主題的研究熱點及趨勢,進而對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議與展望。
[摘要]從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現狀考察中可以發現,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發展,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從變化趨勢來看,期刊和碩士論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遞增,而且還設立了不少國家級和省部級的課題項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來成為了中國教育的熱點。但是,目前,針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問題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教學實踐活動層面都存在著明顯的空白和不足之處。
[關鍵詞]高等特殊教育:審美教育:統計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為素質教育切入點的美育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殘疾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審美和實踐能力,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論文將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進行現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審美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以促進特殊審美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一、教育研究
機構和地域調查自1987年我國成立第一所專門招收殘疾大學生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高等特殊教育已經基本成型,步入正軌。到目前為止,有近20所高校開設殘疾人本科和大專專業,主要針對“三類基本殘疾”,即視障、聽障、肢障學生(近年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輕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額達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辦學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設的特殊教育學院,或是合作開設特殊中等職業學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國獨立設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學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升為本科院校,現改名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集殘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師資培養、特教專業人才培養于一身。
作為影響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至關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無疑是直接影響高等特殊院校專業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于1986年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專業以來,我國已有40余所高校設置了特殊教育培養的相關專業。而且,從辦學層次來看,特殊教育擁有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個學歷層次的教育。但整體而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還不盡如人意,不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極大的提高空間。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機構數量有30余個,研究地域呈現出分布廣,相對集中的特點。不過,從數據來看,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北京、江蘇、浙江、遼寧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較集中的地區。而且,除了國家項目外,這些省份和城市都為特殊教育研究設立了基金,這也反映出這些地區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
一、我國高等教育營銷研究與實踐
我國直到1998年才有研究者提出應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場營銷理論,隨后有學者開始關注營銷戰略、服務營銷理念、經濟環境、高等教育產品與高等教育營銷之間的關系、高等教育服務質量、高等教育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問題。在各種學術期刊上為數不多有關高等教育營銷的論文來看,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側重于消費品營銷在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將近40年的發展中,高職院校的產業格局趨向成熟、辦學體系也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在面臨著良好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和挑戰。因此,將市場營銷理論引入高職教育,對高職院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職院校建設和管理引入市場營銷理論的意義
首先,高職教育營銷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應對市場競爭。高職院校目前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只有正確地把握市場競爭和發展態勢并及時做出正確且快速的反應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其次,高職教育營銷能夠適應高職教育的買方市場。在高職院校數量日益增多的同時,高職教育提供的服務和畢業生就業的買方市場格局也在逐步形成。高職院校需要通過相應的營銷策略,以便更加準確地把握住顧客需求并滿其需求,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才能贏得顧客和市場,在競爭中取勝。最后,高職院校發展現狀表明其必須開展營銷策略。在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管理和建設中,還沒有形成現代營銷的意識。這已成為制約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見,對高職院校營銷策略的研究已成為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當務之急。
三、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采取營銷策略的意義
摘要試圖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的動力進行分析和論述,為我國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更好地進行改革和發展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和參考。
關鍵詞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動力分析
根據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促使事物的產生變化可以有多種因素,按其來源可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那么,站在國家的角度,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及其體制改革的動力可以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而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的結合又可稱之為第三種力:合力。
1外部動力
1.1世界各國實力競爭的轉嫁壓力
經濟全球化這只看不見的手,敲開了世界各國之大門,各個國家都毫不例外地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經濟競爭的壓力。為了生存并立足于世界強國之列,各國紛紛展開了綜合國力的競爭,而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國綜合國力的兩個核心內容,但一國的經濟實力又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一個核心內容,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于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主要在于發展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又主要在于建立科學的并適合該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先進的高等教育體制;國防實力的競爭更在于先進武器的競爭,先進武器的生產在于世界一流的高素質的人才,這種人才最終又主要來源于高等教育,而一國建立的合理先進的高等教育體制可以變成世界級人才的“催化劑”。可見,現代世界各國綜合實力的不斷競爭主要在于經濟實力和國防實力的競爭,最終也落實到了或者可以說轉嫁到發展各自高等教育的肩膀上,高等教育的發展卻又推動了各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這必然引起各國領導、專家和學者對外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密切關注,競相學習,競相取長補短,不斷推動本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向前邁進。
[摘要]高職教育本著它自身的區域性與職業性等特點,目的就在于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通過檢索中國期刊網,對近年來國內與國外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進行了分析和歸納,以期為我國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教育;區域經濟;分析;借鑒
高職教育本著它自身的區域性與職業性等特點,目的就在于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對高職院校“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內職教界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對此提出了許多極具價值的觀點。本文通過查閱文獻對這些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我國高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一、國外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研究情況
最初的大學主要是為了傳承文化,為了探索新知識而設立的,與區域經濟的聯系較少。直到19世紀中期,經濟的發展促成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開始面向區域經濟的需求,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服務地方經濟,轉變大學職能。在這種情況下,誕生了職業教育,最早的要屬美國的贈地學院,它提出教學要與實踐相結合,要與地方政府加強聯系,形成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理論,對后來的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直到上世紀中葉,出現了新的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模式,其中產學研結合模式影響比較廣泛,另外還要校企合作模式一直流傳至今,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豐富。在當今世界范圍內,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做得比較好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日本等,他們都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服務區域經濟的模式,對世界高職教育的教學模式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經過多年的市場檢驗,目前形成了多種行之有效的職業教育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它強調了企業和學院處于教育的同等地位。其他在世界范圍有較大影響的還有CBE模式、TAFE模式、BTEC模式等。20世紀60年代,《職業教育法》在德國已經誕生,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成為德國的職業教育品牌,在法律上予以確認。政府成為職業教育的主導,政府成為職業學校和企業聯系的橋梁,加強了職業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企業針對就業市場上的人才能力的不足,與職業學校一起制定職業教育培養計劃,建立了一種校企合作辦學的新模式。此教育模式是學員通過申請的方式獲取雙元制教育機會。學員與企業之間確定培訓關系后簽訂培訓合同,決定學員能否獲取此教育機會的是企業;同時,學員擁有學校和企業2個學習及實習地點。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密切配合行業和職業發展,來推動社會經濟進步。企業使用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統編的實訓教材,同時學院使用出版社組織專家特編的非統編教材,靈活操作,保質保量,提倡能力本位的教與學,實施嚴格周末的計劃安排。雙元制教育注重過程考核,由行業協會對職業學校學生進行成績評定,實現教考分離,采取寬入嚴出的方針,同時保證考核的公平性。還有一種CBE職業教育模式在發達國家比較流行,主要存在于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它注重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學模式主要由四個階段組成:職業分析形成DACUM圖標、學習包的開發、教學實施與管理、教學評價。這種職業教育模式遵循的原則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知識和技能,只要有合適的老師指導;學生之間之所以學習成績不同是因為沒有適合他學習的環境,而不是學生自身的問題,大部分學生只要給他們提供讓他們滿意的學習條件,在學習上取得的成就就會非常接近;作為教師不是只關注于自己的教的過程,而是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的過程,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便;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整個環節,關鍵點就在于學生是否受到了比較高質量的指導,教師的指導方式和方法是否能讓學生愉快接受。CBE職業教育模式緊緊圍繞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并構建專業培養目標和教學評價體系。學生學習的課程也是在職業綜合能力的分析基礎上確定;教學的基礎就是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單純的學歷教育或培養學生的專業學術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也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即學生的自我學習與評價的能力的培養;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支撐,辦學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TAFE模式是經過了澳大利亞人近百年的教育經驗的積累所形成的具有世界影響的職業教育模式,是技術與繼續教育的簡稱。學制靈活,生源廣泛,對不同的學制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對就業前和就業后兩方面的教育,有全日制教育也有業余培訓。學制上靈活掌握,時間不等,課程根據實際情況和獲取文憑高低來確定,學員來自不同國家。在課程專業和教學方式上,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以行業提出的行業標準作為依據,以技能培訓為主,課程依據培訓委員會制定、國家培訓局批準后的培訓包。課程涵蓋范圍廣,種類全,覆蓋了多個行業。對從業教師的要求是:專職教師必須具有3-5年實踐工作經驗、具備行業相關資質證書、熟練職業技能,兼職教師必須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術能力。政府主要負責學校的教育經費支出,少部分是學校的自籌資金和學生繳納的學費。英國BTEC課程唯一獲得世界130多個國家認可的課程,它是有自己國際標準的。它強調的是讓學生全方位發展,讓學生學習多門外語,了解世界最新的技術,它主要培養的是與國際接軌的外向型人才。BTEC教學模式注重團隊合作精神,加強對學生溝通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發展適用性人才。根據企業的職業資格標準內容,學校與企業專家一起制定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結構和培養何種職業能力。課程結構實施模塊化,知識體系為縱向式,有核心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無需針對性很強教材,鼓勵學生查資料,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教學上運用安全分析、討論、演講、案例、收集資料、角色扮演、社會調查等多種教學方法。考核上破除傳統的分數定成績的方式,采用“優、良、通過、不通過”四等,以課業為形式、重點考核學習成果的方式來確定成績。教學質量通過內部審核和外部審核相結合。
二、國內對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研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