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書記全委會議思想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月9日,中共汪清縣*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召開。縣委書記霍學義在會議上作了題為《毫不動搖地推進項目建設為實現汪清發展汪清富裕汪清和諧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的工作報告。
該報告總結了縣*次黨代會以來汪清的發展情況,總結了一年多來汪清社會經濟全面進步的客觀實際,明確了這段時期在汪清發展里程中的歷史定位,細化了汪清今后發展的“三步走”戰略。
解讀這份報告,記者希望更多的汪清人能夠感受到汪清縣黨委為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良苦用心,體會到汪清縣黨委不斷實踐總結辛勤探索的執著信念。記者更希望越來越多的汪清人為此投入火熱的“汪清發展、汪清富裕、汪清和諧”建設事業當中,為早日實現這一汪清人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
思想觀念發生根本轉變
縣*次黨代會以來的一年,是汪清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年:汪清經濟社會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朝氣和活力,步入由以傳統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份向以資源開發利用為主的工業縣份轉變的新階段,實現了設治建縣近百年發展進程中的歷史性轉變。
回顧總結一年來的工作,汪清的發展之所以能夠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初步實現了從林業到木業,從封閉到市場的重大突破,形成了“汪清發展、汪清富裕、汪清和諧”的共同理想及一系列全新的理論成果。形成了現狀定位、特有潛力、發展主體和服務保障四大共識,確定了礦產、木制品加工、水電、特產品基地化及深加工和旅游休閑產業五大發展方向,推動領導干部暨全縣總體工作思維實現五大轉變。
依托資源走出特色之路
一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作為邊遠山區的貧困縣份,必須充分依托特有的地上地下資源,走具有本地特色的發展道路。沒有林業,就沒有汪清加快發展的基礎;沒有林業,就不會有汪清長遠發展的基業;沒有林業,就不可能有汪清子孫后代永享不竭的生存根基。真正把林業思維轉變為木業思維,把現有的資源型經濟模式轉變為市場型經濟模式,推動木制產業異軍突起,全力打造“中國木業之都”,走出一條以林業資源深度開發推動木制產業蓬勃發展為主導、帶動全縣經濟騰飛的具有汪清特色的發展路子。
實施“三步走”發展戰略
加速實現汪清發展、汪清富裕、汪清和諧的共同理想,必須有步驟地逐步實施,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即實施“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起步階段。主要是完成發展初期各項總體工作和宏觀布局。這一階段原計劃從縣*次黨代會開始用兩年左右的時間來完成,但由于全縣上下人心思進、加快發展的愿望非常迫切,已提前一年完成起步階段的工作任務。
第二步,加快發展階段。從現在起大約用三年左右時間。主要目標:全縣工業經濟的整體規模和產出規模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工業經濟的物質技術裝備達到一個新的水平;形成具有較高勞動素質和熟練勞動技能的產業工人隊伍。重要成果:財政收入有大幅度的增長,城鎮職工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整體躍進;文明城鎮、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和社會建設、社會管理有實質性進展。
第三步,持續繁榮階段。從現在起需用三到五年時間。到達這個階段,汪清地方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靠財政收入和個別支柱項目,而是實現全民創業,全民富裕,汪清綜合經濟實力要達到發達地區中等縣份的水平。主要目標:三次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第二產業的比重占55%左右,第三產業的比重占30%左右。形成兩大品牌。發展中的品牌:汪清成為“全國木業之都”;生態環境品牌:汪清成為最適宜人居的地區之一。
全力推進“木業之都”建設
繼續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打響“中國木業之都”的品牌。全力扶持10萬立方米中纖超薄板、10萬立方米集成材等一批新建、在建龍頭項目盡快建成投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重點把集成材等產品作為現階段的主打品種,迅速壯大規模。在此基礎上,拉長產業鏈條,進行精細加工和深度開發,實現產品提檔晉級,提升木制品產業整體規模和層次。與天林等三大森工企業捆在一起共發展,放開一切條件限制,鼓勵干部群眾創辦中小型木材加工項目,形成千家萬戶搞配套加工的局面。加強與周邊縣市、東北三省以及俄羅斯、朝鮮地區木材供應商的聯系,拓寬木材供應渠道。搞活木業流通體制,籌劃建設木業批發交易市場,逐步把汪清建設成為具有相當規模和知名度的木制產品集散地。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
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鼓勵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重獎有功人員,調動全社會力量開展全民招商,使全縣26萬各族干部群眾全部成為招商、親商、安商、富商的主體。落實部門招商引資工作和服務責任,將招商引資和為招商引資服務作為鄉鎮、部門班子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明確招商引資重點區域,有計劃地加強同客商的聯絡溝通,實現以情招商、以商招商,全力打通和拓展赴浙江招商的“綠色通道”。
加快農村特色經濟發展
落實好國家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以農村特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重點抓好具有本地優勢的特色產業、特色產品,鼓勵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依托特色產業基地新上龍頭企業進行精深加工,全面啟動富民項目建設,促進農特產品加工業大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各類專業服務組織,提高市場組織化程度和服務水平。加快農業實用技術和新技術推廣,逐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充分利用國家貧困縣、少數民族地區、移民安置補助等政策優勢,多渠道爭取資金,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鄉村道路、農田水利、泥草房改造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的基本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業保障制度,高度重視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與農業保險企業加強協商,開發符合縣域農業生產實際的保險險種,有效保障農民利益。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步啟動“三農”保障體制機制建設,到“*”末期要初步解決農民靠天吃飯、周期性因災返貧的問題。
積極打造汪清人文精神
積極做好汪清廣播電臺重新開播工作,拓寬電視傳媒的作用和影響,創造條件開辦期刊、報紙,高質量地建設新聞宣傳管理中心,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以各種途徑和方式宣傳“汪清發展、汪清富裕、汪清和諧”的共同理想,用共同理想統一干部群眾的認識,用共同理想指導干部群眾的行動。挖掘和樹立體現共同理想核心價值的創業致富典型、愛崗敬業典型、先進干部典型,廣泛宣傳他們的事跡,充分展示在共同理想的指導下,汪清人不甘貧窮、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和自力更生、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