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衛生專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改革的基礎條件
1.1認識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學校的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都使要和當地比較知名的一些醫療機構共同合作的,當前的教學活動中衛生毒理學和流行病學以及兒童少年衛生學和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等都需要相應的醫療機構來承擔,環境衛生學通常是學校自己來承擔,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人力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時也為培養現如今仍需要的預防醫學專業的人員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
1.2摸清基本現狀以找準改革方向
很多學校在前幾年就應經進行了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學生已經走進了工作崗位,為了更好的掌握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學校也對從事預防醫學教學的教師和已經畢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中還采取了電話網絡和座談等方式進行了相關問題的討論,很多人都認為,當今進行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當前的教學體系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課程設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會出現中斷的現象,同時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體系,這也對教學效果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其次是開設課程的順序存在著非常強的不合理性,在很多專業課進行的過程中,相應的專業基礎課的學習還沒有展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也無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是臨床教學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臨床課程的學習中,教師講解的內容并不是非常的細致,學生實習的時間也相對較短,而且在實習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也很難得到非常細致的教導,這也會嚴重影響到學生實習過程中的積極性,這樣實習結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顯。
1.3鞏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課程體系的改革成果
今年年,我院以"申碩","搬遷"為中心工作的規劃,將為學院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保證實現學院的工作目標,結合我系的工作實際,制定公共衛生系今年年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圍繞申碩,搬遷的中心工作,與時俱進,穩中求新,為創建和諧校園,為我系各專業的協調,科學發展提供保障.
二,工作目標
以申碩,搬遷新校區,迎評整改為契機,以提高科研立項,成果,論文,著作水平為突破口,以申報院級重點學科為切入點,以大學生成才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穩步,扎實,全面地推進我系各項工作的良性發展.
三,主要工作任務
目前中醫藥院校經貿管理學院公共管理類專業公共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幾乎采用了與經濟類專業一樣的標準教材,主要側重于介紹公共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體系,涵蓋內容全面、龐雜、冗余,與現實世界、學院行業背景以及學科背景聯系不夠緊密。一些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內容也被放在針對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教科書里,這就增加了該專業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進而失去學習興趣,這樣教學效果難免不佳。
授課教師的教學方式機械,缺乏吸引力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第二個原因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合理。在缺乏高質量的針對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教材的情況下,如果任課老師能根據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在課程教學中選擇適合的內容與教學手段,提供合適的教輔材料,提高學生學習公共經濟學課程的興趣,也應該可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然而,任課教師在給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講課時,往往過于注重公共經濟學基本理論的講解,很少與現實公共經濟問題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以及中醫中藥領域的問題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往往缺乏互動與交流,機械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即使勉強去聽課,其目的也不再是提升自己對現實公共經濟現象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而是為了考試過關。這種情況下,這門課程教學的效果自然不會好。
授課教師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的特點而做到因材施教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第三個原因是授課教師沒有考慮到不同專業的特點而做到因材施教。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通常包括醫療保險、衛生事業管理和藥事管理等幾個不同的專業方向,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有差異,授課教師在講述公共經濟學時,沒有研究各個專業方向的學科特點和培養計劃的要求,只是一視同仁地針對所有專業方向的學生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和統一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講述的知識點與專業要求有所偏差,而且也不能和其余課程結合起來,甚至出現公共經濟學課程與其他公共管理課程授課內容重復的現象,不僅教學效果不佳,而且增加了培養成本,浪費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資源。
課程考核方式不夠合理,期末考卷分值比重過大導致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的第四個原因是公共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不夠科學合理,期末考卷分值比重通常設定為70%,而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表現,如平時的學習態度、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分值比重通常設定為30%。在這樣一種考核機制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就難以被調動起來,很多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堂上不參與不積極、課后不復習,更不會閱讀與課程相關的文獻,而是等待期末時任課教師畫重點,然后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此外,考試內容過于注重純理論的東西,客觀題分值比重過大,而案例分析、論述等主觀題分值比重過小,特別是幾乎不設置醫療衛生和中醫藥領域的題目。這種內容安排使學生過分注重背誦基本概念,而忽視了提高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的能力。
提高公共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對策
1.選用或編寫合適的公共經濟學教材及教輔資料對于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專業學生來說,開設公共經濟學課程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公共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運用該理論和方法分析公共經濟問題特別是醫療衛生和中醫藥領域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所學內容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要改善課程教學效果,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與培養要求選擇或編寫適當的教材和教輔資料是非常重要的。顯然,合適的公共經濟學教材包含的內容量不宜過多,表述上應盡量采用簡單的文字,解釋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再輔以適當的案例特別是醫療衛生和中醫藥領域的、能引起共鳴的、富于啟發性的案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和思維方式理性地認識公共經濟生活。在專業化、本土化的公共經濟學教材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中醫藥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師應該組織相關人員編寫符合所教學生培養要求的教材,而且應該根據不同的專業分別編寫相應的教學輔導資料,比如醫療保險專業公共經濟學輔導教材,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公共經濟學輔導材料和藥事管理專業公共經濟學輔導材料。
第一篇:科技查新計量學分析
1、分析
1.1論文期刊分布統計分析:以看出,發表的2474篇文獻中有864篇發表在圖書情報類期刊上,占發文總量的35%,其余刊載在科技、管理、各種學報、醫藥衛生類期刊上。2474篇文獻分布在40種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載61.85篇。其中,最多的為《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總共發表178篇,占總發文量的7.1%。特別是前5種期刊共發表科技查新相關論文642篇,占論文總數的26%,根據布拉德福定律,這5種期刊處于核心區,是從事科技查新理論研究的重要信息源。其中《醫學信息學雜志》、《中華醫院圖書情報雜志》屬于醫學情報范疇,這說明醫學專業的科技查新工作走在了科技查新領域的前沿,是查新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主力軍。
1.2論文作者分布及分析:本次研究僅選擇論文的第一作者進行統計分析,因此,以下作者均為第一作者,經統計發表的2474篇科技查新相關論文出自1373位作者,人均1.80篇。的作者及機構情況見表3。由表3可見,作者分布及發文非常不均勻,90.3%的作者僅發文1~2篇。發文5篇以上的作者17人,對作者工作單位進行分析,這17名作者中有8人在大學工作,5人在情報研究、軍隊醫藥衛生系統工作,說明大學、情報研究所,包括軍隊衛生系統的科技查新工作開展較多,查新人員很注意總結經驗,撰寫科技查新相關論文。
1.3主題分析:通過對科技查新研究論文主題分布及數量,可以分析科技查新的研究重點、現狀以及發展方向,本次研究將科技查新論文分成10個主題,2003~2013年間研究論文主題及其量,見表4。由上面的統計數字可以發現,有關查新綜述、概述、查新報告、網絡與查新、查新檢索方面的論文合計有1184篇,占論文總數的47.9%,超過總篇數的1/3,可以將此方面的研究視為近10年科技查新研究主要方向,特別是網絡與查新文獻在數量上有較大變化,這可能與近年來網絡的飛速發展與普及以及科技查新工作的開展和不斷深化有關,但是還可看出綜述及概述性的文獻比率較大,大部分為一般性論述,而學術、技術探討方面的研究論文較少,特別是有關科技查新學科建設、學科發展、質量監督方面的研究比較缺乏。
2、討論
本問卷共有20個問題,涉及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年齡、護齡、職稱、學歷),護理科研現狀,護理科研知識需求,護理科研知識知曉狀況4個方面,結合市衛生局2010年、2011年護理科研立項統計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1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雙人單獨錄入計算機,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科研狀況518名護士對護理科研步驟、護理科研種類及護理科研選題知曉率分別為33.7%、38.9%、28.9%;參加培訓率僅為41.9%;對護理科研知識需求強烈,愿意參加科研者占84.2%。
2.2不同護齡護士科研培訓率、科研意愿及科研知識比較見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