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硬件設計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論文(設計)選題來源
1:長春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設計題目.
2:吉林省森工集團信息化發展前景與規劃.
3:吉林省林業設計院網絡中心網絡改造與發展規劃.
4:吉林省林業系統生態信息高速公路構建課題.
二、論文撰寫與設計研究的目的
作為教師在博士或者碩士研究生期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專業研究方向,雖然專業名稱相同,可實際卻有差別,因此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應優先考慮自身優勢,這樣教學時方可因勢利導,進而真正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綜合則是要從宏觀考慮,合理地分配學生資源,掌握學生在各自專業上的優勢,比如軟件和硬件、界面和語言、文字和動手能力。緊貼實際或者需要研究的課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全方位實踐,相信他們的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科研的一部分,富于挑戰的實際工程項目課題會成為精準選題的上上之選。比如,指導畢業設計之初備選了兩個題目:(1)基于LabVIEW虛擬儀器的溫度測控系統。(2)C#的考試平臺設計與實現。這兩個題目主要是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愿意動手作硬件的學生可選擇前一道題目;擅長做軟件如數據庫SQLServer2000等學生則可選后者。同年硬件題目的畢業論文還參加了NI每年舉行的畢業設計論文大賽,軟件則嵌入相關學科平臺進行實踐,一舉兩得。
合理安排
在畢業設計期間,教師要本著對學生不放任、不約束的原則,學生面臨畢業,考研的學生準備復試,還有一些學生需要找工作,如何合理安排,協作分工畢業設計人員和時間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愛護每一個學生,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擅長研究自己的專業。比如溫控系統小組,由三個學生共同完成,其中一名學生經過電子大賽的磨練,本身基本功很扎實,由他負責硬件部分中較難的PID控制。其他兩人則根據自身情況參與論文的編寫和LabVIEW軟件中需要的基礎編程工作?;救藛T分配汲取電子大賽三人一組的模式安排。C#的考試平臺設計不涉及硬件環境,相對容易實現,只安排兩名學生,為提高學生自助學習能力,建議采用不同的開發環境和編程語言進行區分。時間安排集中在三個階段,首先為了避免專業基礎知識出現不應有的疑問,在選題后開始畢業設計之前應安排一至兩周時間讓學生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掌握畢業設計相關的知識和背景,提出課題實現的可行性建議。其次集中進行兩個月畢業設計實踐,這段期間教師要盡量一周查看一次進度,由學生逐一匯報情況,避免一個小組的學生同時離開而導致課題無進展或只有一人做畢業設計而其他學生袖手旁觀的現象出現。最后留兩到三周撰寫畢業論文和準備答辯。
解決疑難問題
對畢業設計而言,沒有問題是不正常的,在保證一周至少一次的匯報中盡量啟發學生。假如學生碰到的問題很多,那么問題的細化就顯得尤為重要。遇到問題不要回避,也不要急于幫學生解決,而是先進行小組討論,闡述彼此的想法,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從中得到所需的答案,這樣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在畢業設計中要常與有經驗的老師進行探討,與同學深入交流專業知識和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解決。比如在進行基于LabVIEW虛擬儀器的溫度測控系統這個題目時,溫度傳感器的選擇讓我的學生束手無策,這方面的資料很豐富,就是因為選擇太多,他們在選擇熱電偶還是熱電阻傳感器上出現了分歧,在各抒己見后我從符合條件的三個型號(包含熱電阻、熱電偶溫度傳感器)給予了肯定,建議學生買來進行實際測量看是否滿足實驗要求,從中選擇性價比最好的那一種即可,最后確定了PT100鉑熱電阻作為溫度傳感器,盡管從一開始我就可以告訴他們哪一個才是最合適的,可通過這樣的爭論和嘗試相信他們一定受益匪淺。同樣,對于軟件設計,兩個學生剛開始也在基于ASP設計還是JSP實現上有所爭議,我讓他們分別嘗試開發一個小模塊,比如用戶登陸或注冊模塊,將各自運行情況進行校驗,最終確定最優化方案,選擇ASP、SQLServer2000、Dreamwaver開發在線考試系統,采用WEB技術實現。畢業設計是要讓學生有積極的創新和創造性思維方式,教師不必親力親為,可每一步對其引導與交流,教學相長就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畢業論文
1畢業設計選題
1.1選題要聯系實際
在選題過程中,需要與工程應用、生產實際相互掛鉤,作為部隊院校所選擇的題目要具有一定的軍事應用價值,同時需要突出學員的專業特色。通過選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主動熟悉、了解與課題相關的情況,同時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等進行分析,進而鞏固、強化自己的能力。因此,該院在為2014屆信息工程專業的學員進行選題時,選擇了“周視紅外搜索系統圖像顯示設計”等課題,通過課題盡量反映當代科技水平與軍事需要,在該研究領域,便于學員了解、把握國內外的發展動態,使學員積極參與課題研究。
1.2進行畢業設計選題時
需要對完成課題的客觀條件進行綜合考慮。在經費、教學實驗條件等方面,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并不是所有的科研課題都可以做畢業設計,通常情況下,需要根據現有的條件對畢業設計的題目進行選擇。在選題過程中,我們選用的科研課題,需要為學員提供相應的儀器設備、實驗場地等硬件條件,例如,在2014屆信息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中,我們選用了“基于虛擬儀器的信號檢測系統平臺設計”,通過為學員提供仿真測試平臺,學員在做畢業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進行直接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鞏固、強化了鍛煉了自身的動手能力。
1.3畢業設計選題的難度、深度要適中
綜合一般控制系統,基本上都是由檢測環節檢測信號,控制環節進行程序的運行和控制算法的計算,然后由執行環節去控制被控對象,達到控制目的。如我院電氣自動化2008級的一名學生,經過兩周的慎重選擇后,畢業設計題目選擇了“材料自動分揀系統”。該課題涉及到的知識包括傳感器技術、PLC、氣壓傳動、基礎電路等,對一名在校學生來說,想做出這樣一個畢業設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若成功,收獲也必然是巨大的。
教師指導和學生設計制作
每一屆的畢業設計環節中,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搭配都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一個優秀的畢業設計成果是需要師生通力合作的,而其中的重點仍然是以學生為主。畢竟畢業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提升職業素質,達到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工作的競爭環境的目的?!安牧献詣臃謷到y”的指導過程大概分為三部分:一是硬件設備的選擇;二是簡單控制系統的安裝和調試,三是整個系統的綜合調試。
1.硬件設備的選擇
在選擇硬件設備時,往往要面臨的問題是,系統中哪些功能是可以設計的,哪些功能是可以直接應用成品的。筆者指導學生選擇硬件的原則是優先選擇工程中實際應用的設備或元器件,如果我們能夠選擇到合適的成品元器件,就可以節省一部分時間。以電源設計為例,電源設計是一個復雜而又簡單的問題,如果學生畢業以后想從事微電子行業,設計一個電源是很好的選擇。一個好的電源設計是很復雜的問題,主電路設計并不難,難點是相關保護電路、穩壓電路的設計。本設計中直接采用了模塊化電源。再如傳感器,現代工業中成型的傳感器產品很多,應用也很廣泛,本設計中部分傳感器采用了歐姆龍產品。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認真甄別,想辦法利用現有的一些資源,如實驗室現有設備,選擇最合適的一些元器件。對于實驗室沒有的,就需要查找相關資料,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尤其是學生進入各種專業網站和論壇,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擴展和專業知識的自主更新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簡單控制系統的安裝和調試
近年來,在高校不斷擴招,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使得學生壓力倍增,紛紛把考取研究生和找一個理想的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忽略了實踐環節對于專業學習的重要性,這一矛盾對于通常安排在第八學期的畢業設計而言顯得更加突出。在畢業設計環節,有些學生應用人單位要求提前到崗實習。然而到了工作崗位上,既要盡快熟悉新的工作環境,又要努力做好手頭的工作,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完成從學生角色到員工角色的轉變,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對不少學生來說在其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很難再有精力去做好畢業設計。更有甚者,部分學生頂崗實習后,由于專業不對口,工作環境根本不具備做畢業設計的條件,尤其對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這種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而言,沒有最基本的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學生無法去做畢業設計,只能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本文針對當前高校畢業設計(論文)環節存在的普遍問題探尋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BG1001試點班為例,嘗試建立符合人才培養規律與學校定位的畢業設計(論文)模式。
一、改革方案
1.方案制訂
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畢業設計中得到實在的鍛煉,目前,畢業設計(論文)基本實行單人單題目制度,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這種主要的模式雖然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協作能力的培養上卻有所不足。因此,試點班BG100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試點班)嘗試通過相互協作的團隊合作模式,即2個學生相互合作、完成一個較大的綜合性題目的模式。指導教師選擇上盡量選擇具有一定硬件開發能力及具有較高學術造詣的教師,此次試點班指導教師配備了2名教授、5名副教授(高工)、2名講師。團隊合作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個人的設計內容與他人的相互關聯,具有下列特點和要求:
(1)題目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或合作性,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為了能夠滿足2個學生共同完成一個項目課題,選題就比較重要,需要滿足2個學生的工作量,又能彼此分工。本次選題要求能夠完成實物,并在正式答辯時能夠進行實物展示。
(2)題目來源多樣化、自由化。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專業內容或自己的科研課題命題,也可結合學生的想法和思路與學生商議共同命題。例如:基于ARM的四軸飛行器姿態控制研究項目有學生自己提出。本次選題類型有硬件設計、PLC控制、基于單片機的開發、基于ARM的開發、基于DSP的開發、仿真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