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國家相關政策
《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要求組織結構復雜的企業,可根據需要設立稅務管理機構,并對企業稅務管理機構的職責定位、工作內容、工作機制、溝通機制等內容做出了明確規定。2012年7月,國家稅務總局召開全國深化征管工作會議,要求利用先進的稅收征管理論和手段,強化稅收征管,全面提升稅收征管質量和效率。2015年2月,國家稅務總局印發《稅收違法案件一案雙查工作補充規定》(稅總發〔2015〕20號),要求在進行稅務稽查時,不僅要查處納稅人稅收違法行為,又要同時查處稅收征管機關和人員以稅謀私的違紀違法行為,使稅收征管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緊密結合。2014年11月,《國務院關于取消和調整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國發〔2014〕50號)建議取消和下放32項依據有關法律設立的行政審批事項,其中,涉及取消22項稅收優惠核準事項。2015年5月,《國務院關于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國發〔2015〕27號),再取消49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將84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調整為政府內部審批事項。其中:涉及取消11個大項以及其他3項中8個子項的稅務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2013年起,國家持續推進“營改增”政策的執行范圍和行業,房地產業和金融業也即將全面實施“營改增”政策。同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也陸續了多個稅收政策制度,這些稅收法規、制度的實施極大的影響著大型水利水電企業經營發展。國家政策的變化,對大型水利水電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落實好國家政策?既要按章納稅,減少稅收違法風險,又要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保護企業合法權益,是擺在企業稅收風險管理人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企業現行稅務風險管理
大型水利水電企業由于自身經營特點,有著不同于一般生產企業的地方。比如:經營業務比較單一,發電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是成本費用復雜;單位資產價值較大,資產維修維護費資產性和費用性劃分復雜;企業位于偏遠山區,周邊沒有完善的社會后勤保障,不為職工提供餐飲、住宿等條件,職工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庫區內的荒山、綠化占用大量土地,各種水利設施和地下發電設施占用大量土地;維護當地生態平衡建設支出大;資產建設工期長,每筆借款費用資本化期間不一致;外幣借款匯兌損益的確認也比較復雜等等。目前,大部分大型水利水電企業由企業財務部門負責研究國家財經、稅收政策,擬定財務戰略發展規劃,管理企業稅收風險,具體工作由相關科室落實。大部分大型水利水電企業通過加強與稅收征管機關和人員溝通,獲得對企業涉稅業務處理的理解和肯定。部分經營條件較好的企業,還外聘了稅務服務中介機構,定期對業務事項進行復核檢查。這些管理措施的運用,有效降低了企業稅務違法風險。
三、工作中面臨的困難
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決定了納稅人和稅收征管機關和人員主體資格的不對等,納稅人只能為弱勢群體,只有依法按章納稅,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才能維護企業的最大權益。稅收法規、政策的不斷調整和出臺,使得企業財務人員在理解、認知、掌握和運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現由于理解偏差而給企業帶來稅收違法風險。企業每項經營活動,最終都可能會產生納稅行為,業務事項的前期設計和處理,決定了稅收行為的性質和內容。但是財務部門僅僅是企業內設管理部門,大多數時候只能進行事后監督和業務處理,在業務事項的前期并沒有參與權,不能影響到其他部門的業務決策。這是企業管理體系形成的,財務部門無力改變這種形式和格局。由于稅務服務中介機構的性質和業務方式也決定了其不能及時、全面、深度的介入到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也就不能全面、及時提示企業所得面臨的稅收違法風險。涉稅業務辦理人員,對相關政策制度掌握不到位,或者責任心不強,造成使用政策錯誤、應稅金額計算錯誤、延遲納稅等,人為形成稅收違法風險。由于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不同稅收征管機關和人員對同一企業的同一涉稅行為的判斷和裁定往往存在不同看法,實務中,稅收征管機關和人員具有的自由裁量權,也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稅收違法風險。上述問題,使得財務部門在進行稅收風險管理時往往力不從心,使得國家稅收政策不能及時、全面落實到位,給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稅務違法風險。
【摘要】
當前,我國稅收體系不斷完善,但稅務風險依然是企業持續發展面臨的重要風險,若要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加強內部控制,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有效控制與防范稅務風險。本文首先分析了企業內部控制不當對稅收造成的不利影響,即納稅人缺乏風險意識、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稅收法律法規不健全。又在此基礎上從重視稅收風險評估、加強信息溝通、提高對稅收風險管理的認識、強化稅務風險監督等方面,探究了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策略。
【關鍵詞】
企業;內部控制;稅收
稅收風險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納稅負擔,有時也會導致企業存在非主觀意愿的少繳納稅款,這就會使企業面臨稅收處罰。可見,企業的稅收風險會對嚴重制約企業的順利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繁榮,企業面臨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都更加復雜,稅收管理的難度也日益增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若要降低企業的稅收風險,就必須加強企業的內部控制。近年來,我國從制度層面加強了企業內部控制,但許多企業仍舊沒有設置專門的內部控制管理機構,導致企業稅收風險體系不健全,這無疑對企業的整體發展極為不利。
一、企業內部控制不當對稅收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我國大企業稅收專業化管理探索與實踐
幾十年來,稅收管理員管戶的模式一直居于主導地位,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沒有本質改變。進入21世紀,伴隨大企業稅收管理問題日益突出,國家稅務總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探索推進大企業專業化管理,取得一定成效。
1.設立專職機構,初步構建組織框架2008年,稅務總局成立了大企業稅收管理司。從2009年開始,多數省級稅務局相繼成立大企業管理處(或與其他職能部門合署辦公),部分市級稅務局成立大企業科或大企業局。
2.明確管理對象,工作針對性提高2009年,45家企業集團被稅務總局確定為定點聯系企業,其2013年實現稅收占全國稅收收入的21%左右。各地大企業管理部門自行設定標準,選擇大企業作為管理對象。
3.嘗試新管理模式,專業化分工初步形成目前,大企業稅收管理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有限職能模式,即在不改變日常屬地管理、不改變稅款歸屬和入庫級次的前提下,大企業管理部門主要負責風險管理和個性化服務;另一種是全職能模式,即大企業管理部門負責除稅務稽查以外的全部稅務管理事項。
4.開展個性化服務和稅收風險管理,大企業稅法遵從不斷改善大企業管理部門加強與企業的溝通,積極處理大企業涉稅訴求;創新稅收遵從協議、事先裁定等服務產品。從2009年開始,大企業管理部門對45家總局定點聯系企業稅收風險進行評估。2012年—2013年,分別對石油石化、煙草、銀行、電力行業的4戶定點聯系企業開展全流程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成效明顯,稅務機關發現并及時消除了涉稅風險,增加了稅收收入,同時幫助企業完善稅務風險內控體系。
摘要:稅務風險貫穿于企業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從企業戰略的制定到具體經營決策的實施,無不需要考慮到稅務風險。而由于稅務風險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很難從根本上消滅。只能通過采取各類制度和手段對其評估、防范和控制。本文從稅務風險的成因入手,結合當前集團公司的現狀,就如何防范和控制稅務風險提出了若干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集團公司、稅務風險、防范、控制
一、前言
稅務風險是每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都必然需要面對的,無論公司規模如何、從事何種行業,其經營過程中都會面臨稅務風險。而集團公司由于其規模較大,分支機構較多,有時候甚至跨多個地域和行業從事經營活動,因此其稅務風險的來源就更為復雜。并且由于集團公司在財務體系上的聯系性,一旦某一分支機構發生稅務問題,就會波及整個集團,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名譽損失等。因此,做好集團公司的稅務風險防控工作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將針對集團公司稅務風險現狀展開風險,以期能夠對集團企業的稅務風險規避和控制工作有所裨益。
二、集團公司稅務風險成因分析
所謂稅務風險,通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企業納稅行為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應納稅而未納稅或者少納稅。這種情況通常會面臨補稅、罰款、加收滯納金、刑罰處罰以及聲譽損害等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沒有充分利用相關優惠政策,而導致企業多繳稅款,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對于集團企業來講,其中第一種情況是企業必須要避免的,而后一種情況則可以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有效防控,而要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必須首先明確當前集團公司稅務風險的成因,以便對癥下藥,做到有的放矢。從稅務風險的成因來看,大體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而內外部原因又是由多種要素綜合構成的。
摘要:隨著“以稅務審計為手段,開展重點稅源風險內控引導”的稅收征管新模式的建立和貫徹實施,以稅企合作互信為基礎的稅收風險管理活動開展質量顯著提升。另外,將稅務審計作為大企業防范控制和應對管理企業稅收風險的核心手段,其對大企業稅收風險所發揮的核心管理價值與優勢能夠顯現出來。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稅務審計的相關內容展開探究,其次分析大企業稅務審計的現狀和風險隱患,指出當前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提出以稅收審計為核心的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策略。
關鍵詞:稅務審計;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
稅務審計工作能夠為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與風險問題解決的思路,因此,大企業需要對稅務審計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順應國家稅務改革的趨勢和方向,調整自身的稅務籌劃體系和稅收風險管理制度。稅務審計是國家審計機關對企事業單位和納稅人應繳稅款依法進行的審核、稽查,主要審核稽查的內容是納稅人是否依法納稅,依法核算和確認減免稅等,其能夠判斷企業納稅人的納稅依據是否真實。因此,通過稅務審計相關部門能夠發現企業在稅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隱患,并及時做出反饋,進行警示和公示,引起大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企業所有者的關注,并且通過對相關問題和稅務賬項處理情況的審計來查錯防漏,保障大企業的稅務管理安全。
一、文獻綜述
傅鐘漩、武輝和朱洪坤對大企業稅收風險產生的原因展開分析,論述我國稅收體制改革和稅法變動給稅務審計工作帶來的影響,發現稅務外部環境的變動與大企業自身的稅務管理水平影響著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能力,稅務審計工作能夠作為補充來促進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1]。陳安石認為大企業稅務風險的形成原因和相對應的損失是不同的,大企業稅務風險的成因和大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規模有關,與稅務風險意識和信息對稱性相關[2]。鄭波通過風險評定模型和稅收風險評價方法對稅收風險的評定結果進行劃分,通過相應的系數表示大企業稅務風險的特征[3]。黎濤、劉廣新從市級稅務局的角度對大企業行業稅收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并構建稅收風險識別模型,用單項風險積分表示稅收風險規模大小,揭示稅務審計對稅務風險進行影響的機制[4]。李雨珊通過實證分析指出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存在的一些顯著問題和大企業稅收風險,如大企業稅收管理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水平相對緩慢,與信息時代發展速度不匹配等,這導致大企業稅收管理工作難以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此外,現在所用的部分稅收管理程序運行速度較慢、功能單一,這會導致稅收風險管理質量難以提升[5]。
二、稅務審計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