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責任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探析企業社會責任成本維度
一般來說,在“多元責任論”的基礎之下,企業所必須要參與的社會責任實踐活動可以被劃分成為四個部分,即:(1)對與利益有關人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的活動;(2)對企業自身的制度進行建立的活動;(3)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有直接聯系的活動;(4)對生態環境進行合理保護以及治理的活動。
且這四種活動都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四種基本成本維度,(1)維權責任成本;(2)制度責任成本;(3)經營責任成本;(4)環境責任成本。另一方面,依照前幾年“搜狐網”針對廣大社會人士,向他們進行了一次“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的問卷調查,從這次的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得知:有59.6%的人認為,“在當前的局勢之下,在我國實行企業社會責任制,讓企業面向社會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是極其重要的”。有57.08%的人則認為,“企業的道德核心,除了貢獻社會之外,還應當要承擔起對廣大市民的人身健康以及安全提供保障的義務,所以,不論是產品,還是環境,企業都應當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而這也正是企業對社會的最基本的一種責任。”其次,針對企業社會責任中最基礎,最迫切的內容的調查結果,還應當依照重要程度的排序要求,將其歸納為:產品安全責任,環境保護責任,公眾安全責任,依法納稅責任,公益事業責任。另外,也有42.4%的人持反對意見,他們普遍認為,“企業最主要的社會責任,就是貢獻社會,多做公益事業。”
由此可見,大部分人都贊同企業所必須要參與的社會責任活動,需建立在“經濟責任維度”的基礎之上,且其的重中之重,則是:(1)對廣大市民的權益進行維護;(2)對職員的利益以及他們的人身安全進行保護;(3)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
二、探究社會責任會計與傳統企業會計
1.相同點分析
一個企業注定要為自己所擔負的社會責任買單時,企業家們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究竟哪些社會責任標準是自己必須要遵循的?也只有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上,企業對自己需要為之付出的成本,才有一個清晰的量化。
如果從純商業的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其答案是相對簡單的:一個企業只要能夠逾越特定的社會責任認證門檻,消解所有特定利益相關者的質疑和訴求,就算是履行了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然而,如此商業化的解題顯然不具有廣泛性。企業社會責任要成為一個受到普遍遵循的準則,必須首先上升為法律的強制性規范。易言之,只有法律強制性規范中涉及的企業社會責任規定,才是企業必須履行的義務。
我國《公司法》第5條、《合伙企業法》第7條、《個人獨資企業法》第4條都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作了原則性的規定,與之相配套的是,我國頒布的《勞動法》、《環境保護法》、《環境污染噪聲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產品質量法》、《電力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則對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之具體內容以及與之相關的法律責任作了明確的規定。比如,《環境保護法》第24條規定:“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必須把環境保護工作納入計劃,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該法第4l條規定:“造成環境污染危害的,有責任排除危害,并對直接受到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賠償損失。”由此不難看出,對那些產生環境污染的企業而言,有效防止環境污染,就成了它們應當承擔的法定社會責任,如果不履行該項社會責任,就會招致相應的法律后果。以河北省發生的全國首例不堪忍受噪音污染而導致的自縊案為例:何文臣等四人合伙開辦的雙興飲料廠,在裝卸貨及運輸中發出的噪音遠遠超過了國家規定的鄉村生活區域環境噪聲和工廠企業廠界噪聲排放標準,鄰居萬田林一家飽受6年高噪聲之苦,萬田林因此患上了神經病,在多次交涉無果的情形下,終因不堪忍受噪聲而自縊身亡。死者家屬遂將該飲料廠和四名合伙人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噪聲侵害,并賠償因侵權行為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撫慰金。經過兩審的較量之后,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主張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法律通過強制性規范所賦予企業的社會責任,是一種不能豁免的義務。一旦怠于履行或拒不履行該等義務,就屬于違法行為,企業就得為此付出代價。由此看來,因履行企業社會責任項下之法定義務所需要的支出,是每個企業在進行規劃和預算時不可省略的必要成本。
相對國內法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在法律上設置了更為嚴格的企業社會責任規范。以歐盟為例,自2001年出臺《企業社會責任框架標準》之后,有關企業社會責任的強制性規范大量見諸各類法律法規。如自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新《食品衛生法》,就對歐盟各成員國生產的以及從第三國進口到歐盟的水產品、肉類食品、腸衣、奶制品及部分植物源性食品等,規定了非常嚴格的審查標準,而且非常強調生產商在食品衛生、動物健康及動物福利等方面的責任。很有意思的是,該法在動物福利方面的審查標準,要求向歐盟出口的生豬飼養企業確保生豬在出生后應當享受13天的母乳,在喂養中需在豬圈里堆滿泥土以滿足其拱食泥土的天性,并應在豬圈內堆放干草,以使其有良好的休息空間;在運輸過程中,每隔8小時應當給豬喂食物并讓其休息;在屠宰時要先將豬電暈才能進行宰殺,以使其在無恐懼的狀態下走向“安樂死”。相形之下,英國的立法則更具“人道主義”,早在2002年,他們的立法就規定,為了滿足豬拱物的天性,要在豬圈里放上足球或籃球之類的玩具,以使豬能夠在拱物的嬉戲中快樂地成長。如果飼養者沒有盡到這樣的義務,將會被處以罰款甚至監禁。對于很多在童年時代都不曾擁有過自己的籃球或足球的中國人來說,猛然接觸到這樣的規定,和我們的祖先最初看到西洋鏡的感覺可能沒有什么兩樣。坦率地講,我們無從體驗食用這些“快樂的豬”和我們平日食用的豬肉在味道上有何區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于歐洲的食客而言,只有當他們確信其所食用的豬肉曾經經歷過一段符合其倫理標準的人道主義旅程,他們在享受佳肴的時候才會心安理得。顯而易見,讓豬成為“快樂的豬”本來是公眾的一種心理需求,當其被載入法律的強制性規范后,就演化成了豬肉食品生產企業必須遵循的一種法定社會責任。對于中國的相關企業來說,除非你不想把自己的豬肉制品賣到歐盟去;否則,你就必須邁過這道門檻,讓自己飼養的豬也成為“快樂的豬”。
一、社會責任感的內涵
人不僅作為一個個體存在于這個社會,更是作為社會成員存在于社會。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黃淮學子來說,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是他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就必須有創造性的實踐。在當今社會,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人在扮演,每個角色都在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和義務。責任感是指,在社會里,每個人對他人在心里和感覺上的倫理關懷。具體來說,個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態度,是個體對自己承擔義務的自覺認識。黑格爾指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責任這樣一種意識”從某種意義上講,道德就是自覺的履行責任,培養自己社會責任感的過程,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人與人的本質規定之一是責任,是客觀要求和主觀追求。社會責任感是指一個獨立的自然人對社會、集體、國家、他人所承擔的義務。作為道德的一種表達形式,社會責任是知、行的統一,是人的內在修養和外部行為規范的結合。
二、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表現
(一)重視自我價值,輕視社會價值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體現在重視自我價值,輕視社會價值。主要表現在重個人,輕社會。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的需求為目標,崇尚“追求自我”往往忽略了家庭、社會的責任。當個人的需求和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往往只強調了個人的需求而忽略了集體的利益;當個人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發生矛盾時,往往強調個人的利益,缺乏個人為國家犧牲的精神。
(二)目標定位不合適一部分大學生往往以片面的追求個人的發展和前途,而忘記了自己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還應該為集體、為國家盡一份責任。他們往往局限于自己的理想,并沒有把自己的理想和集體、國家的責任有機的融合,缺失必要的擔當意識,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感日益淡漠。
(三)社會公德意識淡漠應當承認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有部分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淡漠,主要表現在缺乏禮貌;知行不一,實踐能力差;損壞公共財物;考試舞弊等。
一、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同時必須承擔的對消費者、員工、社區以及環境保護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強調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觀念,重點要求在生產過程中加強對于人的價值的關注,同時強調對消費者、社會以及對環境的貢獻。當前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全社會都在倡導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將較往常更為艱巨,而且也包含了更多的意義在里面。
首先,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全面實現高耗能產業的低碳化,這是我國傳統三高一低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據資料顯示,我國2006年GDP總量占世界總量的百分比為5.5%,而鋼材、水泥消耗以及能源消耗卻分別占到了世界的30%、45%和15%。粗放型的經濟模式不僅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產業經濟增長,而且帶來的廢水、廢氣、廢雜更是嚴重影響了我國的生態環境,因此,努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低碳經濟是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其次,發展低碳經濟,對于那些新興綠色企業而言,不僅可以很好的履行社會責任,而且也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目前國內類之于鋼鐵、水泥、冶金、采礦、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由于受到國家環保政策的限制而面臨著一定的融資以及上市難問題,而作為金融、旅游、保險等第三產業以及風能、小水電、生物質能、新能源等新興綠色企業則獲得了政策的大力支持,這對那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最后,縱觀全球,努力發展低碳經濟是企業全面轉型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手段。隨著當前關于氣候問題的國際關注度持續升溫,不少發達國家正以此作為貿易壁壘而對我國出口企業進行諸多限制,在這種國際形勢下,國內企業必須大力發展低碳技術以及新能源技術,才能全面提高民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低碳經濟下的企業責任營銷
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傳統價值觀對青年學子的影響逐漸減弱,青年學子容易失去社會使命感,而是單純追求更加實惠的自我價值。目前有不少大學生加入傳銷組織,說明其社會責任缺失,法律意識淡薄。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我國倫理道德的優良傳統,是德育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工作,是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的基礎。當然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處于良好道德培養的較高層次,同時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禹思天下有溺者,猶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猶己饑之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應該讓這些優秀的民族精髓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我們也要培養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班主任還必須引導學生保持理性的態度。首先,面對社會中大大小小的負面消息,不道聽途說,不人云亦云,而應從多方面分析事件。不要被社會波動的情緒所渲染,而要加以冷靜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調整好個人的心態。這樣才能把這些負面事件,轉化為社會不斷發展前行的正能量。其次,面對種種不公不義,震撼、憤怒,是合理的反應。這樣的反應,是由心中的良知所點燃,是對正義的渴望所激起,好過麻木的看客,更好過于起哄的圍觀,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種可貴的,甚至是高尚的情感。但如果用謾罵代替了審思,比如一些盲目偏激的網絡跟帖,就有可能模糊掉理性的邊界,這種極端的情緒,不但不能幫忙解決問題,反而會削弱大學生對國家的信任。所以在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輔導員、班主任要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放在首位,激發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并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的人生價值的追求同社會和人類的責任感、使命感緊密聯系起來。
二、加強班級凝聚力
首先,班級組建之初要組織全班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建設目標,目的在于加強班級凝聚力。目標管理最早是由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1954年在《管理實踐》中提出的一種管理方法。目標管理是通過設置目標,并進行目標分解及控制目標實施,最后通過對目標完成情況的檢查,以獎懲為手段對員工進行自我管理來實現組織目的的一種管理方法。目標管理理論自誕生以來就被公認為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方法。班級管理目標具有階段性,分為:遠期目標、中期目標、近期目標等。遠期目標是班級建設的長期目標,一般為將班級建設成為優秀班集體,達到人人學有所長,并集體進步的班集體,最后達到歪風邪氣有人抓,好人好事有人夸的班集體。這是從班級組建到學生畢業都必須堅持的目標愿景,這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在這面前進旗幟的的指引下,班級內部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并充滿求知欲望,最終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中期目標近期目標分別為學年建設目標、學期建設目標,它們倆的確立要根據班級的發展,學生思想變化及學習、個性的需要,以優化班級學習環境、培育學生團隊意識為目的。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建設目標是使每個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及行為同集體的要求保持一致,從而產生出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輔導員、班主任對每位學生持公平態度也是加強班級凝聚力的另一要素。“公平”的含義,在學界中比較推崇羅爾斯的公平原則。羅爾斯表明了兩種性質的公平:一種為“均等性”的公平,即平等地對待相同者,是一種水平性的橫向的、平均性的公平;另一種為“非均等性”的公平,是垂直性的、縱向的、不均等的公平,即“不均等地對待不同者”,如多勞多得、貢獻大者先富等。羅爾斯還指出:追求社會公平的價值取向,是在不公平的社會現實中,為處境不利者提供機會或利益補償。因此在國家和某些社會團體對貧困大學生資助不小的今天,首先班主任切記手背手心均是肉,不能有腐敗行為,不能有意識偏向班委,而要堅持評選原則,平等地對待每位相同者;其次對那些勤奮好學而又處境不利者要提供機會或利益補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把輔導員、班主任視為靠得住的掌舵者,所有學生才會凝聚在班主任的周圍。以致班級所有活動均有效及有序進行開展。
三、注意擇時引導大學生減輕、釋放心理壓力并長期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素質是大學生人格建構的基礎,它與道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審美素質等一起構成完整的人格。現代社會充滿機遇與挑戰,到處競爭劇烈、事業艱辛,以及生活節奏加快,給每一個希望把握人生贏得發展的大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是不可能獲得事業成功的。所以大學生的成才與發展,既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更取決于她們自身的努力。只有努力來彌補由社會因素所致的后天失調,理性看待并適應社會工作崗位的選拔機制,消除心理障礙,才能在矛盾中為自己的理想開辟道路,因此,一切成就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心里健康將成為人才的必備素質。一方面,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與他們的消極心理固著有關。如何克服心理固著,班主任要用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位移。“失敗乃成功之母”、“化悲痛為力量”就是從失敗的消極因素中,挖取其中蘊涵著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個體奮起圖強取得成功的動力和契機。另一方面,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他們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從而產生心理負擔。因為自我評過高會產生盲目樂觀、自以為是,這種自滿心理不利于自身發展;自我評價過低,又會自卑心理,埋沒自己。在班級管理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心理方面的主題班會、講座、心理咨詢、深入學生個別談話、社會實踐等形式,使其掌握調適的方法,提高受挫折的承受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其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潛能。喚醒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她們加深對自身的信任,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明確作為知識型大學生的價值和尊嚴,迎接未來的挑戰。班主任付出的一切心血,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樹立現代知識型的大學生形象,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成為社會有用人才。都能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