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主辦單位: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半年刊 審稿周期:預計1個月內
《文化遺產研究》由徐新建擔任主編,創(chuàng)刊于2011年,由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管、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中華多民族文化遺產與文化凝聚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辦的一本文化領域專業(yè)期刊。主要刊載該領域內的原創(chuàng)性研究論文、綜述和評論等,力求及時、準確、全面的反映該領域的政策、技術、應用市場及動態(tài)。
1、中文摘要為150-300字。摘要的內容應包括目的、方法、實驗結果和結論;綜述性、評論性文章可寫指示性摘要。摘要中不應出現(xiàn)“本文、我們、作者”之類的詞語。
2、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占篇幅,圖表均采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shù)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shù)字應注明資料來源。
3、正文格式和結構學術論文、研究報告類分為:引言、材料(對象)與方法、結果、討論4個部分。各層次的編號一律采用阿拉伯數(shù)字分級編號。
4、強調基金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意義。指出該項目在當前領域的突破點、理論貢獻或對實踐的影響等。
5、注釋用于對文章正文作補充論說的文字,采用頁下注,注號用①②③;參考文獻用于說明引文出處,采用文末注,用[1][2][3]順序標注。
6、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本刊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引用的參考文獻請在正文中用方括號和阿拉伯數(shù)字按順序標在引用處。
7、作者署名的順序和人數(shù)由作者自定,須中英文署名。第一作者必須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須留電話、E-mail,收刊詳細地址、郵編。
8、要求主題明確,邏輯嚴謹,論述充分,言簡意賅,圖文并茂;引用、轉述他人成果應準確標注參考文獻。來稿須未公開發(fā)表,不接受一稿多投。
9、文內標題層次一般不超過3級,一律用“1”“1.1”“1.2”“1.1.1”“1.1.2”等標識,均頂格寫。
10、本刊請勿一稿多投,并請自留原稿。如在3個月內未得到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
地址:成都市一環(huán)路南一段24號
郵編:610065
主編:徐新建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lián)系出版商,地址:成都市一環(huán)路南一段24號,郵編:610065。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