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農民促收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下達的《省農民收入促進計劃》,促進我縣農民收入持續大幅增加,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推進小康建設。按照縣第屆黨代會和縣第屆人代會提出的今后五年工作目標,以建設“山水,文化”為目標,以“兩化互動”發展為載體,按照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和與“十二五”規劃農民收入增幅同步的思路,結合我縣農業農村發展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兩個加快”和縣第十三屆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堅持生態發展方略,加快“兩化互動”發展,以促進農民持續大幅增收為核心目標,以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為引領,轉變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村勞動力技能,不斷提升農村勞務開發質量;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戶生產經營活力;改善生產條件,強化扶貧攻堅,拓寬渠道,廣開門路,全面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為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和諧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發揮政府的組織領導作用和在資源配置中的宏觀調控作用,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和完善扶持政策。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引導和發動農民投入資金、投工投勞,積極主動推動產業發展,開辟多種途徑,努力增加收入。
產業促進,龍頭帶動。堅持適度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推進,突出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注重培育和壯大帶動主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大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市場導向,科學發展。運用市場機制,引導產業發展;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要求夯實特色農業基礎,培育特色產業,打造特色生態品牌,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城鄉統籌,拓展門路。統籌城鄉發展,鼓勵農民進入城鎮創業,促進農民向城鎮居民轉變。挖掘增收潛力,拓展增收渠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鄉村旅游、林下養殖、農村服務業、家庭手工業等,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二、目標任務
到年末,全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萬元,其中年年均增長12%,年增長10.4%。構成農民收入的各部分,按照其基數和潛力,分別確定相應的收入增幅,并將增收任務分解到縣級有關部門(見下表)。各有關部門應制訂“專項促進計劃”,確保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三、主要增收途徑
(一)突出特色,推進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種植業。一是穩定發展優質糧油生產,確保種植面積15.5萬畝,依托萬畝糧油高產示范片建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和良種培育工作,確保糧油產量5.4萬噸以上。二是依托生態優勢壯大特色產業發展,以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為帶動,重點打造馬牛山茶、林竹、林下養殖、獼猴桃、魔芋等特色產業,到年茶葉面積達到6萬畝、商品魔芋0.6萬畝、獼猴桃3萬畝。到年,種植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元,比年增加320元,增幅28.88%。
(二)優化結構,推進標準化建設,提升畜牧業生產效益。大力推進標準化、適度規模化養殖,加快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一是優化養殖結構。以提升品質為重點,在穩定生豬生產前提下,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有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林下養殖,不斷提高畜禽良種比重。到年,林下養殖綠殼蛋雞10萬只,小家禽100萬只以上,豬三元雜交面達75%以上,禽兔良種面達到90%以上,羊的良種及雜交面達90%以上,牛的良種及雜交改良面達50%以上。二是大力推進實施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工程。突出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五化”示范內容,建設適度規模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場)60個,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場)的飼養量占全縣養殖總量的50%以上。到年,全縣畜牧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374元,比年增加600元,增幅77.52%。
(三)因地制宜,突出多種經營,擴大林業發展規模。一是抓好特色林產業發展,突出抓好木材原料林、竹林、木本藥材、珍稀樹種、森林蔬菜等產品的基地建設,把現代林業基地發展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二是大力發展林下多種經營,重點引導開展生態旅游、林菌、林藥、林茶、林下養殖等多種經濟模式,提高林地效益。到年,建成現代林業產業基地77萬畝(其中原料林基地40萬畝、竹林30萬畝、木本藥材6萬畝、珍稀樹種和大徑用材林1萬畝),全縣林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130元,比年增加800元,增幅242.42%。
(四)整合資源,培育龍頭,加快魚業基地建設。積極爭取省市支持,以寶劍魚公司為主體,縣級相關部門加強指導,高標準完成3個冷水魚場建設,不斷提高我縣規模養殖基地化水平,提升冷水魚養殖特色,打造特色“雅魚”品牌。到年,水產業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2元,比年增加15元,增幅214.29%。
(五)加強培訓,促進就業,繼續鞏固發展勞務產業。一是以全面提升農民工技能素質為目標,進一步加大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力度,不斷提高技能化轉移輸出比重,著力打造勞務品牌,為提高農民工務工收入奠定堅實的技能基礎。二是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力度。依托“兩個新城”和“三大基地”等建設的勞動力需求以及本地企業和農民專合組織用工需求,促進就地轉移就業。在“十一五”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2.62萬人的基礎上,每年培訓農民工2000人以上,新增轉移輸出農村富余農村勞動力700人以上。三是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促進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推動建立健全農民工養老、醫療、工傷等保障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到年,全縣轉移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總量達2.97萬人以上,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量的51%。全縣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2947元,比年增加1415元,增幅92.36%。
(六)以我縣“三大景區”的打造為契機,加快鄉村旅游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
(七)努力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一是推進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穩定農民對土地的長期承包經營權,鼓勵農民以多種方式經營承包地。二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農村林權確權頒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用活林權政策,加大林權有償流動,積極扶持發展林業大戶。三是加大強農惠農支持力度,及時兌現各項政策補貼,增加農民收入。
四、保障措施
充分發揮農民在促農增收中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民加大資金和勞力投入,改善生產條件,提升發展水平。同時加強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和組織引導,凝聚各方力量投入“三農”建設,優化發展環境,改善配套服務,提升發展質量。
(一)夯實農村基礎建設。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深度,積極引導農民投工投勞,加快推進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為農民增收提供支撐條件。一是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二是加大農村能源建設工程工作力度。三是大力實施機耕便民道建設工程。四是大力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是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六是加快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改善鄉村旅游發展條件。
(二)加大“三農”投入力度。一是通過政府支持,農民積極自籌,社會籌集等渠道大力增加農業投入,推動農民增收。二是突出投入重點,加快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三是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圍繞農業農村發展重點,在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實施規范的原則下,打捆使用、重點投放,切實發揮支農政策和支農資金的合力效應。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農民增收致富,農村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村種養殖業大戶、農民專合組織、涉農小企業等給予信貸支持,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收入增加。
(三)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一是大力推進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的帶動作用,增強對農民的帶動能力,提高農民參與現代農業建設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發展,增強技術服務和營銷服務功能。三是加強品牌建設,以綠色和有機為重點,大力推進品牌建設,著力打造馬牛山茶、林下雞蛋、獼猴桃等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努力打造成省和國家名牌產品、馳名商標和地理標識產品,以綠色和有機品牌發展為支撐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體系。一是加強科技創新,加強與農業大學的校縣合作,開展良種繁育、標準化種養和精深加工等科技創新。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點解決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安全等技術問題。三是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加快經營性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技推廣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強化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促進農民增收的責任,分解目標任務,分部門制訂“專項促進計劃”,加強檢查督促,保障目標任務落實。各鄉鎮制訂鄉鎮的“農民收入促進計劃”,明確發展目標、主導產業、支持措施,發展項目規劃到村,增收目標鎖定到戶,增收門路落實到戶,增收政策扶持到戶。對貧困農戶統一制訂幫扶計劃,定點幫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領導作用,選好產業發展帶頭人,找準增收致富路子,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確保增收目標實現。
全縣各鄉鎮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工作力度,落實工作責任。按照“專項促進計劃”要求認真組織實施。縣發經局、財政局、交通運輸局、扶貧移民局等部門要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加大配套支持和整合力度;縣地稅局、工商局、質監局等部門要落實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稅收減免政策;金融單位要在金融信貸方面深入研究支持措施,扶持全縣農村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