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住宅建筑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民用住宅建筑結構發展現狀
首先,國內民用住宅建筑水平不高。在民用住宅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時常出現資源浪費、施工混亂、設計不合理等現象。其次,民用住宅的建筑施工管理極其不嚴格,制度存在很多問題。少數施工單位為了牟取高額的利益常常在施工過程中以次充好、偷工減料,使得民用住宅建筑的質量沒有保證。所以,在民用住宅建筑的施工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對施工單位進行嚴格的監督,強化民用施工管理控制工作,從而確保民用住宅的質量。第三,民用住宅建筑能耗大,在目前國內的400多億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中,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高達99%。與此同時,在每年新增的住宅面積中又有接近95%的建筑屬于高能耗的建筑,由此可見,中國建筑是一個能耗大的行業。所以,加快建設省地節能型的建筑結構對國家的資源合理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四,住宅建筑節能意識低,特別是在農村。通常情況下,民用住宅建筑的節能設計勢必會提高建筑附加成本,這也就意味著開發商肯定會失去一部分利潤。因此,多數開發商不愿意對民用住宅進行節能設計。中國的大部分農村,農家民用住宅缺乏專業設計,房屋大多以滿足基本的居住要求即可,導致能源耗費現象嚴重。所以,注重農村民用住宅的節能工作對于整個國家的節能減排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2民用住宅建筑設計具體要求
2.1鋼結構設計隨著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節約型省地、節能民用住宅建筑結構將會成為國內未來建筑設計建造的發展方向。其中,鋼結構在中國民用住宅建筑的設計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鋼結構的引入不僅比原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更加節省成本,更重要的是鋼結構擁有良好的隔熱、保溫效果,極大的提高了房屋的舒適程度,也大大改善了建筑效率。工業化裝飾裝修在鋼結構住宅大規模引進中國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是鋼結構建筑強大的技術后盾。民用住宅建造施工中,如果采用一般的建造方法,就比較難實現手工裝修與建筑主體間的協調。相比于一般民用住宅建筑結構,鋼結構建筑的裝飾工程可以通過塞木屑、電錘打眼等方式來確保使用壽命。
2.2超高層、地下多層設計隨著建筑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的發展已經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向城市周邊的橫向拓展。同時,城市也在向著高空、地下延伸。有限的空間內,增加民用住宅建筑的高度是節約占地面積,適應城市人口增加的好辦法。事實上,高層、超高層建筑不僅能夠解決城市人口劇增的問題。高層、超高層建筑本身也具備很多的優點:首先,高層建筑由于人均占地面積相對較少所以相對于低層建筑而言造價較低;其次,高層建筑的民用住宅戶型結構設計相對來說更加成熟、更加合理,能夠給入住居民提供比較理想的居住環境,國內居民都十分愿意接受這個結構;第三,對于施工單位而言,高層建筑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用戶的購買成本,也為施工單位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3民用住宅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1建筑節能改造措施
由建筑節能計算結果可知,所選擇的鄭州地區既有住宅“特征建筑”節能指標和綜合性能指標均不能滿足規定性指標,而且還很大程度上超限。
1)外墻:采用膨脹聚苯板EPS(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薄板抹灰外保溫方法對外墻進行節能改造。改造后外墻的構造組成為(由外到內):3厚聚合物砂漿+耐堿玻纖網格布一層(用聚合物抗裂砂漿粘貼于保溫板上)+75mm厚膨脹聚苯板(EPS)+20mm厚外墻保溫專用黏結砂漿+240mm厚輕砂漿砌筑黏土磚砌體+20mm厚石灰水泥砂漿。
2)屋頂:采用倒置式屋頂保溫方法對屋頂進行節能改造。改造后屋頂的構造組成為(由上到下):4厚三氈二油防水層+20mm水泥砂漿+40mm水泥膨脹蛭石+20mm厚水泥砂漿+20mm厚技術聚苯板+20mm厚水泥砂漿+120mm厚鋼筋混凝土+10mm厚石灰水泥砂漿,油氈屋面的太陽輻射吸收系數0.85。
2結論與建議
這里對選取出來的鄭州地區既有住宅建筑進行了節能設計實例分析,用表格的方式形象地說明了各圍護結構存在的不足,并對不足之處進行了改造,對改造后的建筑再作節能分析,對比得出改造措施切實可行。
1引言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環境友好、節能環保而又可持續發展的節能建筑,它不僅能夠有效地節約能源、資源、建筑材料、土地以及水等,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而且能夠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更加舒適、健康、安全,是一個極為環保的理想建筑。近年來,隨著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我國提出了發展綠色建筑的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這就為我國的建筑工程設計者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作者主要介紹建筑工程設計者主要本著綠色建筑理念、發展目標和評估標準,朝著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筑目標進行住宅設計,以期能為同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2生態宜居住宅設計策略
2.1堅持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綠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有效使用年限內,盡可能的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以有效的為人們創造一個健康、舒適、安全、高效的生產、生活環境,并與自然生態互利互惠的節能環保建筑。它是通過能源的有效節約和利用的途徑來實現低負荷環境下節能生態住宅的建設,是全面實現人與環境和建筑三者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生態建筑模式。綠色建筑不僅有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健康、舒適、安全的生產、生活空間,在極大程度上有效滿足了人們生理以及心理上的需求,極大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在進行綠色建筑設計時主要是按照零污染和資源的重復利用的原則,以極大地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它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和理念,有效促進了傳統建材和建筑業的改造和提升,改變了我國建筑結構的增長模式和房地產的產業結構。同時,綠色建筑還對居住城市的生態系統的安全、穩定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對有效維護生態環境建設系統的健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堅持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積極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筑,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勢在必行。
2.2堅持綠色建筑發展目標我國將有效實現綠色建筑的總體發展作為戰略目標,以有效推動我國建設綠色建筑的步伐,其戰略的重點在于以極為全面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政策來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以高端的科技創新水平來支撐綠色建筑的發展,以正常使用年限的視角來作為綠色建筑的實踐。我國綠色建筑最基本的發展政策是大力推進建筑節能、積極引導綠色建筑向著科學、合理、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并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綠色建筑設計和發展規劃,從而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等。
2.3堅持綠色評估標準準則我國于2005年頒布了關于綠色住宅建設的相關規范和標準,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有效推動和實施適宜的建筑工程技術,使建筑的資源和能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能有效的在適用、環境、經濟、安全以及耐久等五大性能方面具體列出了詳細的技術指標,這有效體現了綠色建筑的真實內涵。為有效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和進步,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于2006年和2007年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評估標準,奠定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建立的基礎。2008年我國又對首批綠色建筑設計者進行了獎勵,指明了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
1影響住宅建筑節能設計的因素
1.1住宅建筑設計節能技術影響因素
1.1.1現代建筑理念致建筑體形系數增大,加重建筑耗能
在建筑學中,建筑面寬、建筑進深和建筑高度影響住宅節能。根據建筑體形系數的定義分析得出,建筑進行平面布局設計時,應盡量減小圍護結構的表面積與建筑體積總和的比值,以降低因體形系數過大而引起建筑表面的傳熱系數過高。現代建筑在設計中常常追求建筑立面形式的凹凸變化,使得建筑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及體量感。實事證明,建筑平面越是凹凸多變,在建筑高度相同條件下,凹凸多變建筑體形系數比正方形或者圓形平面的體形系數要大,因而其建筑耗能量也較比圓形或者正方形平面大。
1.1.2住戶采光、通風需求致窗墻比不達標
在現代住宅建筑節能中,窗戶是其較薄弱環節,隨著生活水平和品質不斷提升,住戶在購買住宅過程中勢必會把建筑良好的采光和窗戶的視覺景觀效果作為購房的主動力之一。因此,房產商越來越多的選擇能受消費者親睞的框架結構住宅,很大程度降低窗戶位置和窗戶面積的結構限制,為滿足住戶對視野和照明通風等的更高要求,房產商也逐漸選擇落地窗、飄窗、轉角窗替代原有標準類型窗戶。這三種窗戶增加了窗戶面積,從而使得窗墻比增加,不符合節能設計的標準。雖然這類大開窗的迎合住戶對建筑結構現代時尚、清新、采光通風良好的審美要求。但這樣的大面積的窗戶容易引起空氣滲透,大大增加了建筑能耗,不利于夏季隔熱和建筑節能。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認識建筑空間與建筑設計的起點和有效途徑,以及初始建筑設計課題的內容設定和組織結構。同時,強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面對所涉及的諸多學科領域和“大知識組團”的圍合中,應以研究組成專業的中心要素為主的專業體系建設。
論文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空間;功能與形式;環境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在國內藝術設計學科建設中,發展歷程較短,正處在蓬勃向上的成長期。我們應抓住這一時機,充分發揮院校的各自優勢,關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科體系建設,完善教學理念和指導思想,注重教學規律的探索與總結。
環境藝術設計涉及的范圍廣闊,專業結構上是由多種學科領域交叉構成的復合體,知識結構呈現多元化、綜合化的“大知識組團”,而且有領域擴大化的趨勢。對此各院校應結合本校資源結構特點,在環藝專業的內容設置上突出重點,抓中心領域的構成研究,或圍繞中心領域開辟新的專業知識增長點,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將環藝專業的發展建設依附于某個學科,因為環境藝術設計并不是哪個學科的分支。應注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自身建設的研究,保持專業良性發展的趨勢,共同努力,形成專業發展的合力,完善專業體系建設。在分析構成環境藝術設計中心要素時,應以視覺藝術要素為切入點,對涉及到藝術表現且與環境相關的領域和專業,進行重點研究,并對其內容進行必要的篩選整合,使之更有針對性和連貫性,而不能只是將相關學科專業的內容簡單相加。只有構成內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有機整體。目前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城市規劃、公共藝術等。對各中心要素內容的整合研究、學習,將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之一。
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對人們所處的生活空間環境進行有序地規劃與設計的過程,是使自然環境生態化、社會環境藝術化、人工環境和諧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環境藝術設計首先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大環境”的改善和創造。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當今人們的活動空間范圍日趨擴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應包括人們生活和活動的場所,“因此正確地評價建筑應該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和環境”。
意大利建筑理論家賽維指出:“建筑空間是我們生活的場地、生活的環境、生活的舞臺。”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目前兩個發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活、工作、休閑的物質要求和精神需求所進行的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后者是對建筑外部空間環境的設計。因此,環藝專業的學生對建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一個藝術的接受者和欣賞者的角度,應以空間的概念理解建筑,應從建筑設計的學習中,升華對建筑藝術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