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理論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在新世紀,面對機遇和挑戰,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中國人素有社會和諧的理想;西方人自古也向往社會和諧;借鑒東西方兩種和諧社會思想的經驗、教訓,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
關鍵詞:和諧情感理性形而上學辯證法儒家思想感恩寬容
黨的十六大在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時,把‘牡會更加和1R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文從哲學角度談談對和諧社會理論建設的幾點認識。
1.對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的分析
1.1中國古代和諧思想
中國人素有追求社會和諧的理想。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政治穩定、社會和諧。如《左傳·襄》寫道年之中,九和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中也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對和諧社會理想的向往。陶淵明描述的‘怡然自樂”的《桃花源記》更是千古傳頌。特別是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充滿了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并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如《論語》中的‘真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于舞云,詠而歸”的社會和諧場景早已成為中國人關于社會理想的經典表述之一。
【編者按】近年來中國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學者研究的領域日益拓展、思考的問題逐漸深化,中國學者由主要學習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逐漸轉向獨立思考,在借鑒與反思中力圖有新的理論建樹,引入中國的視角,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鑒于此,《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自本期開始創設“思想對話”欄目,將陸續推出中外學者之間的學術思想交流與對話,展示他們有關國際關系理論的最新思考以及國際關系理論不同流派的發展動向。本期刊發外交學院秦亞青教授和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系亞歷山大·溫特教授關于“建構主義的理論發展空間”的對話,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從中得到啟發,推動建構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
【對話背景】近半年來,我與亞歷山大·溫特在通信中談到了關于建構主義研究仍然存在的一些學理空間和發展趨向問題。其中有兩個方面比較有意思:一是理論層次的發展空間,二是理論內涵的發展空間。在理論建構層次方面,溫特建構主義借鑒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的理論化方式,集中考慮體系層面因素對國家行為體產生的作用。許多批評者都對這一借鑒提出質疑。有些學者試圖在單位層面上發展建構主義理論,比較突出的是江憶恩(Johnston)的戰略文化理論(Johnston1995)和勒格羅(Legro)的組織文化理論(Legro1997)。這兩個理論都是強調單位層次的文化因素對行為體身份以及行為產生的重要意義。在思想內涵的拓寬方面,比較突出的是巴爾金(Barkin2003,2004)。他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自由建構主義和現實建構主義的分類,批評溫特建構主義是典型的美國式自由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現實主義同樣可以與建構主義進行協調的融合,并提出了現實建構主義的大概框架和研究內容。將建構主義與國際關系兩大主流理論融合并試圖建立新的理論,這無疑是一個大膽的設想,因此也引起了學界的關注。溫特本人對此也很感興趣。
關于體系層次與單位層次建構主義問題,溫特堅持體系層次建構主義。但我以為,建構主義在層次上的“回落”(或曰還原到單位層次)是有道理的,因為國家身份的確定不會也不可能完全是體系層次觀念結構決定的。用一位中國學者的話說,就是“改變自己,影響世界”(章百家2002)。在建構主義與其他理論的融合方面,溫特認為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因為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都包含了社會性內容。但我覺得如果融合可行,建構主義就只能保留其作為社會分析框架的地位,它作為國際關系理論的假定就失去不可通約的性質,因此它的國際政治理論地位就不復存在。另外,我提出了一個地緣-文化建構主義的概念,涉及國際關系理論在微觀層次上的不同路徑問題,目的是可以發展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建構主義流派(如中國建構主義學派等),可能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現征得溫特本人同意,將部分通信內容翻譯整理出來,并感謝《世界經濟與政治》雜志以對話形式予以發表。(秦亞青)
一、體系層次和單位層次的建構主義
秦亞青:社會建構主義近些年來發展很快,出現了一些很有學術意義的趨向,也顯示了建構主義仍有著很大的學理發展空間。許多學者在分析層次和思想內涵兩個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1987年,你在發表《國際關系理論中的施動者-結構問題》的論文時(Wendt1987),強調的是一種社會性互動,亦即施動者和結構之間的互構。這主要是一種雙向的活動。比如奴隸和奴隸主的身份互構,因為不是因果關系,所以沒有時間上的先后,奴隸、奴隸主和奴隸制三位一體,相互建構,相互依存。但是在你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中(Wendt1999),我覺得雖然你說你的體系理論同樣是重視互構的,但相互建構卻基本上變成為一種單向建構,即國際體系的觀念結構建構了國家的身份。國家之間的互動則成為次要的內容,溫特建構主義以體系理論為主,因而也就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理論。
1公共檔案館的社會理想
公共檔案館的社會理想是指人們對于作為一個事業整體的公共檔案館在社會生活中的性質、地位及作用等作出的合乎理性和邏輯的預期和展望,作為檔案館哲學研究的一個前沿話題,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外在因素和內在緣由的,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結果。從外在因素層面看,它意味著對公共檔案館傳統藏用思想的反省,表明當代公共檔案館人由于人類面臨的信息困境而轉向對信息價值和利用者信息權利的關注:從內在層面看,它體現著檔案館人以哲學方式對自身行為及其效應的自覺檢討與自我批判。
如果說在古代中國作為政治附庸的“檔房”的社會理想尚處于一種內向封閉、自我滿足的狀態,而近代中國檔案運動也只是尚具人文主義啟蒙的色彩。那么歷史發展到今天,公共檔案館的社會理想則進入到了一個積極外向、多元開放的全新階段,其基本特征就是完成了由“以藏為本”到“以用為本”的轉變,形成了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信息公平、制度公正、利用自由的社會理想。隨手翻檢當代檔案學者的論著,如馮惠玲的《開放:公共檔案館的發展之路》、郭紅解的《開放親民文化服務——未來城市檔案館的發展方向》,“開放”、“權利”、“自由”、“公平”、“制度”、“保障”等語詞隨處可見。蔡娜等人更是用“公民信息權的基本保障”這一概念來描繪公共檔案館,認為公共檔案館既是社會公共管理機構和信息保障體系,也是為了實現人類信息共享與信息保障而作出的一項社會制度安排。目的是讓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地方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所有形式的所有開放了的檔案信息資源,這就是我們公共檔案館的最高社會理想。
2當代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面臨的現實困境
2.1社會認同存在巨大反差
對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的頌揚和贊譽大都來自檔案館界本身,而社會對檔案館事業的認同與檔案館界對自己的職業認同存在著巨大反差。現實社會對檔案館工作人員及檔案職業的認同程度,絕對難讓檔案館員自豪起來。而更令人尷尬的是,在檔案館界內部對檔案館社會理想的認同也存在較大的分歧,主要是檔案館學理論界與決策層之間的分歧。理論學家提出的理想雖然合理,但在決策層看來卻不切合實際,難以應用,理論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閣。同時,理論學家又認為官員無視理論,致使公共檔案館事業缺乏邏輯,違背理論規律和原則,而且,檔案館社會理想在實踐層也難以得到認同。因此,理論界高舉信息自由、信息公平的大旗對實踐層不斷進行批判:而另一方面,實踐層還在為自己的生存苦苦掙扎,認為理論界是在隔岸觀火,站著說話不腰疼。可見,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的光芒頂多只是閃耀在理論的象牙塔的塔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還有待考量。
1公共檔案館的社會理想
公共檔案館的社會理想是指人們對于作為一個事業整體的公共檔案館在社會生活中的性質、地位及作用等作出的合乎理性和邏輯的預期和展望,作為檔案館哲學研究的一個前沿話題,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外在因素和內在緣由的,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結果。從外在因素層面看,它意味著對公共檔案館傳統藏用思想的反省,表明當代公共檔案館人由于人類面臨的信息困境而轉向對信息價值和利用者信息權利的關注:從內在層面看,它體現著檔案館人以哲學方式對自身行為及其效應的自覺檢討與自我批判。
如果說在古代中國作為政治附庸的“檔房”的社會理想尚處于一種內向封閉、自我滿足的狀態,而近代中國檔案運動也只是尚具人文主義啟蒙的色彩。那么歷史發展到今天,公共檔案館的社會理想則進入到了一個積極外向、多元開放的全新階段,其基本特征就是完成了由“以藏為本”到“以用為本”的轉變,形成了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信息公平、制度公正、利用自由的社會理想。隨手翻檢當代檔案學者的論著,如馮惠玲的《開放:公共檔案館的發展之路》、郭紅解的《開放親民文化服務——未來城市檔案館的發展方向》,“開放”、“權利”、“自由”、“公平”、“制度”、“保障”等語詞隨處可見。蔡娜等人更是用“公民信息權的基本保障”這一概念來描繪公共檔案館,認為公共檔案館既是社會公共管理機構和信息保障體系,也是為了實現人類信息共享與信息保障而作出的一項社會制度安排。目的是讓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地方能得到自己需要的所有形式的所有開放了的檔案信息資源,這就是我們公共檔案館的最高社會理想。
2當代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面臨的現實困境
2.1社會認同存在巨大反差
對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的頌揚和贊譽大都來自檔案館界本身,而社會對檔案館事業的認同與檔案館界對自己的職業認同存在著巨大反差。現實社會對檔案館工作人員及檔案職業的認同程度,絕對難讓檔案館員自豪起來。而更令人尷尬的是,在檔案館界內部對檔案館社會理想的認同也存在較大的分歧,主要是檔案館學理論界與決策層之間的分歧。理論學家提出的理想雖然合理,但在決策層看來卻不切合實際,難以應用,理論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閣。同時,理論學家又認為官員無視理論,致使公共檔案館事業缺乏邏輯,違背理論規律和原則,而且,檔案館社會理想在實踐層也難以得到認同。因此,理論界高舉信息自由、信息公平的大旗對實踐層不斷進行批判:而另一方面,實踐層還在為自己的生存苦苦掙扎,認為理論界是在隔岸觀火,站著說話不腰疼。可見,公共檔案館社會理想的光芒頂多只是閃耀在理論的象牙塔的塔尖,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還有待考量。
【摘要】應用型本科與普通本科有著不同的教育目標。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設計和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而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學的最大特點。本文針對當前應用型財會本科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革實踐教學的諸多措施,旨在提高應用型財會本科實踐教學水平。
【關鍵詞】應用型財會本科;實踐教學;改革
應用型本科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層次教育。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逐年擴大,高等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本科院校依據招生層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層次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再是過去單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據自己院校的特點提出了以應用型作為學生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應用型財會人才與普通財會人才相比,最大的區別點在于,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綜合能力的人才。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都對此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據有關院校對全國3個省、市、自治區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進行問卷調查,顯示財會專業學生應具備以下能力:一是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計算機操作能力;三是遵紀守法、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財務分析決策能力;五是終身獨立自學能力、信息獲取及處理能力;六是經濟業務處理能力。這是應用型財會本科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具有以上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在課程的設置體系、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各個環節上都要體現實踐性,強調應用型和創新性。但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模式卻存在以下缺陷。
一、現行的財會教學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