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藝術核心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藝術類高職學生的群體特點
1.1自律性較差,團隊意識較弱
藝術類高職學生在生活、學習方式等方面與普通學生顯著不同,個性很突出,生活自由散漫,缺乏自律能力。不同于普通專業類學生的專業背景使得大多數藝術生始終奉行“不走尋常路”的人生格言,他們樂于張揚個性,習慣于挑戰常規,在個人形象和言談舉止上極力表現的與其他學生的差異,有的學生甚至表現得玩世不恭,在逆反心理非常嚴重。為了張揚個性,她們大膽挑戰社會公德和集體觀念。并且,有些藝術生可以模仿學長學姐或專業教師的“個性”特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1.2文化基礎課薄弱,專業課程不夠扎實
大多數高職院校主要通過藝術專業招生考試和文化課筆試成績來錄取藝術生。而近幾年來,在高校擴招政策的引導下,學生素質呈現顯著下滑趨勢,特別是藝術類的學生文化基礎更顯薄弱。高職院校錄取的藝術類學生有一部分是自幼愛好藝術,并經歷過長期的藝術訓練,學習藝術專業知識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有的藝術生是由于文化成績不過關,不得以作為藝術生通過藝考進入理想的學校。可見,大多數藝術生都缺少扎實的文化底子。
1.3注重物質利益,社會服務意識較差
1、大學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自有人類社會就有社會文化的存在和發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繼承和積淀了深厚的民族傳統,又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不停地內化更新、外向傳導,從而促進整個人類文化向前發展。
大學校園文化是作為一種社區文化而存在的。它是社會主體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是一種亞文化。它也必然以社會文化為背景,折射和反映出主體文化的民族性、傳統性和時代性,同時又具有區別于主體文化系統內其他子系統亞文化的個性特征,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停地吸收、批判、創造、輻射,促進社會主體文化的發展。
大學校園是一個以教育為主要社會職能的社區,活動于其中的人群是大學生、教師和干部。他們的活動方式一是課堂內實驗室內的教學、科研活動,二是課堂外的學術交流、社團活動、公益勞動、人際交往、日常生活、閑暇娛樂等活動,因此這里既是一個教育環境。
高等教育活動使生活于校園的人群有著區別于其他群體的特別的共同價值體系、思維方式、群體心理以及思想觀念。“一種文化的核心是一種價值體系”(1)“校園文化的形成引導生活在校園內的每一個人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并且在高等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中,完成每個人價值觀的實現”。(2)但校園文化環境不是封閉系統而是一個開放系統,它與社會文化大環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會主體文化的制約和影響。
2、大學校園文化現狀
[摘要]從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現狀考察中可以發現,隨著近年來我國對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發展,取得了頗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從變化趨勢來看,期刊和碩士論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遞增,而且還設立了不少國家級和省部級的課題項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來成為了中國教育的熱點。但是,目前,針對高等特殊教育中審美教育問題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論研究層面還是教學實踐活動層面都存在著明顯的空白和不足之處。
[關鍵詞]高等特殊教育:審美教育:統計分析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美育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為素質教育切入點的美育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殘疾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審美和實踐能力,增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論文將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審美教育進行現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審美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現實問題,以促進特殊審美教育的變革與發展。
一、教育研究
機構和地域調查自1987年我國成立第一所專門招收殘疾大學生的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以來,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高等特殊教育已經基本成型,步入正軌。到目前為止,有近20所高校開設殘疾人本科和大專專業,主要針對“三類基本殘疾”,即視障、聽障、肢障學生(近年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輕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額達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辦學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設的特殊教育學院,或是合作開設特殊中等職業學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國獨立設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學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升為本科院校,現改名為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集殘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師資培養、特教專業人才培養于一身。
作為影響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至關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師資培養無疑是直接影響高等特殊院校專業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于1986年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專業以來,我國已有40余所高校設置了特殊教育培養的相關專業。而且,從辦學層次來看,特殊教育擁有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個學歷層次的教育。但整體而言,特殊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還不盡如人意,不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極大的提高空間。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機構數量有30余個,研究地域呈現出分布廣,相對集中的特點。不過,從數據來看,地區間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北京、江蘇、浙江、遼寧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較集中的地區。而且,除了國家項目外,這些省份和城市都為特殊教育研究設立了基金,這也反映出這些地區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高。
摘要:當今社會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特點就是計算機和通訊網絡為核心,以此為依托在科學應用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現代景觀藝術在這一新的發展浪潮下也借助新的技術背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景觀藝術設計中涉及到的建造結構等技術在新技術背景下的要求高度越來越高,新技術和景觀藝術設計思維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
關鍵詞:新技術;景觀藝術設計;設計思維
雖然當今社會的新技術日益更新進步,但是這局限于技術層面,而在藝術,比如本論文涉及到的景觀藝術層面上還有所欠缺,歸根結底是缺乏將技術性和藝術性相融合的一種思維。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使景觀藝術在這一背景之下面臨著機遇和挑戰。論文接下來將從新技術對景觀藝術設計的影響以及其帶來的利弊層面進行分析。
1簡析新技術背景
伴隨著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改變與發展,景觀藝術設計領域也從傳統的園林藝術向現代化景觀進行轉變,在轉變的過程中,新技術背景為景觀藝術的轉型與升級提供了新的戰略機遇,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與可供利用的技術手段不斷更新著現代景觀藝術設計思維。
1.1新技術
【摘要】江蘇民間根植于江蘇廣大民眾生活之中,不但從側面展示了江蘇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民俗信仰,還體現了江蘇地域性特征和深厚的長江流域文化底蘊。本文圍繞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為主要方向,從工藝的藝術特點研究、工藝的現狀研究、工藝創新設計研究這三個方面出發,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能夠體現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研究藝術特點與發展趨勢的研究文獻內容進行整理、分類、總結,試圖分析出江蘇民間工藝學術的現狀、發展情況和具體藝術特點,對當下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的相關學術研究寄予一些展望。
【關鍵詞】江蘇民間;工藝美術;文獻;文化發展
一、民間工藝美術的基本概念研究
關于闡述民間工藝美術概念的著作有很多,但關于其概念到現在為止學術界還未形成一個完全統一的說法。王海霞在《民間工藝美術》一書中指出“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藝術形式”。柳宗悅在其代表作《工藝文化》指出“所謂‘民藝’,是指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厚交往的工藝品”。而著名民間美術理論家張道一在《張道一論民藝》對“民間藝術”“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相關內涵做了論述,他認為這三者在概念上是有一個大小和隸屬關系,也就是民間藝術廣義上不但指民間美術,還包含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雜耍等。而美術與工藝美術,可以理解為包含具有欣賞性,提高大眾審美的藝術,如繪畫、雕塑、書法等,同時也包含具有實用性,能滿足人們物質生產的藝術,如建筑、工藝等。從一論述可以看出,藝術大于美術大于工藝美術這一隸屬關系,但張道一同時指出可以將“工藝”和“美術”分開,并列而行。美術,并非我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所產生的詞匯,是近代日本在向西方學習后,結合自身文化以漢字意譯,并傳入中國。工藝,是指勞動者利用各類生產工具對各種原材料、半成品進行加工或處理,最終使之成為成品的方法與過程。“民間工藝美術”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的含義是屬于一個歷史的范疇。“工藝美術”之前冠以“民間”,“民間”可以理解為民間流傳、基層勞動者、廣大人民群眾,那么本文認為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指滿足廣大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創造的具有民族氣息的藝術形式。正因為民間工藝美術涉及范圍之廣,通常對其研究都會將其分類,而在《中國工美報告: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報告書》中的分類標準:雕塑工藝品、金屬工藝品、漆器工藝品、花畫工藝品、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抽紗刺繡工藝品、地毯掛毯、珠寶首飾、民族工藝及其他制品、陶瓷工藝品、煙花爆竹等11個門類。本文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相關資料,結合江蘇地區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從中選取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品類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陶瓷工藝、刺繡工藝、民族工藝、編織工藝、雕塑工藝、漆器工藝。
二、江蘇民間工藝美術藝術特點文獻研究
目前根據筆者做的調研與工藝美術相關的研究資料很多,但目前還沒有對江蘇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文獻的梳理,筆者認為對其的梳理是一項又繁復又具有價值的工作。目前國內收錄文章最齊全當屬中國知網,筆者在知網以“江蘇工藝美術”為主題詞檢索到的相關論文僅355篇,其中學位論文149篇,學術期刊206篇。從這些搜集的論文研究資料來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二十年里,關于江蘇工藝美術研究的論文數量僅8篇。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十年里相關研究也少,共16篇。21世紀以來,在大力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得到重視,關于工藝美術的研究成果頗豐,其中關于江蘇工藝美術研究文本數量基本呈大幅度猛增趨勢。筆者以“江蘇工藝美術”為關鍵詞在知網搜索系統中進行檢索,統計出2001—2021年間相關論文的數量近393篇,是1960—2000年年間數量的近16倍多(見表1)。通過之前了解民間工藝美術的類別,因此筆者按照江蘇地區現存的工藝從中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將研究論文進行劃分:年畫、剪紙、刺繡、印染、泥塑、漆器、織錦共7類。由于江蘇各個地方都有重疊的民間工藝美術,如南京剪紙、揚州剪紙、徐州剪紙等。本文將選取不同地方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進行檢索和統計,比如剪紙選取“揚州剪紙“作為主題詞來進行檢索,共檢索出103篇,經篩選后選入23篇。對于檢索出的相關文獻主要根據以下的標準進行篩選:1.文獻的篇名、關鍵詞或主題包含檢索工藝的種類名稱。2.文獻的研究對象所在地域是江蘇地區。3.主要研究內容為江蘇民間工藝的特點、創新設計以及現狀與發展4.重復的文獻只可選入一次。只有四個條件同時滿足才能被選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統計后制作表2。從表可以看出,刺繡、云錦均是在80篇以上,為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漆器、年畫、剪紙的研究文獻大于20篇,為本文次要的研究對象。2020年至2021年處于疫情的特殊時期,不能到圖書館等地搜集相關資料。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是以知網收錄的電子期刊為主。本文通過對江蘇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學術研究進行分析,試圖圍繞藝術特點這一方面相關的學術研究進行梳理。筆者按照之前設定的研究對象,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將江蘇民間工藝的特點分為藝術特點和技法特點兩個方面,統計相關文獻的數量和梳理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