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散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關注意象意境把握
學習《荷塘月色》,要認識核心意象與情緒的關系,重點體會作者情緒變化的過程:第一個核心意象是“荷”,本身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意蘊,也象征著作者對獨立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寫到荷葉、荷花、荷香、荷波,皆用女性化的筆觸描述,體現了作者內心世界的柔美細膩,寄托著對溫暖和安慰的期待;第二個核心意象和“月”,本身就有“明月松間照”的明朗意蘊,也象征著作者對美好明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寫到月光如“流水”,如“輕霧”,如“牛乳”,如“輕紗”,寫出了月光的光、色、情、韻,寫到月光“瀉”的輕柔,寫到月光“不能朗照”的朦朧,全然不是“高高秋月照長城”的皎潔與空曠,筆觸仍然是女性化的,同樣體現了作者內心世界的柔美細膩,寄托著對安和寧靜生活的向往。而這兩個意象組合在一起,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意境全然而出,作者陶醉其中,暫時忘卻了內心的苦悶,這是意象意境對情緒表現的作用。這也啟發我們在指導學生在把握抒情散文的意象意境時,要先適當拓展,對單獨的意象做文化意義上的認識,再回到具體意象的描述中體味(為什么選取的是這一個意象而不是那一個意象,為什么意象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最后對意境進行特點把握,這樣才能真正借助意象意境去認識到作者的情緒變化。
2、關注語文知識滲透
語文知識具體包括:語用原則知識、言語行為知識、語用結構知識、語用含義知識、語篇知識、語體知識。落實到具體文章中,則是指有關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在《荷塘月色》這樣一篇抒情散文中,當時社會背景和作者經歷思想是語文知識,引用的詩詞及其歷史背景是語文知識,語言特點是語文知識,而一些相關的表達技巧更是不可回避的語文知識,比如在修辭手法上涉及到比喻、擬人、通感、疊字,在抒情手法上涉及到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在描法上涉及到渲染、烘托、細節描寫、動靜結合、繪形繪聲繪色,在表現手法上涉及到對比、想象、虛實結合,在結構手法上涉及到過渡。散文的“美”主要體現在文辭的“美”上,借助表達技巧等語文知識對文本進行細讀,揣摩文本語言的意味、意蘊、意趣,既可以領略散文特別是抒情散文豐厚的底蘊和雅致的趣味,能更細致更深切地體會到作者情緒變化的過程。當然,在揣摩文本語言時也繞不開思維發展的問題,怎樣對學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進行培育,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怎樣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具有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仍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語文名家們也曾在不同時空對《荷塘月色》“默契”地“同課異構”,這些設計、實錄、反思都帶著各自對教學內容選擇的思考,共同的地方是對語文知識都能加以關注,只是關注點有所不同,由此探尋出現知識點選擇差異的原因,卻可以發現他們在閱讀教學時對情緒變化與意象意境關注的巨大差異。程翔老師在修改后的實錄中著力關注意象意境,“刪去了對朱自清思想感情的分析,主要體現對文句的理解”;李鎮西老師的實錄并未在意象意境把握上著力,而是對作者引用的《采蓮賦》和《西洲曲》高度關注,并大量引入背景知識和文化知識,以求“逐步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孰是孰非?或許是“過”猶“不及”。關于高中現當代散文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太值得思考探討。
作者:呂寶昌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院
[摘要]注重審美教育,構建課文多元解讀平臺,引領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本文以魯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為例,簡要闡述接受美學視閾下的初中語文多元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接受美學;多元閱讀
接受美學視閾下初中語文教學需要教師轉變閱讀教學思路,從單一關注教師教學行為向關注學生接受轉變,并基于接受對象的多樣性,推動初中語文多元閱讀教學,從而開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新視野。下面以魯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為例,簡要闡述接受美學視閾下的初中語文多元閱讀教學策略。
一、調動學生生活經驗,激活審美期待
接受美學視閾下,教師必須審視學生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優化語文閱讀設計,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的支持下,對文本產生強烈的審美期待,從而引發學生積極的閱讀學習行為。《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回憶了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表現藤野先生偉大的人格品質。在閱讀教學前,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環節一:調動學習積累,交流抒寫老師的名言、詩句等,并運用這些詩句、名言寫一段話,送給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師。環節二:收集《藤野先生》相關寫作背景,聯系本文寫作的特定時代,說說你對當時日本人的感受。這兩個環節,立足于多元視角,首先,組織學生交流抒寫老師的詩句、名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積累和生活積累,讓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幫助下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并借助語用的方式抒發自己對老師的情感,喚醒學生濃厚的師生情,并感受師生情感的美好和寶貴。其次,引導學生搜集散文寫作的時代背景,完成接收語境與創作語境的對接,讓學生跨越民族,去審視特定時間下對日本人的情感,激活學生審美期待。在此基礎上,引出問題:魯迅與藤野先生相處只有短短的兩年,為什么能對一個異族老師生發出如此深厚的情感?結合兩個環節的鋪墊,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幫助下,學生的期待被喚醒。
二、對接學生審美經驗,引發審美共鳴
論文關鍵詞:閱讀教學文本文體特征
論文摘要: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個體運用語言進行言語交往活動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重頭戲的閱讀課,是學生獲得語文能力的重要陣地。本文從閱讀的基礎——文本及文體特征出發,論述了語文課上的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或教學中的閱讀,不同于社會生活中的自由閱讀、閑暇閱讀,教學中的閱讀不僅要醉心于文本世界,而且要指向如何進入文本世界的基本方法與能力;不能僅僅停留于對文本指涉世界的理解,而要理解為何理解、何以理解以及對文本表達方式的理解。后者才是閱讀教學的職責所在,這不僅需要語文知識,還需要語文教學知識。
如今語文課堂的閱讀教學大致可以歸為三類:創造性閱讀教學、自主性閱讀教學、對話式閱讀教學。三種閱讀教學方法各有其利弊,但不管何種教學方法,相同的一點是都建立在文本之上,語文閱讀教學實際上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學生閱讀課文,不應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像結識一位新客人一樣,教師要想法設法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
“七分文章三分讀”,要整體感知課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就必須反復誦讀。文本的誦讀要有情有景,方式也應多種多樣,尤其是文學作品。只要認真投入,用心誦讀,學生便很容易受到文本的感染和教育,整體把握其形式和內容,并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親近文本。如教授徐志摩《再別康橋》這首詩時,先播放配樂朗誦錄音,讓學生從情感上、整體上感知其情其景。再圍繞詩歌中選取的意象,引導學生體會其繪畫美的特色。又根據詩歌用韻的特點,指導學生個別讀、集體讀,通過“來”“彩”“娘”“漾”“搖”“草”等押韻的字,來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在品味語言、把握意象的過程中,引領學生鑒賞文本的建筑美。
閱讀的過程就是一個平等交流的過程。任何一篇文章都毫無例外地凝聚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心血,作為讀者,我們必須循著文字逐漸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聽、去觸摸、去感受。這又是一個還原的過程,我們要準確無誤地破譯作者在作品中呈現的對現實生活的最初審美表現,讓文本的意義結構與讀者的意義結構在某一點上相遇。為此,烹文煮字、咬文嚼字的功夫是少不得的。
摘要:經典古代散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高中生進行語言教育、思維教育、文化教育的寶貴素材,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從以往的古代散文教學模式下解放出來,還應指向學生的審辯式思維目標,優化古代散文教學設計,力求學生在多種學習模式中,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古代散文;審辯式思維
最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語文核心素養”一詞,并對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語言文字運用和思維存在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應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品質。古代散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代表,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思維教育的重要途徑。鑒于語文核心素養和新課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師在開展古代散文教學時,必須要將散文的文化內質、思維邏輯融為一體,充分借助經典的古代散文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思維,發展其邏輯思維品質,真正落實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
一、高中古代散文教學現狀和原因
(一)古代散文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主
新課程改革雖然強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是指導和點撥。但在調查中發現,高中古代散文教師在實施古代散文教學時,依然以“教師講解”模式為主。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常常帶著學生對古代散文進行閱讀,并將其中的重點字詞、釋義、特殊用法給學生詳細講解,從整體上翻譯,最終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思考和解決。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雖然節省了一定的時間,學生也結合教師的講解獲得了正確答案,但卻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學生在被動接受的狀態下,難以實現思維的發展。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要把握好整體和細節的關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整體,同時它又是由很多的細節組合而成。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同樣如此。從整體看,一篇文章說明一個事物,反映一個現象,抒發一種情感,但在說明這個事物時,作者可能會把其內部結構分析得很詳細;反映的這個現象可能也只是眾多現象中的一種;抒發的情感可能會由幾件事情所引發。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做好整體把握和細節研究的關系。比如我們在學習《背影》這篇散文時,從整體上把握就是要讀出父親對作者的那種無微不至的關懷,以及作者對父親的懷念,細節上要注意分析幾處關于父親的語言和行為的描寫。從背影看,是寫父親的背影,但是作者又是分幾次分別描寫父親的背影,從而組合成一個父親偉大的背影??梢哉f,正是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描寫,構成了父親偉岸的身軀,表達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要處理好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系在中小學普遍減負的情況下,留給課堂的時間相對較少。語文閱讀教學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帶領學生一起學習。這勢必要處理好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課內閱讀主要是精讀,通過課內閱讀教學,要交給學生怎么樣去讀,重點是方法的指導。課外閱讀主要是學生根據教師講授的方法,學會自我閱讀,通過閱讀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自己對文章的欣賞水平。課外閱讀是學生擴大知識面,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的閱讀。課內閱讀應該少而精,課外閱讀應該博而雜。這樣,有了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夠逐漸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情感的遷移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獲得閱讀的技能,通過閱讀增長知識和陶冶情操。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能僅僅把文章和名著讀完就算完事,而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把相似的知識和情感進行遷移。比如,在學習完抒情散文《背影》后,我們會被文中父親的高大形象深深感染,會為父親深深的愛所陶醉,這樣的父親應該不是唯一的,我們身邊有沒有呢?學生讀完后應該聯想自己的父親,通過自己父親為自己所做的一件件小事,來感悟自己父愛的深沉。通過閱讀,學生不但得到精神的愉悅,而且能夠體悟自己的情感,這樣由他人到自己,就完成了情感的遷移。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在具體教學中,一定要傳授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千萬不能把閱讀課上成應付考試的習題課。閱讀教學中要針對不同體裁的文章,運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好整體和細節的關系,處理好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關系,最終讓學生達到知識和情感遷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