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腫瘤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創新是科學發展的源頭
活水科技進步需要不斷創新,不斷開拓新視野,為解決面臨的難點尋覓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把科學發展的園地比喻為一塘池水,那水中的魚兒便是科學家及其從事的科學探索。魚兒生長需要澄明潔凈的池水和水中的營養,這要由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來提供。同樣,科學家及其從事的探索需要不斷注入新鮮的思想活力,這活力便是作為源頭活水的創新精神。這是一條科學發展前進的自然規律,已為幾千年科技發展的歷史所證明。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公元前4年至公元65年)就曾說過:“如果我們只滿足于以前的發現,因此停止不前,那就永遠不會有新的發現”。在當時那個權威主導一切的環境下,人們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著既有的認識和規則行事,塞內加能講出這番話,既充滿了勇氣,又高瞻遠矚,這話至今仍然完全正確,具有指導意義。所以,科學工作者必須將目光投向前路,瞻望遠方,不斷地探尋和發現新的事物。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科技工作者都是洞悉并堅持這個道理和原則的,所以,科學能夠在創新這個源頭活水中不斷獲得新鮮活力,保持盎然生機,屢創屢新,不斷前進,有了今天的燦爛文明,并且像大江大河那樣,川流不息地發展下去。
二、創新須有解放思想沖破藩籬的勇氣和精神
科技工作者最忌諱的是思想凝固、抱殘守缺、滿足于既有的成就和知識。這種原地打轉轉的守舊作風,必將使自己思想僵化,缺乏作為。另有一種思想作風,就是缺乏沖破藩籬的勇氣,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不敢為人先。至于那種只跟在別人后邊亦步亦趨走的,對科技的發展就難有建樹了。因此,作為科技工作者必須有銳敏的、遠大的眼光,開放活躍的思想,勇于擺脫傳統羈絆的勇氣,去迎接明天。我們認為,開拓創新的主要思想障礙主要有這樣三種:
一種是受經典的強有力束縛。大家都知道,一項優秀的科學成果出現,往往會帶給他人以示范作用,人們會競相效尤。而這種示范作用的結果,又會逐漸形成共識,發展為典范。典范一旦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定為規范,就會趨于絕對化,變成了難以撼動的經典。臨床醫生都知道,在我們一生的臨床實踐中,有著多少這樣的經典作為鐵律需要我們嚴格遵守,有的鐵律,我們已經老老實實地遵守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客觀地說,經典的確是最具指導意義的科學實踐結晶。它可以指引人們避開某些彎路走向通途,為科學的發展提供穩妥的路線圖。問題是,科學是發展的,不是停滯不前的,既有的經典和規范在新的歷史階段里,是否仍然那么正確無誤?那么能適應實際需要、完美無缺?是否能夠永遠正確地繼續引導人們前進?科學實踐的回答是否定的。科學家要在實踐中、腦子里永遠帶著這個命題思考和行事。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人們,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的認識也一定會不斷變更,步步提高。一定會經常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現在和過去,一定會把惶惑的目光投向前方,去探尋新的出路。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有人說“經典是為顛覆而存在的”,也就是說,經典總是要被超越的。邁不過經典這道門檻,科技是不能發展前進的。上面這句話雖然尖利,但卻一語中的!當然,也應當注意個人的科學修養,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切不可睥睨他人,顧盼自雄。因為前輩開拓者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換來了重要的知識,成為后人的財富,對這筆財富應當繼承;后人應以此為出發點,予以發揚光大,同時推陳出新,開拓新的天地。
第二種是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可以說,獨立思考是開拓創新的必要條件,沒有獨立思考就無法點燃智慧之燈,就無法看清前路,就無法有所發現。懶于獨立思考的人,即使面對很有價值的新機遇、新的線索、新發現也會熟視無睹,交臂失之。因為他們的思想里總以為跟著別人走是捷徑,不會冒風險、犯錯誤,因而不去獨立思考,眼睛總是盯著別人怎么做,以“從眾”的心理狀態,照方抓藥,模仿、重復他人的工作,“邯鄲學步”,自以為得法。其實,這樣做的結果,也許不僅沒有學到別人好的東西,就連自己原有的優勢都可能丟掉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有句精辟的名言:“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他甚至還說:“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沒有多少營養,更談不上美味!猛然一聽,似乎言過其實,但仔細琢磨一下,確實是至理名言。創新的確都是源于自己的細致觀察與獨立思考,從而走出自己的路來。對客觀事物的想象和懷疑,往往促使有心的人們去思考。勤于獨立思考的人,其想象力大多都很豐富,而且對現狀常持懷疑和不滿足的態度,也許這就是創新的動力所在。腫瘤臨床上,客觀存在的問題很多,有的以為已經解決,但實踐的結果卻往往提醒人們:當前的認識似乎不甚對頭,方法并不理想,甚至有的還有悖與實際需要,有損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無助于提高生存率。目前許多臨床醫生都在思考這些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各種各樣的做法,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感覺困惑。于是多年來,各個腫瘤中心的臨床學家們就這些問題,通過學術研討不斷交換意見,希望集思廣益,謀劃出一個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實施方案。這就是“專家共識”。這個“專家共識”實際是臨床思考與實踐驗證相結合的產物,不失為一種科學探索的創新模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論文題目又稱文題、標題或篇名,對論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需簡明、確切、醒目。題目的字數不多,結構一般也不復雜,但如何寫好,如何確定,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技巧。
一、題目的重要性
1.題目是論文的總綱:如果一篇文章象一張網,則題目就是綱,綱舉目張,就是說看了論文題目,就能窺見全篇論文的實質和精華所在,也可以說題目對論文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題目是綱,也可以從課題的完成過程中顯示出來,就是說要緊緊圍繞題目作文章,在引言中提出問題,方法中解決問題,結果中回答問題,討論中評價問題,始終圍繞論文的主題、中心,即總綱進行,這樣的論文才能文題一致,主題突出,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2.題目是讀者判斷是否該閱讀該文的依據:當今醫學期刊種類繁多,每年公開發表的論文數十萬篇。讀者一刊在手,往往先看目錄中的題目。因題目高度概括論文主要內容,準確反映論文內容,故看了題目就初步知道是否符合科研或臨床工作的需要,從而決定是否應該詳細閱讀它。由此可見,題目是指引讀者閱讀的航標。
3.題目是文獻檢索的依據:當前知識爆炸,文獻爆炸,要有效地閱讀科技文獻,首先依賴文獻檢索,在手工檢索工具中,如美國的《醫學索引》(IndexMedicus)、《現刊目錄》(CurrentContents)和我國的《中文科技目錄。醫學卷》等都只標明論文的題目,讀者只能根據題目判斷文章內容,然后決定是否收集和閱讀原始文獻。此外,題目常是關鍵詞的重要來源,而手工檢索和計算機檢索中都是根據關鍵詞查找文獻的。
二、確定題目的原則
[關鍵詞]研究論文實驗動物應用狀況
動物實驗是醫學研究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在人類疾病的調查和防治研究等諸多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目前,國內外公認實驗動物質量的標準化與否直接影響著科學研究水平的高低,實驗動物水平應當與科學研究的水平相匹配。因此,人們愈來愈重視實驗動物的標準化問題。但是,醫學研究論文中對實驗動物應用狀況的描述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而描述的狀況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實驗動物應用的情況,也反映了科研論文的規范化程度[1],并進而影響論文的質量和交流。作者通過對《中華醫學雜志》、《中華內科雜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華病理學雜志》、《中華腫瘤雜志》、《中國病理生理雜志》、《中國應用生理雜志》、《解放軍醫學雜志》、《第三軍醫大學學報》和《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1~1996年各期刊載的呼吸系統疾病論文為例進行調查,并隨機抽檢了《RespirationPhysiology》、《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AmericanReviewofRespiratoryDisease》及《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中應用實驗動物的文章。填寫問卷,依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10種雜志文獻中呼吸疾病所占數量有明顯差異,平均占總量的12.93%。其中《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中呼吸疾病占80.31%,《中華內科雜志》中占11.57%,《中華腫瘤雜志》中占10.11%,《中國病理生理雜志》中占9.55%,比例較高。《中華病理學雜志》中占7.96%,《中華醫學雜志》中占4.81%。《中國應用生理雜志》中占5.54%。而《第三軍醫大學學報》中占3.73%,《解放軍醫學雜志》中占2.31%,《第四軍醫大學學報》中占2.53%,比例較小。
2.約有1/4的研究論文是通過動物實驗進行研究工作的,幾乎涉及呼吸系統的各種疾病,主要以阻塞性肺氣腫、肺原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呼吸衰竭、肺癌為主。幾種雜志不平衡,《中國病理生理雜志》所占比例高達75.25%,《中國應用生理雜志》所占70.27%,比例較高,《第四軍醫大學學報》為62.07%,《第三軍醫大學學報》為48.00%,《中華醫學雜志》為32.76%,《解放軍醫學雜志》為18.52%,《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為13.15%。而《中華內科雜志》和《中華腫瘤雜志》較少,分別為7.74%和8.60%。這與各雜志刊文的側重點有關。
3.理想的動物模型應是規范化的,能夠準確地重復再現。為此,應嚴格控制影響因素,力求一致性。影響復制的因素可分為兩大類:動物因素和環境因素。動物因素包括遺傳因素、性別、年齡、疾病因素。環境因素包括營養、氣候、理化、居住因素。因此,研究論文中對這些因素均應描述。調查中發現文章標題作為研究核心,有39.08%的文章沒有注明實驗動物的種名,有些文章應用了不規范的俗名,如“大白鼠”、“小白鼠”等。24.43%的文章沒有交代實驗動物的品系、品種。57.47%的文章既不記敘實驗動物的來源,也不交代其遺傳背景。性別、年齡和體重因素,分別有31.32%、99.13%和13.79%的文章無記敘。一些文章實驗動物的數目偏少,不足以達到統計學的要求。有11.78%的文章甚至未提實驗動物的數目。當然,近交系動物可以突破統計學上的要求,但也必須滿足一定的數目。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4.動物實驗的條件:98.56%的文章根本不提及飼養方式,99.14%的文章對實驗環境未記敘,僅有1篇文章(占0.29%)提到了實驗動物的合格證。有5篇文章是應用裸鼠進行的實驗,其中僅1篇提及動物實驗條件。
增殖細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簡稱PCNA)由Miyachi等于1978年在SLE(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血清中首次發現并命名,因其只存在于正常增殖細胞及腫瘤細胞內而得名,以后的研究發現PCNA與細胞DNA合成關系密切,在細胞增殖的啟動上起重要作用,是反映細胞增殖狀態的良好指標,因此近年來掀起了對PCNA研究的熱潮,尤其在腫瘤方面[1~3]。
1PCNA的特點
PCNA是一種分子量為36KD的蛋白質,在細胞核內合成,并存在于細胞核內,為DNA聚合酶δ的輔助蛋白。在細胞核內存在可溶性與不溶性兩種PCNA,可溶性PCNA在細胞周期各期中均有表達,其量在DNA合成過程中不發生明顯變化,易被去污劑提取、甲醇破壞;不溶性PCNA較穩定,不易被去污劑洗脫、甲醇破壞,這種PCNA在G0~G1期細胞中無明顯表達,G1晚期,其表達大幅度增加,S期達到高峰,G2~M期明顯下降,其量的變化與DNA合成一致,檢測其在細胞中的表達,可作為評價細胞增殖狀態的一個指標[1,2,4]。
2腫瘤中PCNA的研究
腫瘤細胞具有旺盛的增殖活性,而PCNA可作為評價細胞增殖狀態的指標。因此,國內外在許多腫瘤中進行了PCNA的研究,涉及PCNA與腫瘤發生發展[5,6]、分級[1,7~10]、分期[1,10]、放療敏感性[11,12]、預后[1,7,8,10,13~20]、復發和轉移[1,21]、死亡原因[20]、腫瘤標志物[18,22]等各個方面的相關性,得出了許多結論,但在某些方面因作者和所研究腫瘤的不同,還存在一些爭議,即使尚沒有爭議的結論,也是從一種或幾種腫瘤中得出的,這些結論是否適用于所有腫瘤,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3肺癌中PCNA的研究
[摘要]根據自己在編審醫學論文英文摘要工作中的實際經驗,總結和歸納在翻譯醫學論文摘要時應注意的問題及使用的方法、策略,重點論述醫學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格式、文章標題的表達方式、語態和時態的使用、長難句翻譯等。
[關鍵詞]醫學論文;英語摘要;寫作;翻譯
為繁榮醫學教育,提高醫療水平,傳播醫學知識,促進同國外的醫學交流,推動醫學科學的進步,我國目前已出版發行了數百種醫學期刊。為了方便論文的檢索和查閱,保持同國外醫學期刊的一致性,醫學論文大多要求書寫中、英文摘要。筆者在醫學期刊的英文編輯工作中發現,相當一部分摘要的書寫不夠規范,部分作者在遇到長句及疑難句子時就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將檢索的外文資料生搬硬抄,同自己的原文完全不對應。筆者特撰寫此文,以期對提高廣大醫務工作者書寫英文摘要的水平、提高醫學論文的質量有所幫助。
1英文摘要的寫作格式
醫學論文摘要的格式目前主要采用結構式摘要(structuredabstract),它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教授Haynes博士[1]于1990年4月首先提出的。而幾乎在同年,美國《內科學紀事》(AnnalsofInternalMedicine''''AnnInternMed)在國際上率先應用結構式摘要[2],隨之,世界各國的醫學期刊都采用了結構式摘要[3]。這些結構式摘要有8段式、7段式、6段式、5段式、4段式及3段式等,內容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設計、研究單位、研究對象或病人、處理方法、檢測方法、結果及結論共8項。而在實際應用中,8段式結構式摘要逐漸簡化為4段式。我國大多數醫學期刊都采用了4段式結構式摘要,即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1)目的(objective):簡要說明研究的目的,表明研究的范圍、內容和重要性,常常涵蓋文章的標題內容。(2)方法(methods):簡要說明研究課題的設計思路,使用何種材料和方法,如何對照分組,如何處理數據等。(3)結果(results):簡要介紹研究的主要結果和數據,有何新發現,說明其價值及局限。此外,還要給出結果的置信值,統計學顯著性檢驗的確切值。(4)結論(conclusion):簡要對以上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或討論,并進行總結,給出符合科學規律的結論。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來看下例:(1)目的:探討螺旋CT(SCT)對結、直腸癌術前分期的價值。(2)方法:51例疑診結、直腸腫瘤的患者行SCT掃描,掃描前清潔腸道,并經直腸注氣,掃描范圍從膈頂至恥骨聯合。51例中,41例經直腸鏡或手術病理證實為結、直腸癌,其中31例有手術、SCT等完整資料參與分期研究,將影像診斷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照。(3)結果:SCT總的分期準確率為58.1%(18/31),判斷T分期的準確率為84.4%(27/32)''''N分期的準確率為61.3%(19/31)。評價腫瘤漿膜外侵犯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2.9%和50.0%。(4)結論:SCT掃描對結、直腸癌的術前分期有重要價值,有助于判斷腫瘤漿膜外侵犯及區域淋巴結和遠處轉移情況。其對應的英文摘要為:(1)Objective:ToevaluatespiralCT(SCT)inthepreoperativestagingofcolorectalcarcinomas.(2)Methods:Fifty?onepatientssuspiciousofhavingcolorectalcarcinomaunderwentspiralCTscansperformedfromthedomeofthediaphragmtosymphysispubicaaftercleansingenemaandrectalairinsufflation.41ofthe51patientswereprovedtohavecolorectalcarcinomabycolonoscopyand/orpathology.ThefindingsofSCTof31patientstreatedwithsurgerywerecomparedwiththesurgicalpathologicalexaminationforstaging.(3)Results:TheoverallaccuracyrateofSCTstagingwas58.1%(18/31).ForevaluationofTstagingandNstaging''''theaccuracyrateswere84.4%(27/32)and61.3%(19/31).Sensitivityandspecificityforserosalinfiltrationwere92.9%and50.0%.(4)Conclusion:SCTscan''''playingasignificantroleinthepreoperativestagingofcolorectalcarcinoma''''isusefultodetecttheserosalinfiltration''''lymphnodeanddistantmetastasis.上述摘要中英文對應準確,敘述簡練,基本上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內容,便于專家和編輯的審稿和校對,也便于醫務工作者以及普通讀者的查閱和檢索。
2英文摘要寫作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