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安全素養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以鶴壁職業技術學院在讀學生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等方法,深入調查了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基本狀況并對學生網絡素養現狀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缺失的原因,如學生自我約束力較差,對學生的網絡安全素養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網絡安全環境不穩定,提出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的措施,應提升高校學生網絡自律意識,有效發揮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主渠道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網絡安全素養;現狀;鶴壁職業技術學院
1網絡安全素養的研究意義及基本內涵
1.1研究意義
第一,時代背景。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于2014年2月27日成立,同時召開了以“網絡強國和信息化”為主題的第一次領導小組會議。會上首次提出了建設網絡強國的目標和網絡安全發展的新目標和新愿景———“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2018年4月,我國召開了首次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強調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第二,現實意義。我國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時代,網絡已經將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9.6%。其中,我國網民以中青年群體為主,10~39歲網民占整體網民比重的近7成,20~29歲網民占比高達26.8%。在8億多網民中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在校學生占18.6%,他們是我國互聯網使用的特殊群體,是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后備主力軍。
1.2基本內涵
摘要:本文研究了西安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在工程訓練安全教育中融入思政課。主要內容包括:①分析歸納和提煉安全教育中的思政課元素,②通過合適的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安全教育。工程訓練中心經過一年左右的摸索實踐,找到了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三級安全教育中融入相應的思政內容,使得學生在知識和思想水平上都有很大提升。將教育部提倡的“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落到了實處,值得借鑒推廣。
關鍵詞:工程訓練;安全教育;課程思政
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工程訓練系列課程首先要旗幟鮮明的給予支持,因為工程訓練面向本科各專業學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工程意識和創新意識的重要教育環節,所以,在工程訓練安全教育中融入思政課很有必要。工程訓練要種好自己的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每一位工程訓練實踐教師老制定 “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工訓系列課程有思政,實踐教師人人講育人。工程訓練涉及很多實踐環節,應該在學生在開始實踐課程學習之前,把中心、車間、教學組三級安全教育當成工程訓練思政課最重要的責任田。扎扎實實地開展好三級安全教育,將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和課程思政、實踐育人教育緊密結合,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實踐學習中去。三級安全教育,不能僅僅灌輸安全和紀律條例,不能簡單認為在工程訓練中給學生引入了職業素養,就不用進行思政教育,但是,怎樣在安全教育中融入思政課,讓學生樂于接受思政課的授課效果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思政教育和職業素養的比較
(一)有聯系
1.職業素養中的部分內容,就是思政的內容。比如職業素養中的“誠實守信”,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思政教育的克難攻堅精神和意志素養,思政教育的敬業精神和道德素養,思政教育的團結合作和社會素養等等,從本質上是一樣的。 2.職業素養中的部分內容,是思政內容的細化。比如專業職業素養中磨具專業的“一絲不茍精神”,是思政教育中“認真負責態度”的具體等。
摘要:學生安全與健康已成為全社會關切的重點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要改變目前不安全行為、安全意識薄弱和安全知識技能缺乏的社會現狀,提升全體公民的安全素養,必須從孩子抓起。本文提出把加強學生安全教育作為全民安全素質提升的基礎,把青少年體育鍛煉作為全民健康素質提升的基礎,通過把安全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內容在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實施中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科學、專業、規范、常態化的安全教育,實現師生安全素養的提升,為體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為學校安全工作減壓。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開幕,教育話題熱度不減,多位代表委員就如何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委員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坦言,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全國人大代表、“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理事長張寶艷建議,將青少年安全防范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葉仁蓀提出,建議發揮體育獨特的育人功能,開齊上好體育課,開展中小學體育“曬課表”活動,公開接受社會監督。體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安全與健康是體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然而長期以來卻面臨著邊緣化和缺失的困境。
一、安全與健康
學校教育的困局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聯合《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顯示,在我國每年有超過5.4萬名兒童死于意外,其中死于交通傷害的14歲以下兒童高達18500名,死亡率是美國的2.6倍,歐洲國家的2.5倍。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疫情突如其來,全球大面積居家隔離,學校長時間停課,但2020年中國校園安全事故案例仍頻繁出現。典型死亡案例包括運動猝死、運動傷害、自殺、暴力傷害、校園欺凌、食物中毒、意外墜樓、燙傷等。意外傷害事件給孩子及其家庭帶來終身的痛苦和不幸的同時,也給政府、學校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和損失。與此同時,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引發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體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學校教育中卻長期被定位在“身體教育”層面,與其他以顯性的“分數”來評價的學科相比,體育往往受到輕視甚至忽視。受此大環境影響,學生家長普遍存在“緊學習松體育”的現象,導致出現“重成績輕健康”的后果。雖然近年來部分省市開始試點通過中高考指揮棒提升學校和家長對體育學科的重視,但片面追求體育“成績”而忽視學生體育與健康素養培育又成為面臨的新問題。學生安全與健康已成為全社會關切的重點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把加強學生安全教育作為全民安摘要:學生安全與健康已成為全社會關切的重點問題,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要改變目前不安全行為、安全意識薄弱和安全知識技能缺乏的社會現狀,提升全體公民的安全素養,必須從孩子抓起。本文提出把加強學生安全教育作為全民安全素質提升的基礎,把青少年體育鍛煉作為全民健康素質提升的基礎,通過把安全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內容在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實施中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科學、專業、規范、常態化的安全教育,實現師生安全素養的提升,為體育課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為學校安全工作減壓。全素質提升的基礎,把青少年體育鍛煉作為全民健康素質提升的基礎,把加強學校體育教育作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規劃綱要》(2016-2020)中明確指出:把公共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體系,推動安全教育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實施全民安全素質提升工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文件以規定或指導意見的方式確定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在教育工作評估中的價值,在國計民生中的地位。要改變目前不安全行為橫行、安全意識薄弱和安全知識技能缺乏的社會現狀,提升全體公民的安全素養,必須從娃娃抓起。相關研究表明,通過科學系統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同時,開展系統常態的安全教育是校長和教師盡到教育責任的重要依據。然而,現階段我國校園安全教育尚處于邊緣狀態,更多只是碎片化的臨時性、應景式活動,停留在宣傳層面,缺乏專業化、系統化、常態化的課程及評價體系。提升全社會公民體質健康水平,同樣必須從學校體育教育開始。然而現階段體育課在整體被忽視的情況下,學校負責人特別是體育教師還裹足于運動傷害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導致很多學校人為降低了體育課運動強度,甚至取消了一些體育項目。我國中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培育要求聚焦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注重對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促進。體育不僅是“身體教育”,更是塑造品格、保障生命安全、讓人生更有質量、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重要教育方式。從幼兒到大學每個人接受的學校教育應是一個完整過程,體育教育也應是貫通的體系。然而,體育教育長期存在著比較突出和關鍵性的問題:各學段體育課程內容缺乏有效銜接,不夠系統,學生對體育的興趣難以形成,對運動技能的掌握也不甚理想,“繁、淺、偏、斷”的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二、一體化研究探尋破解之道
2018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啟動德育、體育、音樂、美術四個學科的一體化研究,體育學科委托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承擔。在大中小(幼)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中,把安全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內容進行深入研究,開啟了探尋學生安全與健康問題的破解之旅。一體化的體育課程建設,突出理念“生本化”、目標“層次化”、內容“結構化”、實施“多樣化”,評價“多元化”等聯動機制的建設,而體育課程一體化聚焦于縱向銜接、橫向一致、內在統一、形式聯合的系統化規劃與實施。縱向銜接重點體現在課程內容的銜接上,像接鏈條一樣,將各個學段的體育學習內容銜接起來,解決過去課程存在的蜻蜓點水、低級重復、淺嘗輒止等問題。橫向一致主要聚焦于基本運動能力,基于相同年齡段學生所具有的動作發展、認知發展、身體發育等相似的發展規律,結合素質發展敏感期和年齡特點,界定不同學段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發展類型與難度。內在統一注重全面把握“知、能、行、健”核心目標,體育知識、健康知識、安全知識等都需要在各個學段有不同程度的把握;運動能力既要考慮日常生活運動所需,還要考慮終身體育運動必備;具備良好的健康與安全行為和品行是關鍵;不同學段的體育學習最終共同服務于對健康的促進。形式聯合提倡充分利用多元聯合形式,課程實施注重學、練、賽、評的有機聯合,實現課程實施空間上的拓展和形式上的關聯。讓學生通過課內外、校內外聯合式的學、練、賽活動的參與,對體育產生濃厚興趣,養成終身鍛煉習慣。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開創性地構建了系統完整的體育和健康課程體系,致力服務于學生對終身體育的需求,助推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安全教育在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中擔當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體育絕不僅僅是“身體教育”,基于對其功能和價值的分析,結合其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價值,體育富有“生命教育”的意義。體育能夠使人的生命更有保障,使人的生命更有質量,使人的生命更有意義。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從“生命教育”的高度進一步完善課程實施方案,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安全教育遵循一體化體育課程總體格局,從理念思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業評價、師資培訓等方面創新性地構建起基于運動傷害防護、延展到日常意外防范、自然災害避險的三大版塊、覆蓋大中小幼七個學段的課程體系。體育課程一體化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窗口期”概念,學生生長發育特點、認知規律、動作發展規律、素質發展敏感期特點、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各項運動自身的特點等,決定了具有不同特點和難易度區分的運動項目應該具有一個適宜開始學習的“窗口期”。基于實驗校的調研、實驗,教師教學經驗總結及國家相關文件要求,安全教育的窗口期設定為:培養安全意識從幼兒園開始,學習安全知識從小學開始,掌握安全自救技能從小學高年級開始,掌握安全互救技能從高中開始,形成了充分尊重身體發展規律和認知發展規律,精心安排教育內容的科學體系。安全教育課程實施與一體化體育課程實施保持同步,倡導“學、練、賽、評”,從以往的“以教定學”轉向“以學定教”,把握學情,因材施教,注重強化“教會、勤練、常賽”。考慮到安全教育課程的特點,創新性地將課程內容教學分為專題式和融合式兩大類型。對于內容較多較復雜的課程,采取專題式教學,用完整的課時充分實現“教會、練熟”;而另一部分較簡單的內容,則采取融合式教學,分散到相關的體育課中,用較短的時間進行講授和練習。結合體育課,通過趣味競賽等形式對需掌握的安全知識和技能進行鞏固,并針對教學目標進行各項評價。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中都對評價提出了明確的新要求,要將日常參與、體質監測與技能測試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將各學段、各學年、各學期等的課程目標定位在“知、能、行、健”四個維度,安全教育相應將目標定位為“知識、技能、行為、意識”四維度,并據此構建起涵蓋各學段各版塊的多元評價體系。師資能力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安全課程能否上好、如何上好,都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尤其是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著密切的關聯。目前,一體化體育課程研究項目已啟動教師教程編寫和教師培訓籌備工作,希望通過全面提升體育教師素養,提升體育課堂教學質量,補齊安全教育短板,積極推動體育教學改革。
本文作者:譚永平傅輝明作者單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根據行業生產和崗位工作特點,現代電力工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要求,除需要有相應的職業技能和愛崗敬業、嚴于律己、積極進取、勇于奉獻、行動敏捷、做事果斷、樂觀堅定、持續學習能力、良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良好的職業形象等共需的職業素養外,還應有其獨特的職業素養要求,如要忠誠企業,要特別強調安全意識和規范意識,要有很強的執行力,要想盡辦法解決問題等;對不同專業又有不同的具體要求,如對線路施工與維護專業學生要求能吃苦耐勞、有耐力、有平衡力、有爆發力、有高空作業力、有團隊意識等;對運行管理專業學生要注意廣泛專注持久、敏捷、膽大心細、精力好、耐得寂寞等;對用電管理和服務專業學生要求細心、耐心、熱情、誠信、平衡性好等;對電力設備維護專業學生要求能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嚴謹、細致、有耐力、服務意識強等。
電力技術專業群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策略
(一)開展“五個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意識
認知理論認為,認識決定行為,有怎樣的認識就有怎樣的行為,只有知之深,才能需之切。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就必須首先增強學生職業素養意識。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學院電力技術專業群形成了通過“五個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意識的模式。
1.開展入學專業教育,了解專業職業的作用和意義學院電力技術專業教學團隊在近幾年的新生入學教育中,除了進行軍訓和校紀校規教育外,還重點加強對專業認知的教育,比如通過制作形象化的視頻和PPT向新生介紹專業產業的發展前景和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及意義。使學生從進入高職校門的那一天起,就明白自己所學的專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什么作用,從而增強對專業職業的認同感和從事該職業的自豪感。
[摘要]大數據時代賦予了高校教師專業發展新的內涵,信息素養評估與培育成為衡量高校教師良性發展的核心內容。研究在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獲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識、信息道德素養、信息意識、信息安全素養五個方面現狀調研的基礎上,進行評價和顯著性分析,提出強化教師信息技術軟件操作能力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基本技能知識水平、提高地方教師信息獲取利用能力等策略以提高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
[關鍵詞]大數據;地方高校;信息素養評價;信息素養提升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資訊的規模發生“爆炸式”增殖,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數量急速增加,人類社會自此進入大數據時代。在科教領域,以實驗數據分析為核心的傳統學科(諸如基因組學、信息科學、天體物理學以及環境監測科學等)的數據來源與渠道日益呈現出多元化,催生了有效整合與深度挖掘多源、海量數據的現實需求;與此同時,諸如Google、Facebook、百度以及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互聯網行業巨頭所運營處理的客戶信息逐漸增加,相繼都已經達到了PB、EB的規模。維基百科將大數據描述為“利用常用軟件工具獲取、管理和處理數據所耗時間超過可容忍時間的數據集合,其結果必須借助計算機對其進行統計、比對與解析”。大數據的興起與應用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Nature》《Science》等全球知名學術期刊紛紛開辟專欄重點探討大數據對于經濟學、超級計算與數據處理技術等領域帶來的重大機遇與挑戰,并指出大數據對未來科學研究與大眾生活的重要價值。就大數據行業發展近況而言,2012年1月召開的世界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將大數據作為重要議題,了“Bigdata,bigimpact:Newpossibilities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的特別報告,將個人移動數據的融合利用與隱私保護提上議事日程[1]。2013年5月聯合國框架下的“GlobalPulse”項目正式名為“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的全球性發展評估報告,指出大數據時代下各國在海量數據獲取與處理方面所面臨的重大機遇與新的挑戰[2]。中國也于2016年底推出《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期建立“技術產品先進可控、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體系繁榮發展、數據安全保障有力”的總體目標[3]。近年來由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的信息技術變革逐漸超越行業技術和工具的基本范疇,極大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國家明確提出要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到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戰略框架之內,持續推進教育領域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學整體質量。2018年4月教育部施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到2022年要實現“一大兩高三全”的總體目標。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以信息與通信技術為核心技術促成數字化、信息化教學生態的逐步形成,在推動高校教育體制深刻變革的同時,對教師信息與交流技術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進行有效評估,已成為高校領域與相關主管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且緊迫的課題之一。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研究聚焦三個主要問題:第一,地方高校教師具備的信息素養現狀;第二,擁有良好信息素養對教師的影響,不同受試對象間是否存在明顯差異;第三,地方高校教師信息素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