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大技術創新 促進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3月30日~4月1日,縣政府辦副主任孔雙木率縣發改局有關負責人赴連云港、徐州兩地進行了學習考察。此次考察主要圍繞技術創新和技術中心建設等課題學習優秀地區的成功經驗。期間,通過聽取介紹、座談討論等形式,考察組一行耳聞目睹了兩地技術創新的發展態勢,看到了差距,啟迪了思路,收獲不小,感受頗多。
一、兩地工業經濟基本情況
考察組一行先后聽取了連云港市經貿委和徐州市經貿委關于工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技術中心建設等方面的經驗介紹,深切感受到兩地結合本地特色在技術創新、技術中心建設等方面的先進方法。
1.連云港市
連云港市地處江蘇省東北部,黃海之濱,全市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759.4平方公里,總人口468.8萬。2005年,全市實現財政收入33億元。連云港市發揮技術進步引領經濟發展的核心作用,以培養企業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為中心,引導和促進企業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從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力。目前,連云港市以醫藥和機電行業為主導產業,建立了“一站兩中心”2個,分別是以康緣藥業為主的中藥醫藥中心、以716所為主的嵌入式軟件開發中心;擁有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結合的“產學研”聯合機構50多家。從2004年起,連云港市通過市組織部牽頭,組織“百名專家進企業”活動,邀請省內高校的專家學者到企業進行技術指導,每年都要帶領企業主要領導到發達地區進行學習,通過這種“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為企業注入巨大活力,保持了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2.徐州市
徐州市地處江蘇省西北部,全市所轄五區六縣,總人口1000多萬。2005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1200億元、銷售收入1100億元、財政收入145億元,人均收入14000元。在全國城市200強評比中,徐州市排名35位;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城市”、“中國品牌先進城市”等稱號。
徐州市作為蘇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領航者,擁有“一站兩中心”55個,其中博士后流動站4個、省級技術中心4個、“產、學、研”聯合平臺10個;擁有高新技術企業81家,05年實現銷售收入85.1億元;擁有中國名牌產品3個、國家免檢產品6個、省名牌產品55個、省著名商標54個,有2家企業在境外上市。徐州市以醫藥、機械制造和建材行業為主導產業,其中國內機械制造業龍頭徐工集團就座落在徐州市經濟開發區。10多年來,徐州市緊緊圍繞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實業工業“創業倍增”的戰略方針,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信息化人才為依托,實現了工業經濟持續、平穩、快速發展。
二、兩地技術創新的發展舉措
縱觀兩地技術創新的發展,我們感受較深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協調促進機制。兩地都成立了技術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副市長任組長、市經貿委主任任副組長,全面負責兩地的技術嘗新的組織、協調和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經貿委,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日常管理。所轄區縣、各有關部門把技術創新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立足本職,顧全大局,互相支持,通力協作,形成了有力的工作促進機制,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工作。
2.指導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兩地鼓勵所轄范圍內具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以技術中心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規范技術中心的管理,提高運行質量,建立研究開發成果和效益掛鉤的激勵體制,鼓勵產業關聯度高、開發方向相近、具有地方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組建行業、區域共性技術中心,進行行業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的開發。連云港市對新認定為國家、省、市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5萬元的資助;徐州市對新認定為國家、省、市企業技術中心的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10萬元的資助。
3.推動產學研聯合向縱身發展。兩地有關部門對重點產學研聯合項目進行重點幫促,推動產學研聯合工作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邁進。在合作內容上由單一技術項目合作、短平快項目合作,逐步拓展為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和共建技術中心的長期合作。
4.加快人才建設,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技術創新,人才是關鍵。兩地在引進人才方面,通過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拓寬用人視野,以開放的用人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點引進技術創新方面的高層次人才。在培養人才方面,積極建設以素質教育為主,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人才培育體系,形成有規模、結構合理、配套有序的人才培育產業鏈,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在使用人才方面,健全人才激勵約束機制,創造寬松環境,促進人才的自身價值體現和事業的發展,鼓勵技術要素入股和參加分配,對做出貢獻的各類人才給予獎勵,從而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幾點建議
通過本次學習考察,連云港、徐州市兩地經濟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舉措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與這兩地相比,我縣工業起步遲,技術創新意識薄弱,差距較明顯。兩地工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對我縣具有借鑒意義,尤其對于直接服務于工業經濟發展。技術創新的縣發改局來說有著不少啟示。為此,我們建議:
1.樹立“服務至上”觀念,切實幫助企業化解困難和問題。我們要學習連云港、徐州市兩地的先進經驗,牢固樹立服務意識,把企業的小事當作我們的大事來辦,隨叫隨到,有求必應。要深入基層、深入企業,加快服務體系建設,切實為企業提供政策服務、法律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多方面的服務工作,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引導企業加快發展。
2.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投入。運用財稅政策,鼓勵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對有利于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推廣應用的重點技術創新項目,政府在資金上給予重點扶持。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研發收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要達到5%以上,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力爭達到3%以上,縣級技術中心要達到1%以上。
3.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我縣地處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邊緣,具有接受蘇、錫、常及南京等城市輻射的地緣優勢,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實力非常雄厚,如果這些科技資源能夠很好地對接企業,必將有力地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因此,我們要爭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引導方法,使我縣企業能主動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及早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走產學研聯合之路,把那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技術、新產品早日轉化成生產力,走產業化發展道路,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工程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提升我縣經濟總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4.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制定技術創新人才激勵機制。一是強化各類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立和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人才培養和投入機制,在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中高級人才。二是大力引進科技創新創業人才,開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凡引進符合高淳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發展方向的人才,確保人員、編制、計劃、戶口的落實。用人單位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用、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三是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任務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
5.加快企業品牌建設,提升企業形象。品牌是企業自主創新成果的直接表現,是衡量一個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標桿”。一是圍繞工業第一方略,大力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品牌。按照“培植一批支柱產業、一批知名品牌”的方針,立足于機械電子、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的發展,重點培育發展一批江蘇省名牌產品,培育創建一批江蘇質量管理獎“標桿”企業。二是圍繞農業現代化和服務“三農”,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品牌。按照積極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突出特色蔬菜、特色水產等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抓好龍頭企業的品牌的建設,培育發展一批省、市品牌農副產品,重點在螃蟹等優質產品中發展中國名牌產品。三是圍繞擴大出口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大力培育和發展出口品牌。不斷強化出口企業品牌意識,積極開展境外商標及專利注冊、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大力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增強自主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赴連云港、徐州市考察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