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影視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影視審美的教育性
(一)對影視審美教育性的理論分析
人們在影視審美中所要滿足的“教育”需求,更直接地說就是人們對“價值”的一種需求。影視審美和教育的結合,也就意味著人們進行影視審美的過程和實現自己價值追求的過程是一致的,二者的結合其實是對美的本質內涵的一種體現。從美的本質屬性上講,美是永遠無法擺脫功利控制的,也就是說沒有不承擔任何功能的純粹的美。審美對象在形成人類的審美評價、審美經驗的時候,依賴于它們與人類自身需求、目的、理想的復雜關系。也就是說,審美評價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它實際上是依據人的需要來判斷對象的審美價值的。所以,作為人類生存發展一種本質需求的“教育”需求,必然就會體現在人們所進行的所有的審美過程中,不論是在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審美過程中,還是在對類似影視藝術形式等新興的藝術形式的審美過程中,都會體現出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在這里我們就為影視審美中人們的“教育”需求找到了理論上的依據。不過,影視藝術作為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樣式,融合了諸如文學、繪畫、音樂、建筑、攝影、雕塑及光、聲、色、電等一系列的藝術因素與科學技術成果,因此在審美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性體現出了與傳統藝術不同的特點。一方面,影視審美中的教育性具有現實性和多元性的特點。影視藝術既具有藝術的各種門類的特質,又囊括了現代技術,特別是現代高科技因子,表現出來的聲音世界,色彩世界、情感世界都充滿了真實感,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比如長鏡頭的使用,就在表現真實的生活狀態,情緒化的瞬間產生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具有強烈的現實震撼力。同時,在影視藝術中,大到天文地理,小到人的喜怒哀樂無所不包,仿佛是百科全書一樣,給人們的視野提供無限的延伸,讓人們不僅能清晰地審視自己周圍的事件及形形色色的人等,同時也可以通過熒屏的表現洞察那些無法接觸到的生活與自然的課題,從而充實自己的經歷和生活經驗。比如戰爭題材的影視片早給人們帶來歷史重溫的同時,引致人們獲得更多的思考與警惕,引發人們對和平的呼喚,避免戰爭,嘗試用和平的方式解決人類的爭端。災難片的題材則給人們展現了曾經有過的或未來可能會遇到的來自人類和大自然的種種突發的災難,像山洪、疾病、劫難等,為人們培養應變的智慧和能力,為生存多儲備一些本領。另一方面,影視藝術的教育性還具有啟發性的特點。無論影視藝術多么真實,也不過是再造的時空。影視藝術的媒介本身就具備了制造藝術環境,創造特定氛圍的機制,它們所再造的時空使觀眾在對作品內容的感知和了解的基礎上,心靈被感動,情感被調動,情緒被感染,由此為媒介所敘述的內容所吸引,進入與作品創造所期待的審美相應的情感狀態,跨越時空,形成對影視藝術創造的夢幻般境界的沉迷和陶醉,從而由影視藝術被直接的接納,進而引起觀眾情緒乃至情感的感染與觸動,被再造的時空中的圖景與情形帶進審美的境界,在影視視聽的綜合演進過程中,被鼓勵和激發,深入進去閱讀和理解,使感性的接受逐漸演變為理性的讀解。因此,影視藝術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說教,憑借媒介的強烈感染,觀眾的情感自覺的介入,在強烈的心靈震撼中達到審美的理解和領悟,從而與藝術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內涵在精神上得到統一。
(二)對影視審美教育性的例證分析
影視熒屏上,特別是電視屏幕上的眾多的新聞類型的節目、科教類型的節目、紀錄片等大多是以傳授信息和知識為主要目的的,像《西藏的誘惑》、《望長城》等一些優秀的記錄片都既具有了豐富的知識內容有包含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氣息,給觀眾以美的感受。但是,影視審美文化中所蘊涵的教育性不僅僅是體現在電視大學或電視上所作的以傳授知識為單一目的的節目中,更多的是經過含有意味性的或娛樂的形式變換,以喚起觀眾自覺的共鳴和潛移默化的接受。一方面,與文本文化不同的是,影視文化憑借其聲畫并茂,不斷運動,變化著的畫面的有機組合,來顯示事件的發生、發展,暗示結果或暗示“應該如何”。例如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推出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拍案說法》,二者都將節目內容的重點放在講清案件的來龍去脈上,并通過借助演員的表演真實地再現案發的全過程,由于所涉及的案件全都是真人真事,加上節目還邀請到司法界的權威專家針對案件的審理、判決全過程進行點評,完全沒有說教,觀眾在觀看后自然就會從中得到啟示,受到教育。通過這樣的節目形式,觀眾既愛看又能在看的同時滿足自己對法律知識的需求,當然能受到觀眾的喜愛。另一方面,影視文化應該說是一種最感性,最通俗,也最具感召力的大眾文化,說它“最具感召力”,一是表明了影視文化作為大眾文化具有廣泛的普及性,另外也表明它極大的縮小了影視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通過作品和觀眾之間所做的近距離的平等的交流,自然就能給觀眾以思考和啟迪。以中央電視臺的訪談節目《藝術人生》為例,欄目邀請一些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德藝雙馨”的演藝人士到演播現場,以聊家常的方式和觀眾一起共同分享他們所經歷的人生故事。這些知名的演藝人士常常就活躍在影視熒屏上,本身就十分地具有親和力,對觀眾來說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熟悉,通過他們對自己人生酸甜苦辣的回憶和講述,觀眾也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和總結,得出一些對人生真諦的感悟,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們人格魅力的感召,獲得心靈上的凈化。從時間上來講,影視審美中的教育性更多的表現為長期的對人心靈的滲透。無庸置疑的是當今影視藝術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諸如小說、散文、詩歌等語言藝術,完全地融入到了人們的世俗生活中,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觀看影視節目已經成為人們習慣性的生活方式,進行影視審美實踐,感受影視美中的教育性內涵也便成了人們一種長期的反復的習慣性行為。但是,影視審美中的教育性為什么說更多的以滲透的方式進入人的心靈呢?那是因為影視美的內容不僅僅是教育,觀眾在審美過程中的需求也不僅僅是教育,更多情況下,不可能以單一說教的方式強行灌輸到大眾的思想意識中,只能是對大眾的意識的長期滲透。
也就是說,除了教育性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和教育性因素一起共同承載著影視美的內容,觀眾在進行影視審美的過程中除了要滿足教育需求外還有別的需求需要滿足,這個因素或者說這個需求就是下面所講的娛樂性因素或娛樂需求。
內容摘要:影視藝術教育和音樂美術教育等一樣,是當代中國藝術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影視藝術教育的全面普及,是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捷徑,也是提高我國影視藝術創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影視藝術教育普及國民素質創作水平對策
隨著新時代的來臨,藝術素質教育的價值愈來愈被人們看重,藝術教育的范圍也遠比過去擴大,除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傳統藝術教育之外,我們已經無法回避影視藝術教育的迫切問題。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看待藝術教育,就不能不談影視藝術教育。
一、普及影視藝術教育是快速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的捷徑
影視作為一種視聽語言藝術及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相比,其受眾人數在全球范圍內占絕對第一,公眾的接受性是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望其項背的。西方曾有實驗證明:沒有電視,人們幾乎無法生活下去,人們對于電視的依賴已達到很深的地步,其實質是電視文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但是廣大受眾的影視鑒賞水平還有待提高。人們只是膚淺片面地對劇情進行理解,對深層次的主題表達理解不到位,使優秀文化不能準確傳播和吸收,而一些糟粕文化卻乘虛而入。有些影視語言的表達手法使受眾只是門外看熱鬧。這么龐大的、每天都在欣賞影視藝術的受眾群體,影視藝術鑒賞水平亟需提高。
繪畫、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教育在中小學及全社會都已經普及,而最具有大眾化生活化且集成了繪畫、音樂、三維技術、化裝、表演、文學、攝影、燈光、編輯等眾多門類的影視藝術,卻還沒有普及。要想快速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就一定要普及影視藝術教育。也只有普及了影視藝術教育,人們才能真正準確地吸收影視藝術中的優秀文化,拋棄垃圾文化,提高整個受眾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這有利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創建和諧社會。
1影視藝術教育與中文經典閱讀的現狀
在影視作為一種藝術被廣泛承認后,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讓影視藝術作為一種課程普遍走進了學校的講堂,作為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或專業素質的課程,改變了只有專業院校才進行影視藝術教育的局面。1985年,國家教育部頒布文件指出:“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中文系,應把電影課作為重要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而發展到今日,基本所有綜合類大學都開設影視藝術教育課程,其他專業學校也絕大多數開設了影視藝術課程,有些學校甚至設立碩士、博士點,成立了許多電影電視的專業研究機構。而伴隨影視藝術的繁榮發展,歷史悠久的中文經典,如詩歌、小說、散文卻在青少年的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文經典閱讀的好處自不必說,但是這和影視藝術教育也有著很重要的關系———我國高校目前的影視教育普遍專注在影視語言、技術實踐等幾個方面,對中文經典閱讀這個表面看起來影響不大的事情未有認真關注,但是看似無關的二者其實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的一致性,因著這一系列的一致性,二者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影響,故而中文經典閱讀對于影視藝術教育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中文經典與影視藝術的一致性
文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而影視藝術又是離文學較近的一種藝術。二者在宏觀與微觀方面都有諸多一致之處,這些都是二者可以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地方。
2.1中文經典的過去性與影視藝術的再現性無論所言的“中文經典”指的是任何題材或形式的作品,其都肯定是敘事以及因事而抒情,而這都是對已發生的事件的一個描述和感嘆。小說可以虛構出一個個精彩震撼的故事,散文可以記錄小事并賦予意義等等;而影視藝術中的諸多體裁同樣如此,故事電影中可以再現真實或杜撰橋段,紀錄片可以真實再現事情發生的全過程等等。
2.2中文經典的綜合性與影視藝術的廣泛性中文經典具有相當的綜合性。在時間上,它的創作背景可以涵蓋古往今來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在空間上,其也橫跨人類發展的各個地區;在內容上,其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民俗、軍事等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所以,文學具有廣闊的創作天地;同樣,作為影視藝術來說,其也具有相當的廣泛性,目前相當大的創作量也涵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論文關鍵詞]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方法手段
[論文摘要]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目的使大學生提升審美期待、提高審美趣味、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審美感情、強化人文素質,實現目的最優化教學方法有課堂講授、現場觀摩、實驗實踐、考試檢驗,以及問題式教學法、作業式教學法、話題教學法、綜合方法論教學法、學術研究法。最有效教學手段有影視欣賞室、影視欣賞課件。
影視藝術教育是以電影、電視藝術品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觀眾和受教者,以區別于影視的制作教育而納入素質教育的一種教學定位。影視藝術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種方式,學校教育又分為大學影視藝術教育、中小學影視教育兩個層次和培養影視藝術制作者(專業教育)、影視藝術欣賞者(普及教育)兩個目標。
我國影視藝術教育歷史發展形態和我國影視藝術發展形態基本吻合,目前的現狀是:影視藝術教育的社會教育弱于學校影視藝術教育,而學校影視藝術教育中的大學影視藝術教育又弱于中、小學影視藝術教育。大學影視藝術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又弱于專業教育。針對這些急需解決的難題。重中之重是要構建好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課程體系的前提下.對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以期實現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的課程目標。
一、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課程的主要特點和教學目標
對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研究,首先要分析、明確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的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摘要:影視藝術教育作為多學科交融的一種現代化教育方式,在藝術審美、文化培育以及責任擔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立足新文科的教育時代背景,影視藝術教育的生存發展在需求邏輯、現實邏輯以及重塑邏輯中得以深刻體現。
關鍵詞:影視藝術教育;新文科;需求邏輯;重塑邏輯
—、前言
在融合創新發展的當代社會,文學、藝術、哲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壁壘正在被打破,倡導以理論為前提,在建設實踐中達到學科創新的新文科建設,正以強勁的勢頭在高校教育版圖上突顯其重要價值。在新文科這一特定環境下,影視藝術教育的藝術審美、文化培育以及責任擔當的功能性意義顯得尤為迫切。因此,高校更應切實站穩學科定位,積極運用變革武器,掃除影響教學成果的灰霾塵土,并深度把控教育走向,培育出適應時展需要的影視精尖人才。
二、需求邏輯:高校影視藝術教育的功能使命
技術作用于情感表現,拼接出了影視藝術的新學科骨架,也傳遞出了更具力量感的熒屏話語。與此同時,人們對影視藝術作品也賦予了更多價值期許,呼喚著影視教育運用日趨多樣的視聽手段,匯聚起青年群體的多維生活動能,展現其創造性的品格風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