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資源構筑經濟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無論歷史文化還是人文資源、自然景觀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資源,都獨具特色,蘊藏十分深厚。西江的兩大源流經境內匯合,營造了廣西最大的潯郁平原。這里人杰地靈,千百年來,特有的地理環境以其寬敞的胸懷,吸納中原楚、吳越和嶺南粵人文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圈。從遠古至今,壯、漢、瑤、苗、客家的子民們融于一體,世世代代延續發展,積淀了深厚的文化資源。在今天,我們如何深入調查,盡快搶救保護、開發和利用這些極為難得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讓它為經濟建設服務,讓它成為經濟發展的橋樑和舞臺,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一個值得予以認真重視的問題。筆者與一些文化人就此進行了初步調研,所得出的資料顯示:*的文化資源內涵深厚,分布廣,可利用層面寬,特色鮮明,知名度高,擁有一大批具有競爭力、品牌特性的文化資源,可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大,可成為經濟支柱產業的潛力也很大、有必要進行深入的調研、論證探討,從中篩選一批具有競爭力、品牌效應大、近、中、長斯都能產生效益的項目,通過市場運作整合,構筑我市經濟發展的新橋樑和發展經濟的平臺。
綜觀目前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旅游業整合,形成一種新的產業,它發揮的效應最為巨大。我市近幾年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也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文化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渴望和追求也在不斷增長。從我國每年幾個長假期間旅游、娛樂、休閑熱潮就可看出,凡是歷史文化資源、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深厚,文化含量豐富、品位高、形成品牌的項目和地方就最吸引人,同時也產生最為巨大的經濟效應。這些地方除了他們擁有文化資源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把文化資源作為一種資本來運作,融進市場經濟的圈子去,將文化資源優勢變為資本優勢、發展的優勢,變成經濟拉動力。文化資源的擁有者所站的角度不同,這種資源所產生的作用也不同,其結果也不同。凡是把它作為資本運作,它就可以成為產品,產生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如果把它視作為是上天賜給自己的寶貝,把它深藏起來,那就永遠是一件無用的東西。目前我市許多文化資源未被重視開發利用,更未能與旅游業綜合開發利用結合,尚未有一個把文化資源作為資本運作,形成品牌效應、真正對經濟發展具有拉動作用的項目。原因諸多主要還是認識和理念上的滯后:
一是管理體制不順,部門把管理權視為部門所有權,部門利益與整體利益關系倒置,不肯為整體利益的發展作暫時眼前的犧牲;二是部分資源管理人員安于現狀,不愿為未來的發展作眼前利益調整;三是部分管理者擔心改革失去管理控制權,會失去既得利益;四是寧愿窮點而能擁有,而不愿讓給別人發財。這些觀念和認識都是要認真加以解決的。
*的文化資源深厚,門類多、分布廣,要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把它開發利用起來,或者馬上產生巨大經濟效應,那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的文化資源雖然眾多,分布零散,但如果抓住幾個重點,作為龍頭拉動,然后逐步做大,跟車而上,要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是不難的。目前,經初步論證,我市最易見效的文化資源有:
一、布山文化資源
“布山”是一個地名,本地最早的一個建制縣,是桂林郡國或欎林郡國的縣。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嶺南設置三大郡的之一桂林郡治,據考證,治地就在今日之*城區內。秦始皇當年遣派了30萬中原大軍的一部分與當時的南疆甌族子民在這源遠流長的郁江邊上共同耕作,并征調了一批未婚中原女子以為士卒的衣補繁衍至今,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資源。從1976年挖掘出土的羅泊灣一號漢墓上千件文物足可證明了當年中原文化和南疆少數民族文化的發達和融合,成為當時一大新聞,其中的墓葬棺槨、陪葬品保存完好、新鮮度為嶺南所獨有,所發現的銅鼓,被文物考古界稱為稀有國寶,其花紋圖案為我國屹今為止所有出土銅鼓中最完美、最具有藝術價值的一個。還有其他的文物也十分珍貴和豐富,三十多年來,這些資源的利用非常有限,開發就更無從談起了。
最近,據布山文化研究中心的初步了解,漢代江南古城址考證也取得了進展,晉代陸績太守廉石還家故事就發生在江南。史料證實,歷史上確有陸績其人,并在郁林郡任過太守,由于其人為官廉潔,離任時歸家因家什少船過輕不好行走而用石頭壓船以求船穩,留下了廉石的故事。此故事雖在貴縣志上有記載,近年出版的《官監》一書也有記載,但一直未將其作為文化資源挖掘利用。
二、民俗與民間文化資源
*城區歷史悠久,自秦漢以來一直為郡、府縣治所在地。長期以來,中原文化的傳入與當地各族文化交融,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我區著名的學者向群先生對*的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寫出了一批論文,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尤其是儺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國外學者的興趣,并專題召開了研討會。
此外,我市的師公戲、藍衣壯山歌也是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融漢、壯、瑤、苗等民族精華于一體。經考證,離城區不足8公里依山而居的十多個村莊全部為壯族居民,其淵源悠長,長期保留著古壯族的文化傳統,改革開放之后才逐步在穿著上漢化。但其在長期以來能在咫尺之內與官府、漢族相依同居一地友好相處,繁衍至今而不失其特色乃是一個謎。他們每逢節慶日所唱的山歌,有二聲、三戶簡。自然詼諧,動聽悅耳。流行于鄉村無所不在的師公戲,更是別具特色,深受民眾喜愛,在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所有這些至今還只是一種存在,還沒有將其挖掘提煉,就像藏在普通巖石中的璞玉,尚未發揮它的應有作用。
三、宗教文化資源
嶺南佛教文化來自中原,發展較晚。但*的佛教文化資源在嶺南是最豐富、最具影響力的。公認的有二山一洞一巖,尤是南山、西山最具權威。南山寺建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嶺南影響較早而廣,持有宋朝皇上御書,雖說只是景祐禪寺,但事實上開發很早,南山主洞有前代保存下來的大小石佛約三十尊,石佛法相莊嚴姿態各異,其中最大的是彌勒佛,立像高約八尺,據傳是南山建寺前就有了的,北宋貴州郡守俞括南山詩說“巖排星斗七、石涌佛身三”。元代重修南山寺記也說“其間一二石筍擁成佛狀,古人因石像而潤色之”。后人陸續增刻石像,到明代形成了石像群臺,在正壁題刻“石佛洞”三字。西山有天然景色輔佐,僧、尼一山修持,這都是在嶺南所獨有的。白石洞天為全國有名洞天,羅叢巖也歷史悠久。每一處都有它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有迷人的故事與傳說,有美妙的梵音佛樂。改革開放以來,各地都想方設法投入,發掘與利用,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但總的還是在計劃型經濟的圈子里轉,未能把它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來運用,僅限于事佛上香之類的活動,未能作為文化產業、一種潛力巨大的增長點來開發利用。
四、重大歷史文化資源
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世人皆知,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在金田村,太平天國重要歷史人物,少不了*的石達開、桂平的韋昌輝、陳秀清等。金田起義這個牌子是*、桂平這塊土地上所獨有歷史文化品牌。太平天國起義的歷史文化、太平天國的人物、太平軍的故事等等一系列的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都有著很強的誘惑力,研究歷史的,觀光游覽的、見識的、慕名而來金田的,近年來呈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我們的挖掘利用還保留在較低層面上,即僅從旅游觀光的角度出發,未能充分把太平天國的文化資源轉為文化品牌,更未能進行市場化運作,把保護和開發利用結合起來,求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此外,*這塊土地上,還有著許多的人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等文化資源尚未發掘和重視。如何將上述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一為文化產業優勢,把潛在的文化優勢變為現實的文化優勢,對我市經濟建設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事情。市委現在已經把這個事情作為今后十年發展的重頭戲來抓,充分體現了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文化建設的精神。筆者認為,*的文化資本是強大的,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把文化資本轉變為產業發展的優勢,真正成為一種文化品牌、文化力,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產業。據調查的情況表明,全市的文化資源利用與開發,才剛剛起步,開發利用的潛力十分巨大。關鍵是在于把握時機和策劃運作。目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
(一)組織人力、物力對全市各類文化資源作一次較詳細全面的普查,包括歷史、人文、自然景觀、人物事件、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等,分門別類摸清底細,圍繞保護、開發和利用寫出普查報告。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人員進行篩選論證,篩選一批具有較高價值的文化資源,按輕重緩急,近、中、長期分步發展的原則,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并確定一批特色鮮明、能較快形成品牌效應,對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有拉動作用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立文化資源開發項目庫,提供開發投資者選擇。
(二)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與旅游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在啟動階段適當地運用行政手段干預和扶持等辦法,按市場化規則進行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廣開門路,廣納社會資金,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著力打造幾個競爭力、運行力和吸引力強的特色品牌,推動其向產業化發展,形成支柱產業。這也是許多地方把文化資源優勢變為文化產業優勢,潛在的優勢化為現實的優勢、效益優勢的成功經驗。
近幾年來,人們花在旅游、觀賞方面的消費越來越大,我市一些旅游景區近幾年游客數量呈直線上升。據有關方面資料統計,當前我市最具特色、吸引力較強的旅游點依次為:桂平西山、金田起義地址、南山寺、大藤峽、新世紀廣場、桂平白石洞天等,無一不與文化有極大的關系。但目前這些重點旅游區,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基本是處在較低的層面上,絕大多數還是原來有什么現在就有什么,從文化的內涵挖掘、提煉,品牌的創建、打造上幾乎沒有什么新的進展,在創新上更沒有新的突破。因而許多景區景點還是難留人,誘惑力小,特別是在效應上未起到轟動作用。
目前,應先從以下較易獲得進展的項目做大做強:
一是把“佛”字文章做大。桂平西山有佛,龍華寺與洗石庵在“兩廣”和東南亞都有較大名氣。但長期以來運轉方式落后,景區與佛教寺廟之間關系長期不順,發揮不了整體效應作用。南山寺也有佛,“南山寺”三個字是宋皇帝的手筆,歷史最悠久,史料記載豐富,但南山寺現已幾乎無廟,前代遺跡極少完整保存下來,只有一棵360多年的菩提佛樹見證,尚未能整體上考慮復原做大。
上述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管理關系不順,未走進市場,停留在計劃的階段。如能把它作為一個大文化和旅游項目運作,走市場之路,依據外地許多成功經驗,不用三幾年就可發揮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二是把“水”的文章做大。*的水很豐富,三江交匯,還有一批大水庫,山水交融。大藤峽久負盛名,傳說神奇,與大平山森林公園連接,自然景觀多,與金田村相鄰,開發潛力巨大。現在的開發利用僅僅是從旅游考慮,為游而游,游后給人感覺印象不深,缺乏許多配套的服務和可讓游客掏腰包的項目。有必要進行深層次論證,理出一批可開發、創品牌的項目,學外地經驗,劃定一些地區、景點和項目以各種形式讓社會按市場方式投資經營,做大做強。
三是把“太平天國”的文章做大。金田起義舉世聞名,而時至今日來金田旅游者,沒有給來者留下什么深刻的東西。目前,從市場化的角度運作綜合考慮,有五種開發是可以出效益的:
①看的文化一一從營盤土堆到造兵器,聲像制品以及書籍、古跡展覽、太平天國壁畫復制等;②聽的文化一一開發太平軍鼓樂、音樂歌舞表演,創一作系列文藝作品等;③吃的文化一一太平軍的飲食風格,御膳開發,飲食品牌打造等;④服飾文化一一太平軍的男、女兵服飾展示,裝飾品、紀念品開發等;⑤娛樂文化一一開發模仿太平軍行軍打仗以及娛樂方式等等。此外,開發金田牌系列商品,申請專利,高質量、高品位打造。如果搞得好,可能是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目前開發利用滯后原因仍然是體制和機制落后。
四是把“布山文化”文章做大。也就是秦漢文化資源的發掘和利用。最突出的是地下的文化資源利用。把羅泊灣一號漢墓出土的上千件文物利用起來,力爭在二、三年內把羅泊灣博物館建成,在復原、仿古,創新、營造旅游氛圍效應上做文章。比如把郁林郡治布山縣遺址開挖出來,與南山寺、羅泊灣一號漢墓等綜合開發成為一個秦漢-文化展示區,其前景不可估量。此外有民俗民風古韻的挖掘,江南漢代古城址發掘。陸績廉石系列故事挖掘等等,可運作的空間很大,現在主要問題是缺乏運作資金、人力。
(三)堅決打破計一劃時代遺留的各自為政的開發利用旅游與文化資源的舊框框。從發展*整個大局,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出發,改變落后的束縛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體制,立足大運作,大發展,把有限的資金和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走出一條新路。要通過體制和機制的轉換從政策上促使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開發緊密結合起來。文化資源、旅游資源的開發都是為了利用,吸引人們去欣賞、領略、享受、體驗,從中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
因此,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要在文化資源的挖掘、開發利用中,把各相關的資源盡可能吸納在一起,做大做強。在做的過程中把分散、單一、弱小的點通過有機地勾連起來,將各文化旅游的景點核心骨架拉大,使單調匿乏的點區連線做活,增強文化旅游景區的魅力。如南山,文化資源、佛教資源、旅游資源要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形成品牌,就必須打破單個發展,各行其是的做法。可以通過論證,吸收各方建議和各地成功經驗,組建一個能進入市場的經濟實體,按市場的需求作出發展開發利用的規劃方案經市政府批準后,進行市場運作,市政府則成立一個專門委員會負責協調、監管。其他的如桂平西山、大藤峽、金田營盤等的開發、均可運用上述辦法。目前廣西乃至國內許多成為品牌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都是靠這條路定出來的。
(四)要注意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生態環境。在開發利用文化資源過程中,要堅持遵守國家關于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和文物的法規。凡是上大型的文化資源開發項目,都應充分論證,堅持兼顧眼前和長遠發展的原則,決不能只顧當前而遺害子孫。
綜上所述,*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把它做強做大,拉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甚至作為第四產業(即文化產業)的龍頭,是完全有基礎的。只要我們深入學習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真正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創新,并落實在行動上,*的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必定可以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