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銀行理財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目前,我國銀行業金融產品主要有存款、債券、基金、保險、紙黃金、外匯寶等。隨著人們變得越來越富有,理財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都在管理他們自己的資產組合。銀行一直都是人們最信賴的伙伴,與此相對應,客戶也成為銀行的衣食父母。為了生存和發展,銀行積極推出各種產品展開對優良客戶的激烈爭奪。財富的增加和金融產品的豐富,使個人和家庭對理財服務呈現不斷增長的需求。
我國投資者的以下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科學的理財理念與指導。
第一,人們的收入由主要用于支付基本生活需要轉向支付住房、醫療保險、養老、教育等大宗長期金融產品。人們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趨于穩定化、長期化。
第二,我國居民的金融資產分布不甚合理,超過80%的金融資產都是銀行存款,與金融資產多元化的需求不相匹配。
第三,傳統文化和習俗對我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受封建小農意識的影響,社會信用意識不強,不喜歡將錢交給別人使用;對外人充滿戒心,不愿露財,不愿交給專門的理財顧問進行管理;喜歡實業投資,不喜歡金融投資和長期投資;在財富形態上,偏愛硬資產,如房地產、珠寶等。重教育,對子女的投資不惜代價。
第四,傳統社會制度的影響。長期以來,產權得不到嚴格的保護,降低了人們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創造財富的愿望。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中的法律關系分析;當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中存在的若干法律問題及其解決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承銷的理財產品、在固定收益理財產品中,銀行與投資者之間是債權、債務關系、在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中,銀行與投資者之間是一種信托關系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在當前的金融危機中,商業銀行理財業務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法律糾紛,急需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風險進行明確劃分和適當分配。從法學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分為四類,其中最重要的是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該產品的各方當事人之間是一種信托法律關系。對理財產品應實行“監管分業,產品混業”的管理制度,理財產品的品種不宜過多,應推出標準化的理財產品。銀行在理財合同中設定的終止區間,侵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應認定是無效的。在理財產品的質押問題上,應通過行政法規來彌補《物權法》的不足。在理財產品的訴訟中,只有在銀行有過失的情況下,才對理財產品的虧損承擔賠償責任。我國應修改《商業銀行法》,將理財業務納入該法的調整范圍。
關鍵詞:理財產品;信托;質押;終止期間;訴訟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并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銀行接受投資人的授權來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銀行與投資人按照約定方式享有或承擔。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速度非???。據中國銀監會統計,2006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只有1100多種,到2007年達到了3052種,2008年則達到了4400多種。(注:2008銀行理財產品創新與風險管理論壇實錄.(2008-11-20)[2009-01-25]./2008/11/2018302827224.shtml.)然而,在理財產品迅猛發展的同時,對理財業務的基礎法律關系的研究卻很少。在當前的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很多理財產品出現了虧損,引起了銀行與投資者之間的糾紛,因此急需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風險進行明確劃分和適當分配。本文在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基礎法律關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當前理財產品中出現的若干法律問題進行探討。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
摘要:面對國內外銀行理財業務的沖擊,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必須做出自己的理財抉擇。根據目前我國城市商業銀行的現狀,中國城市商業銀行的金融理財業務的市場定位應為中小企業客戶作理財服務;發展初期的理財產品以他人產品或與人聯合開發為主,實行發散式營銷;目的以強化客戶關系為主,堅持保本微利的原則,客戶群穩定和壯大后才能以理財為盈利手段;目前的關鍵是金融理財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城市商業銀行;金融理財;中小企業客戶理財;理財產品
一、中國銀行業理財沖擊波
金融理財是通過儲蓄、貸款、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渠道,對個人(家庭)的資金和負債資產的科學管理和運作,以提高財產的效能,實現個人(家庭)的人生目標的經濟活動。銀行理財則是指銀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戶信息與金融產品通過分析客戶自身財務狀況,以了解和發掘客戶需求,制訂客戶財務管理目標和計劃,并幫助選擇金融產品的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增加迅速。客戶對銀行理財業務的需求隨之增加。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就全國而言,約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財顧問的指導和咨詢。國際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幾乎百分之百的人們在沒有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咨詢時,一生中損失的個人財產從20%到100%之間。目前200多家外資銀行已經介入中國金融市場,各家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新興股份制銀行都正在不斷開發和推出自己獨具特色的銀行理財產品。在過去6年的時間里,中國理財業務每年的市場增長率達到了18%.未來10年,我國個人理財市場將以年30%的速度增長,大約40%的“私人客戶”持有4種或更多的金融理財產品。據我國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全國理財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000億元左右,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創造利潤的空間。理財業務將像銀行存取款、匯款一樣成為銀行的一項標準服務項目。像招商銀行的“金葵花”理財、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廣發銀行的“真情理財”、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等,正以各自的特色和超時空服務吸引著各個高端客戶的眼球,豐富著銀行理財市場。他們正在盡可能全面的、科學的、多元互補和動態跟進的理財服務,使客戶實現終身快樂的理財目標;獲取家庭和個人財務的最大自由??傊?,這些銀行正通過自己的理財智慧為客戶進行著美好的人生財富規劃。
二、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現狀
一、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現狀
中國城市商業銀行自1995年開始組建以來,目前已經達到了118家,雖然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仍存在著規模較小、人才不足、科技手段滯后、資本充足率低下、不良貸款多、風險管理手段落后、金融產品單一等一系列問題。絕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對金融理財業務還處于朦朧狀態,銀行理財產品幾乎空白。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在銀監的要求下,為擴大中間業務收入僅僅做一些保險、基金、信托業務等初級理財產品。城市商行的理財觀念有待灌輸,理財市場有待定位,理財產品有待研發,理財渠道有待拓展,理財原則有待確立,理財人才有待培養??傊?,城市商業銀行要想在開放的金融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必須做出自己準確的理財市場定位。
二、中國銀行業理財沖擊波
金融理財是通過儲蓄、貸款、保險、證券、基金、信托等渠道,對個人(家庭)的資金和負債資產的科學管理和運作,以提高財產的效能,實現個人(家庭)的人生目標的經濟活動。銀行理財則是指銀行利用自己掌握的客戶信息與金融產品通過分析客戶自身財務狀況,以了解和發掘客戶需求,制訂客戶財務管理目標和計劃,并幫助選擇金融產品的實現客戶理財目標的一系列服務過程。
近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個人理財業務增加迅速。客戶對銀行理財業務的需求隨之增加。國家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就全國而言,約有70%的居民希望得到理財顧問的指導和咨詢。國際的一項調查也表明,幾乎百分之百的人們在沒有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咨詢時,一生中損失的個人財產從20%到100%之間。目前200多家外資銀行已經介入中國金融市場,各家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及新興股份制銀行都正在不斷開發和推出自己獨具特色的銀行理財產品。在過去6年的時間里,中國理財業務每年的市場增長率達到了18%.未來10年,我國個人理財市場將以年30%的速度增長,大約40%的“私人客戶”持有4種或更多的金融理財產品。據我國有關部門預測,2005年全國理財的市場規模就達到了2000億元左右,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創造利潤的空間。理財業務將像銀行存取款、匯款一樣成為銀行的一項標準服務項目。像招商銀行的“金葵花”理財、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廣發銀行的“真情理財”、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等,正以各自的特色和超時空服務吸引著各個高端客戶的眼球,豐富著銀行理財市場。他們正在盡可能全面的、科學的、多元互補和動態跟進的理財服務,使客戶實現終身快樂的理財目標;獲取家庭和個人財務的最大自由??傊?,這些銀行正通過自己的理財智慧為客戶進行著美好的人生財富規劃。
三、城市商業銀行的理財定位
摘要:個人理財產品名目繁多,但其中許多迷局,主要表現為:法律結構模糊、信息不對稱、合約中的的銀行免責等。對于理財產品中的迷局可以通過確認認購協議的法律結構、對信息不對稱的法律約束以及對銀行免責的抗辯予以揭破。
關鍵詞:銀行;個人理財;信息不對稱;免責
國內商業銀行經過對個人理財業務的研究和探索,已普遍認識到開展個人理財業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把該項業務的控制作為競爭優質客戶的重要手段和新的經濟效益增長點,
一、銀行個人理財業務中的迷局
(一)法律結構模糊
個人理財產品名目繁多,但從法律性質的定位來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以咨詢顧問合同為基礎的顧問型理財服務;以委托合同為基礎的委托型理財產品;以委托合同為基礎的附帶銀行保本的理財產品;以委托合同為基礎的附帶銀行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以存款合同為基礎的理財產品等。而實踐中,銀行與客戶之間簽署的協議通常是“認購協議”或“認購書”而不是“委托協議”。盡管協議使用了“認購”的表述,但雙方建立的卻不是買賣關系。這種模糊性地表述可能帶來兩個問題:一是當銀行破產時,理財產品認購人的權利如何實現,是否應該納入破產債權的范疇;二是銀行接受客戶的資金后,這些資金的所有權是歸屬銀行還是客戶也將涉及資金的運用是否合法合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