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業大學學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農藥學是植物保護學的核心課程。課程組重點介紹高等農林院校農藥學課程的建設,通過對該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辦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拓寬學生知識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適應當今農業發展的需求。以響應國家的號召,為中國的農藥事業輸送現代化的人才。
關鍵詞:農藥學;教學;建設;探索
農藥學一直是安徽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專業以及環境科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和主干課程。農藥學課程體系中包括很多與農業的相關理論與技術,也是植保專業課程設置的核心內容,密切關系著農藥科研與應用人才的培養,并對中國農藥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1]。所以,農藥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的改革直接影響到植物保護專業的建設和發展,進而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和競爭優勢。伴隨著我國農藥工業和農藥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國內的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有害生物抗藥性的問題,以及使用化學農藥對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農藥需要向新型、高效、低殘留、環境相容性好的方向發展[2]。尤其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及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制定農藥殘留限量,以及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可見國家近年來對農藥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這對我們農藥人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今后不僅是農藥企業,科研單位及技術服務部門都將對農藥人才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需要其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多項技能,比如農藥營銷、技術服務、管理與應用等。所以,如何通過農藥學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培養出適應新時代農藥發展的專業人才已經迫在眉睫,也是目前國內高等農業院校植保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文通過結合安徽農業大學自身辦學定位,通過從多個方面,重點介紹高等農林院校農藥學課程的建設,探索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辦法等,取得了比較良好的效果。
1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安徽農業大學農藥學的教學內容目前還在參考《植物化學保護》這本教材[3],然而我國農藥研究、生產、管理等各個領域的飛速發展,且現教材未包涵本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已不能滿足農藥工業發展的需要,同時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適應農藥相關的從業要求。因此,需要我們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更新和調整,比如更新國家已禁止生產、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傳統的農藥品種(2016年版),并且只簡略介紹停用原因,而著重于介紹目前世界新農藥開發的趨勢、品種等,以及如何利用新手段、新途徑(類同合成、生物電子等排原理等)進行新農藥創制[4];在教授殺蟲劑作用機制時,可將最新研究熱點比如魚尼丁受體(鈣離子通道蛋白)、抑制幾丁質合成酶等內容進行介紹;此外,還可以傳授農藥殘留分析的新技術、新方法(QuEChERS法等);介紹農藥新劑型和先進應用技術的研究成果,農藥登記程序、農藥標準的制訂等。通過加入新的知識內容,使學生既了解到農藥學最新研究成果,又能掌握農藥管理的方法和模式,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專業素質,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為培養全能型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2教學方式的改革
優秀教師事跡材料
單安山同志,男,博士,年月生,漢族,中共黨員。年任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和動物營養研究所所長,動物營養黨支部書記,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帶頭人。
單安山同志熱愛祖國,熱愛黑龍江,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為了自己從事所衷愛的科教事業甘于清貧吃苦,不為金錢所動。在英國深造博士后出站后,毅然放棄國外和北京的優良生活環境,回到我省東北農業大學進行艱苦創業,并多次謝絕國內外的高薪聘請,立足黑龍江,成就大事業。多年來,放棄了一切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科研、管理和學科建設工作中來。他領導學科新建了個研究室(分子營養與飼料生物技術研究室,營養化學與飼料安全研究室,動態營養與調控研究室,飼料應用新技術研究室,飼料研究室),建立了個產、學、研基地,他組織學科申報并獲得各類科研項目多項,獲得經費多萬元,獲得獎勵項。為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帶動了學科建設向前發展,確立了該學科點在全國同行中的領先地位。年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學科被評為農業部重點學科,某年又以全省總分第三的名次被重評為省重點學科,在他的主持下,動物科技學院畜牧學科被評為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他主持的動物營養學遠程教育課件得到國家立項。
單安山同志積極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活動,主持中、日、韓國際學術會議次,全國動物營養大會次,全國飼料行業博覽會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次,參加國內學術會議余次,并在大會上作學術報告。邀請接待幾十名外國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活動。
他公道正派,治學嚴謹,廉潔自律,勇于探索,克服了重(重困難,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取得了顯赫的科研成果,在廣大教職員工中樹立了良好榜樣,得到全體師生的齊口稱贊。他有著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做到既教書又育人。為了解決貧困學生的生活困難,激勵學生更好學習,他爭取到萬元企業贊助,用于學生助學、獎學、和助教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學生知識,還教學生做人,身傳言教,培養高素質人才,指導博士和碩士生多人。近年來,共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了門課程,主持或參加本全國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完成譯著本,主編出版了《飼料非營養性調控物質的研究與應用》一書,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頗高的知名度。
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和參加了幾十項國家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同年被國家教委確定為重點跟蹤資助與宣傳對象;主持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在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所參加完成項目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年被評為省優秀中青年專家。在“九五”期間獲得國家科研課題項,總經費多萬元,學科建設費多萬元。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余篇,其中余篇被國外權威刊物收錄和引用。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9.8%,1999年全國開始大規模的擴大招生,2002年高校毛入學率達到了15%,2005年全國在校大學生數量則達到了2300萬人,毛入學率為21%。依據國際上公認的大學毛入學率15%是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的分界點,我國的高等教育在2002年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在高等教育飛速發展的時期,高校校園文化也面臨著從精英校園文化向大眾校園文化的過渡,并出現了許多新現象和新問題,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培養。為此,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策略。
[關鍵詞]高校大眾化教育校園文化建設
[作者簡介]蔡茂華(1971-),男,廣東梅州人,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李敏(1977-),男,湖北武漢人,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何文鉞(1981-),男,廣東湛江人,華南農業大學學生處,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廣東廣州510640)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07)11-0052-02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忽視專業教師的作用。長期以來,大家一談起校園文化,就認為是學生處、團委、學生會等學生工作機構和學生的事情,與教師沒有多少關系。但實際上,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教師的人格和文化涵養直接影響所培養學生的質量,他們的整體凝聚力對校園文化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我國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看,教師的校園文化生活極為貧乏,一學期難得有兩次活動,教師之間的交流也很少,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限于名目繁多的各種具體活動,而把教書育人、服務育人和管理育人等潛在的教育活動排斥在外;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中,除學生參與外,主要是學生工作隊伍的教師參與,而專業教師與其他行政人員很少參與,與學生的交流也是屈指可數。
一年來,在中國農學會、自治區科協的關懷和指導下,在掛靠單位*農科院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理事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農學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履行學會章程,堅持把履行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職責、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擺在突出位置,以滿足廣大會員和科技工作者需求為出發點,立足服務,搭建平臺,增強能力,擴大影響,學會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術交流,促進我區學術繁榮發展
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學會發展的源泉和生命力所在。我會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學術交流看作是立會之本,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充分發揮農學會在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中的特殊作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協辦、聯辦等形式,開展綜合性、跨學科、開放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不斷豐富和創新學術交流的方式,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和質量,樹立了學會的學術權威性。不斷提高了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為促進我區學術繁榮,推動農業科技水平躍上一個新平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召開了“科技創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討會。
今年,8月5日至6日,由我會主辦,*作物學會、新園藝學會、*原子能農學會、*棉花學會、*土地學會、*農經學會協辦,塔城地區農學會、塔城地區農業局承辦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新農村建設研討會”在塔城市隆重召開。參會代表100余人,參會論文60余篇。研討會緊緊圍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任務,從農業科技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區域經濟產業化發展、水土資源合理利用、節約型農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期間,特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胡曉松教授、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李先德研究員作了精彩的報告。還有6位自治區專家、學者作了專題發言,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設性意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農業科技創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是農村生產發展的不竭動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特別是自主創新步伐,是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支撐的保障,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這次研討會開的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對于推進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摘要】委婉語是世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象,它廣泛應用于社會各階層和領域。英語委婉語作為眾多委婉語中的一種,具有其產生的深厚淵源,其中包宗教與政治的,也包括文學與歷史的。本文試圖從宗教、種族、政治、文學、歷史等方面入手來探討英語委婉語的產生淵源。語言反映生活,并且總是和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在語言交談中,由于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的制約,人們通常使用委婉語----這一“潤滑劑”,使刺耳,不文雅的話變得委婉愉悅。它在人們的社會交際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其避諱功能、禮貌功能以及掩飾功能三方面闡釋了英語委婉語的社會交際功能。通過充分理解英語委婉語的起源及其社會交際功能,進一步理解英語語言文化,以避免社會交際中的各種沖突。
【關鍵詞】起源;交際功能;避諱;禮貌;掩飾
1.Introduction
Euphemismisaculturalphenomenonaswellasalinguisticconcept.Everylanguagehasitsowneuphemism,sodoesEnglish.Itisdeeplyrootedinsociallifeandhasagreatinfluenceonsocialcommunication.AsanindispensableandnaturalpartofEnglishlanguage,Englisheuphemismhasattractedpeople’sattentionforalongtime.SinceEuphemismwascoined,ithas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people’scommunication.Thecommunicationwithouteuphemismisunimaginable.Euphemismisusedlikelubrication,whichmakesthecommunicationgoonsmoothly.ThisthesiswillhaveanoverviewoftheoriginofEnglisheuphemism,andstateitssocialcommunicativefunction.
Englisheuphemismasalinguisticconcept,ithascloserelationshipswiththewesternculture,andittrulyreflectsthelifeandvaluesofEnglishpeopleandtheirhistory.Euphemismisaparticularlygoodmediumforaccesstotheforceoflanguagethathasprovidedaneffectiveapproachtounderstandingthehumanmind.ThestudyofEnglisheuphemismcanhelpusunderstandthewesterncultureandpromotetheinternationaldevelopmentbecauseeuphemismiswidelyusedininternationalnegotiations.SothereisagreatneedforustostudyEnglisheuphemism,including:itsorigin,itssocialfunction,etc.
2.ThedefinitionsofEnglisheuphem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