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商業貿易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電子商務畢業論文
加拿大電子商務協會給出了電子商務的較為嚴格的定義:電子商務是通過數字通信進行商品和服務的買賣以及資金的轉賬,它還包括公司間和公司內利用電子郵件(E-mail),電子數據交換(EDI),文件傳輸、傳真、電視會議、遠程計算機聯網所能實現的全部功能(如:市場營銷、金融結算、銷售以及商務談判)。
聯合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在有關電子商務的報告中對電子商務(EC)的定義:電子商務是發生在開放網絡上的包含企業之間(businesstobusiness)、企業和消費者之間(businesstoconsumer)的商業交易。
美國政府在其''''全球電子商務綱要''''中,比較籠統地指出電子商務是通過Internet進行的各項商務活動,包括廣告、交易、支付、服務等活動,全球電子商務將涉及世界各國。
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GHC)電子商務工作委員會報告草案中對電子商務定義如下:電子商務是運用電子通信作為手段的經濟活動,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對帶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宣傳、購買和結算。這種交易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資金多少或零售渠道的所有權影響,公有、私有企業、公司、政府組織、各種社會團體、一般公民、企業家都能自由地參加廣泛的經濟活動,其中包括農業、林業、漁業、工業、私營和政府的服務業。電子商務能使產品在世界范圍內交易并向消費者提供多種多樣的選擇。
IBM公司的電子業務(EB,E-business)概念包括三個部分:企業內部網、企業外部網、電子商務,它所強調的是在網絡計算環境下的商業化應用.不僅僅是硬件和軟件的結合,也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意義下的強調交易的狹義的電子商務、而是把買方、賣方、廠商及其合作伙伴在因特網(internet)、企業內部網和企業外部網結合起來的應用。
摘要:中國旅游學術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以一系列的論文為主要標志。通過檔案資料的整理與分析,作者認為民國時期旅游學術研究有著巨大的成就,具體表現在:第一,從國外引進旅游科學的學術概念,注重理論的消化理解;第二,致力理論創新,提出要建立旅行學;第三,積極倡導旅游業發展,注重宣傳發展旅游的意義;第四,開始有關市場營銷的實證研究;第五,開始系統探索旅游業的經營管理實踐;第六,開始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第七,涉及了旅游道德問題的研究;第八,近現代科學旅游規劃思想全面萌芽。旅游學術研究的快速起步與高起點發展,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社會需要;其二是具有可資借鑒的國外旅游理論的支持。當時中國旅行社的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較高,尤其是有一批精通幾國文字而又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人員,為國外旅游理論的快速引進并迅速創新提供了人才基礎。
關鍵詞:旅游研究;旅游理論;民國時期;中國
一個成熟的學科,是十分注重自身理論史研究的,把它作為理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學科還處在初創期,整個國內旅游學術界還沒有把旅游理論史的研究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內容,直到最近幾年,旅游學者們才注重旅游研究的總結與反思,形成了較多的成果。但是,對于中國早期旅游學術探索活動及其成果的總結分析,稀見報道。專門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有賈鴻雁(2002)[1]的工作,許春曉(2004)[2]的博士論文也做了較系統的論述。當然有的相關研究也涉及到了這個問題,例如易偉新(2003)[3]的博士論文。前期工作揭示出,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的旅游學術研究論文。通過檔案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對民國時期旅游學術研究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可以界定中國旅游學術研究的起源,為旅游學術史提供了素材。盡管古代人們也很崇尚“行千里路”,但是對于一般百姓,卻有“好出門不如歪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看景不如聽景”的俗語。同時,中國重孝道,對于“孝道”的要求是對長輩“身邊侍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的觀念深入人心。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一批西方的商人、傳教士、學者和冒險家來到了中國,他們以各種形式將他們的文化觀念傳播到了中國。西方文化在中國開始蔓延,并通過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方式促使中國人文化觀念近代化。國外的近代旅游休閑方式在這一時期開始傳入中國,中國人開始效仿,其生活方式逐漸發生很大變化。一戰期間,由于歐美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之對各種戰略物資需求量的增加,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利契機。戰后幾年,中國經濟仍獲得了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在工業和貿易的發展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交通是旅游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條件。20世紀初,新式交通工具因其快捷、安全、方便開始逐步取代舊式的交通工具。1895~1913年,中國出現了第一次鐵路建設的高潮,修筑了中東路、南滿路、膠濟路、滇越路、安奉路、京奉路、京漢路、粵漢路、津浦路、滬寧路、吉長路、廣九路等,這些鐵路的建成,初步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的基本格局。同時,公路建設也開始展開,1913年,湖南建成了從長沙到湘潭的公路,全長約50公里,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公路(鄭焱,2000)。1917年,商營張庫長途汽車公司開辦了張家口、庫倫間客貨運輸業務,揭開中國公路旅行的第一頁。輪運方面,1914~1923年期間舊式帆船以每年4·4%的速率遞減,而輪船則發展較快,到1923年時,國內已出現了28家外資輪船公司和25家資本逾萬元的華商輪船公司。
它們既在內河航運,也航行外海。外國輪船也頻繁地往來于各通商口岸。中國人開始普遍接受近代交通設施,樂于利用近代交通工具進行各種旅行活動。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直接促成一批近代化城市的形成。商業貿易的發展,帶動了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的城市發展。近代新出現并得到迅速發展的城市都是進出口貿易中心,對外貿易的增長帶動了這些城市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其成為了全國或地區的經濟中心。高收入階層迅速涌向這些城市,使有效需求也向城市集中。同時,工業的發展,使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或流入城市,以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城市中形成了全新的文化現象,使人們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從積極方面看,新的生活方式使人們享受了近代文明成果,得到了實惠。但從消極方面看,也造成了兩種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城市工作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另一方面,進入喧鬧擁擠城市的人們,在走出農村后才發現從前所處的鄉村環境優美迷人,懷舊情緒開始產生,城市居民開始形成較強的出游意愿。城市也因近代化的程度而顯示出自己的魅力,從而也成為旅游目的地。
國外旅游企業在中國的發展,為中國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產業形式。進入20世紀不久,一些外國旅行機構紛紛進駐中國,對中國的旅行進行壟斷,如英國的通濟隆、美國的運通、日本的國際觀光局等。這些旅行機構有著多年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其經營方式與服務范疇為中國旅行業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借鑒的窗口。自1923年中國第一家旅行社中國旅行社誕生后,中國旅游業進入了企業化發展階段。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涌現了一批小型旅行社,如1930年創立的中央旅行社、1934年設立的經濟旅行社等,此外還出現了眾多的旅行團體,如友聲旅行團、經濟旅行團、精武體育會、萍蹤旅行團、現代旅行社、華美旅行社等,可謂極一時之盛。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國旅行社的經營范圍和水平都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結合中國的國情,開辦了“招待所”這一新事物,成為一大創舉。中國近代旅館業也開始發展起來。20世紀初,隨著交通運輸的發展,中國旅館業發生了突破性的變化,新式旅館等新的旅游設施開始在中國出現,1901年開業的北京飯店成為中國最早的新式旅館。
建國以來,史學界對鄭成功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1這一領域研究的主要特點呈現為:在1960年代的時代氛圍感染下,學者們大致圍繞“抗清復明”、“驅荷復臺”兩個核心問題展開自己的選題,對有關人物、事件進行論述和細致的考證補缺。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對增強民族自信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起了積極的作用。1980年代后,一些學者感到鄭成功研究急需拓寬研究視野,逐漸側重于經濟角度,尤其注重對臺灣的經濟、文化開發、以及對東南亞等地的貿易、交往方面的研究,將鄭成功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也有一些學者從純軍事角度出發,主要專注于鄭成功戎馬生涯中的戰略戰術探討,或具體作戰過程之剖析,以及對有關人物、時間、地點進行考證補缺。
雖然以往的研究成果斐然,但亦有明顯之不足,主要是研究視角大多局限于本民族史的范圍,而沒有把鄭氏集團放在世界背景中加以探討。無需回避,當時這方面的研究同任何一門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在相當程度上受濃厚的意識形態傾向的制約。近年來,一些新銳學者借鑒西方史學方法,從更為宏觀的角度將包括鄭氏集團在內的明、清東南沿海商人群體的崛起,置于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研究的視野似有新拓展跡象。2本文從戰爭與文化的關系著手,通過中、西歷史比較研究,對鄭氏海上商業──軍事集團進行考察,試圖說明鄭氏海上軍事力量與中國傳統水師的性質區別,以及這一海上軍事力量同西方意義上的制海權的關系;并試圖指出這一軍事現像背后的更為深層的社會意義。為此,本文還將進一步探討鄭氏海上商業──軍事集團同中國古代資本主義萌芽的關系問題,并對傳統的“江南絲織業說”的論證方法提出質疑。
一、
水上武裝力量在西方謂之海軍,在古代中國則稱為水師。兩種不同的稱謂背后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傳統。西方文明基本上圍繞地中海沿岸發生,海上商業貿易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傳統,它可遠溯到邁錫尼時代,那時克里特島上的居民就往來于亞、歐、非三大洲的沿海地區。3歷史上,地中海文明的特點之一是:當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商業貿易時,海上航線便成為自己生命線,當這些國家處于戰爭狀態時,控制海上航線便成了雙方勝敗存亡的關鍵。這種情形對軍事產生的直接影響是海軍的誕生和海權意識的早熟,從而成為古代地中海文明在軍事領域的象征。千百年來,地中海孕育了海軍的原始細胞——海盜和武裝商船,孕育了波斯腓尼基艦隊、希臘雅典艦隊、迦太基艦隊、羅馬艦隊、威尼斯艦隊、西班牙艦隊,培育出現代西方海軍馬漢(Alfred·Thayer·Mahan)的制海權理論。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地中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一種跨越歷史時空、在本質上屬于商業殖民擴張的西方文明,海軍既是這一文明的產兒,同時也是這一文明拓張的利劍。
軍事學有海權和陸權之分。海權的重要性,以及海權對陸權的優勢,雖然在19世紀末被馬漢概括為系統的制海權(SeaPower)理論,但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和波斯人就已認識到海權的重要性。當波斯帝國對希臘諸城邦國家尚未形成威脅時,希臘人崇尚斯巴達武士和由他們組成的步兵方陣,奉行“陸權主義”傳統。萊德島海戰(TheSeabattleofLade)和馬拉松會戰后,雅典人在波斯腓尼基艦隊的機動面前,感到防不勝防。他們毅然拋棄傳統,創建了雅典歷史上沒有先例的強大海軍。公元前480年,希臘海軍在薩拉米斯海戰(TheSeabattleofSalamis)中擊敗波斯艦隊。當時情形:愛琴海北半部沿岸地區呈已成為波斯軍的后方,希臘海軍可以在呈大圓弧型的海岸線上任意一點登陸,切斷包括赫勒龐斯特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在內的后方交通。波斯陸軍雖已占領雅典,但因海軍失敗不得不全面撤退。已經集結在薩拉米斯島上,正打算前往西西里島另建國家的雅典人回到雅典城,重建他們的城邦國家。
薩拉米斯海戰不僅如德國海軍史學者H·帕姆塞爾(Helmut·Pemsel)所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于海上作戰而影響了歷史進程”4的海戰,也是歷史上最早顯示海權勝于陸權的經典戰例。這次海戰的另一個歷史啟示是:在國家的強大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從陸權走向海權的現象。希臘人可謂世界史中第一個范例,后來的羅馬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和近現代英國人、日本人、美國人都可看成“希臘劇”的翻版。
教學目標
了解和掌握14~15世紀歐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條件,迪亞士發現好望角,達·伽馬到達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掠奪。
通過學生學習新航路開辟的動機和過程,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使學生對于新航路的開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正確認識、分析和評價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結果。
通過學習新航路的開辟,使學生認識到開辟新航路,既需要技術條件,更需要決心和勇氣;新航路的開辟,既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為歐洲的殖民掠奪和擴張創造了有利條件。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跨國電子商務活動和傳統稅收管轄權的沖突;我國在跨國電子商務中應當遵循的稅收原則;我國對跨國電子商務行使稅收管轄權的對策及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同居民管轄權的沖突、同收入管轄權的沖突、維護國家稅收主權和國家利益的原則、堅持稅收中性的原則、加強國際稅收合作、注意國際協調、短期上采取免稅政策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電子商務是建立在網絡這個虛擬的平臺之上,傳統稅收管轄權的理論已經無法適用于這一嶄新的交易方式。特別是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在跨國的電子商務中有很大的稅收利益,因此對跨國電子商務稅收管轄權的研究具有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電子商務稅收管轄權常設機構
一、跨國電子商務活動和傳統稅收管轄權的沖突
國家稅收管轄權是一國政府所主張的對一定范圍內的人或對象進行課稅的權力,是國家主權在稅收方面的體現。國家稅收管轄權是國際稅法的核心問題,劃分清楚國家稅收管轄權是國際稅法發揮作用的基礎和基本功能之一。
電子商務的出現,以其降低成本、縮短生產周期、連續運營的優點大大提高了商業活動的經濟效益,但其打破了傳統的地域之隔,大大加劇了跨地區、跨國界的交易行為,商業貿易已不再存在地理界限,但是稅收還必須由特定的國家主體來征收,這就使得國家稅收管轄權變得難于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