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人文素質教育在當今中國教育的語境中是個熱門的話題,它是“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所以,人文素質教育是關于“精神成人”的教育,它以健全人格教育為理念,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為目標,以使受教育者通過學習和領悟人類普世價值,并通過他們的自由抉擇、日常踐行和獨立擔當,而最終內化為他們的人格和品質。
人文素質教育的傳統源遠流長,其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的自由教育觀。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學成了人文思想的策源地,這直接促進了西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格自由。文藝復興之后,西方大學在培養專門人才的同時,不斷追求教育的人文內核,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了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為中國大學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北大和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南聯大,都曾創造了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輝煌篇章。建國初期,我國全盤接受了蘇聯專才教育的模式進行了院系調整,按社會的專業需求來培養高等教育人才,造成了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嚴重缺失。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教育的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然而,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仍然弱化。針對這種狀況,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從20世紀90年代起出臺多種文件,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大力推行素質教育。1999年6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綱領性文件,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為迎接新世紀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并明確提出在素質教育中,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具有特殊作用。目前,對大學生大力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已成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高校的共識。但總的來說,目前中國大學的科技教育盛行,人文學科衰微,專業主義盛行,人文精神低迷,實用化、職業化、商業化的教育現狀并沒有大的改變。長期以來的片面教育,已在一些大學生中造成了基本價值觀的嚴重偏移,“無邊消費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在大學生中頗有市場。所以,在當代大學生中進行“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它不僅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作為以傳播世界文明與先進文化為宗旨的《外國文學》課程,在傳播人類普世價值、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當仁不讓的責任。
所謂“外國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外的,各國家、各民族、各語種文學的總稱。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課程,它不僅內容豐富,時間跨度長,而且攜帶有極其豐厚的世界文明和歷史文化遺產。這就為以課程教學為中心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豐富而廣闊的優質資源。為了探討全球背景下的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外國文學研究、教學之間的關系,2002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評論》編輯部等單位聯合召開了“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外國文學”學術座談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外國文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特點在于人文素質與外國文學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水乳交融,因為文學尤其是外國文學本身就是關于人的修養問題,它對人的素質培養能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因而充分肯定了以外國文學課程為載體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可行性。在長期的教學實際中我認識到,在外國文學課程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圍繞《外國文學》課程的專業內容,把握好人文素質教育的四種關系以爭取達到三個維度:即文學與文化的關系。通過外國文學所攜帶的神話、歷史、宗教、哲學等文化積淀的學習,使學生感受文學的真情實感,歷史的集體記憶,哲學的睿智和宗教的終極關懷,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培養其文化素質;“文本”與“人本”的關系。通過對文學經典名著的細讀,深刻體悟蘊涵其中的深沉的生命意識和人本精神,使情感得到陶冶,提高學生的情感素質;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文學大師們“探測了人性必須提供的幾乎每個問題的深度,并以令人吃驚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釋了人類的思想和態度”。學生通過學習經典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維方式,學會觀察和分析各種社會現象,開啟自己的心智,培養其創造素質;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通過古今中外文學的比較,使學生在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全人類的文明成果和普世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素質。通過以上的綜合教學,希望大學生能達到“人與自我”、“人與國家”和“人與世界”的三個維度的正確認知,即“如何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義,從而使生物學層面上的個體生命真正轉化為文化學層面的‘主體角色’;如何面對故國的悠久歷史和輝煌的世界文明,以期將自己塑造成與時俱近的‘現代國人’;如何將自己置身于新世紀的‘全球化’格局,嘗試用全人類而非狹隘族國的眼光來關注世界問題,諸如生態、種族、戰爭、宗教、人權……而無愧于‘世界公民’”。在教學實踐中,我聯系教學內容,進行了一些人文素質教育的嘗試:
以古希臘神話“人神同形同性”為切入點,介紹西方人本主義觀念萌生與發展的歷程,從而使大學生加深對人本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從中世紀騎士文學的“騎士精神”,聯系1215年英國《大憲章》的誕生,介紹英、法等國議會的起源與政治制度的演變,使大學生了解對統治者權力加以約束的必要性。
從但丁《神曲·地獄篇》中對自殺者的懲戒,論及古今中外各種自殺現象以及斯多葛派、叔本華、康德、別爾嘉耶夫、莊子、蕭乾等中外哲人的相關思考,指導大學生如何面對人生逆境,善待生命,樹立生存勇氣。
從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西方文藝復興運動的巨大作用,介紹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以及中國文明衰落的緣由,幫助大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內涵為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方向與目前正在進行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目標一致;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是我們意識形態建設、民族精神提升、思想道德培養、教育科學以及文化事業發展的應有之義。人文素質教育不但關乎人自身的健康成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關乎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關乎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熔鑄。
【關鍵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先進文化前沿陣地主要動力
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的目的,是為了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高校作為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殿堂,肩負著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發展的任務,對推動先進文化的前進自然責無旁貸。而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則是推動先進文化前進的前沿陣地和主要動力。因為現代教育的本質和發展方向表現為不斷克服科學工具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模式,而體現人的內在素養的深層構建、積淀與發揮(包括知識、智力、思想、信仰、意志、品德、情感、技能、體能、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要教育學生把握人生的價值,探索正確的生活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意志,使之成長為有自覺、自決、自律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這就是素質教育,其實就是人的主體意識培養,就是廣義的“人文教育”。所以現在人們把人文素質教育表述為:將人類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過程,使其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17(}s6>這種以人格教育為核心,以喚醒靈魂、激發人自覺追求理想價值為目的,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的認識與思考,對歷史文化傳統的領悟與揚棄,從而建立起一種開放的貫通時空的文化觀念,追求一種超越功利和實用層面的人生理念與智慧,這不僅對今天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文化,而且對大學生逐漸接近一種有著寬廣的全人類視野的終極關懷具有積極的意義。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不但關乎人自身的健康成長,關乎民族文化的方向,而且關乎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熔鑄。
一、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滑坡不但是影響人素質的重大問題,而且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背道而馳
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是現代文明的顯著特征,也是現代社會進步和變革的根本力量,而培養高素質、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始終是它的主要任務。伴隨著我國加人w}ro、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鏗鏘步伐,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要求有高深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求有高尚的人格內涵和祟高的精神世界。未來的人才把“做人”和“品格”看作是人才最重要的因素,把具有豐富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文素養作為大學生適應21世紀挑戰、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條件。
然而,由于市場經濟的交換方式和利益機制,容易使人受物質和功利的誘惑,而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人文科學教育,淡化對人文精神的迫求;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無處不在和無堅不摧、科技產品的無奇不有和無所不能,容易使人們更多地關注“物”的因素,留意于技術的神奇、信息的便捷、物質的豐富和生活的安逸,而忽略了“人”的內在本質方面,忽略了美德的修養、理性的崇高、個性的發展和精神的健康。而大學階段的教育,比較關注有形的物質的因素、量上的差異和硬件建設,而忽視精神性的因素,忽視對大學生的使命和目的做慎重的、深人的思考和選擇。雖然高校資金投人日益擴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教師學歷越來越高。但大學生在理想、信念上發生迷茫、動搖,只關心個人的利益和前途追求而淡漠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校園彌漫著嚴重的功利意識和行為,學術浮躁、道德水準下滑。這種高新技術高超而道德低下,物質富有而精神空虛等不良現象,必然會反映到大學生的生活中來。近幾年所出現的一系列事件和現象不得不引人深思:清華大學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四川一大四學生微波爐活烤小狗事件,湖北一17歲化學尖子生網上出售冰毒配方……。[2](5)’o這種精神滑坡、愛心隱退、人道失迷和人性異化的表現著實令人痛心。
1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的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個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體現在人能否正確對待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這是一種人生態度。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護理活動理應充滿人文因素,但是目前無論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還是護理教育本身,都沒有能夠充分體現人文精神。
人文素質教育不等于人文學科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它不是僅僅教給學生一些人文知識,而是促進人文學科中內含的價值———人文精神向個體身心的內化。這正是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1]
2護理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2.1護理學對人文精神的重視不夠
護理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由于護理學形成于西方近代科學機械決定論盛行時期,因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護理學還是側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操作,將護理對象看成有生命的機器而忽視了情感、心理、宗教信仰、社會角色等人文屬性,相應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傳統教育模式,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護理學只有與人文科學相結合,并接受它的社會價值導向,才能滿足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要,這也是護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1護理教育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是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人文知識涵蓋文學、藝術、心理學、哲學、宗教、歷史等領域,它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去追求人的完善化;人文精神是指人類文化創作的價值和理想,是指向人的主體生命層面的終極關懷。現代的人文本質上是一種珍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精神,是一種以尊重為核心的人道倫理意識和精神。人文素質教育就是通過人文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
越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人文素質教育在護理教育中的地位就越重要?,F代護理的整體觀強調以人的健康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為中心,不僅關注疾病,更加關注患病的人及其家庭和社會環境,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和人格尊嚴的完善,注重對生命的內在質量的關懷,這就要求護士不僅具有良好的醫學基礎知識、整體護理知識,還要具有穩定的心態和足夠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人、理解人和關懷人,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不同國籍、不同宗教和生活習慣的人對健康的需求。這就使以人格培養為目的的人文素質教育要高于專業知識教育,并從根本上制約和貫穿一切學科的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不僅掌握現代護理知識和技術,還擁有了“社會和文化權利”,為病痛中的眾生實施人性的、人道的真正關懷的高級護理人才,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2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不足
2.1基礎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不夠
長期以來,考人我國高校護理學專業的學生主要來源于高中畢業的理科生,由于主攻數理化,缺乏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人文素質“先天不足”??忌献o理學院校后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基礎醫學和相關的自然科學、外語的學習,而忽視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使護理人文素質弱化,從而影響高護學生綜合素質的完整性。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教師專業素質教師專業化
論文摘要: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成為一種思想體系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歷經千百年,至今對現代教育有著深遠影響。近些年來,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新課程改革。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不斷加深,進而也要求教師自身全面、健康發展,本文試圖從人文主義的角度闡述新時代對教師素質的影響及要求。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人文主義的歷史界定
人文主義(Humanism)是幾百年來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也是一個廣泛使用但含義十分模糊的概念。人文主義并不是一個直接產生的詞,他的產生要比“人文學”和“人文主義者”晚得多。教師所教的有關古典文化的教學科目在文藝復興時代被稱為“人文學”,而教授“人文學”的老師就被稱為“人文主義者”?!叭宋膶W”在15世紀所指的科目是語法、修辭、歷史、文學、道德哲學等。但“人文主義者”比教授“人文學”的老師的范圍要廣一些。正如克利斯特勒所說的:“文主義這個詞就來自于人文主義者和人文學科這兩詞,并且,這兩個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實際上被使用的詞。從這個時期的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主義者就是講授人文學科的人,而人文學科這個詞則代表了一組學科,它由語法、修辭學、詩學、歷史和道德哲學組成。從這一定義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就是上述意義的人文學科的偉大興起與發展;人文主義對其它文化領域,諸如文學、藝術、科學、宗教可能產生的任何影響必定都是間接性的?!睂θ宋膶W科的重視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漸漸走出中世紀的神學觀念,開始形成一種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
(二)人文主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