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牧業科技推廣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依托項目實施。縣把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貫穿項目始終。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取得了新成就
上半年共引進農業新品種38個。占任務的117據統計。占任務的633%引進推廣新技術7項。
冬小麥高產創建活動涉及5鄉鎮。58個村民小組。落實小麥示范田10000畝,10個行政村。1575戶。示范推廣了蘇引10號、長旱58隴鑒301蘭天10號四個主導品種,推廣了旱作“三墑”整地技術、早春耬播氮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冬小麥孕穗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肥液技術、冬小麥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建立了蔡峪千畝示范片和宋畔百畝攻關方。小麥增產效果顯著,高產地塊不斷涌現,完全能達到目標產量。
全膜覆蓋雙壟溝播技術推廣實行鄉鎮干部包片包村、村組干部包農戶包地塊、技術人員包指導“三包”責任制。占計劃的152%推廣種植了農玉2號、屯玉42號、承單20號、富農1號、正大12號、正大29號、宏源8號、東單60等玉米新品種8個。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經受住了4-6月的長期干旱的考驗,全縣落實全膜雙壟溝播技術3.04萬畝。長勢明顯好于半膜覆蓋玉米,技術推廣初見成效。
四郎河川區蔬菜基地建設新建山河解川、永正樊灣子、佛堂大棚瓜菜示范點3處。修復因災毀損菜棚257座。9000畝,拱架大棚300座。發展中小拱棚3.6萬個。及時栽植了寒秀912奧運008津研4號、白葉三,甘科16號、隴椒2號、韓椒21號,甘抗9號、西龍8號,甜掉牙、白沙蜜,108金尊瓜菜新品種12個,現已上市銷售,預計每棚收入3000-5000元,做到當年建棚,當年生產,當年收益。
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今年繼續在八鄉鎮的80個村中選擇小麥科技示范戶1000戶。搭配隴鑒301推廣了旱作“三墑”整地、深耕精播、氮肥后移耬播、配方施肥、葉面噴肥、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六項主推技術。示范小麥平均畝382.6kg增長10.2%比全縣小麥平均畝增產19.1以長旱58蘇引10號、蘭天10號為主導品種。落實小麥示范田10000畝。經測產。
小麥良種推廣補貼項目確定補貼品種為長早58中筋)蘇引10號(強筋)隴鑒301中筋)三個品種。361個村民小組。補貼人口11.8萬人,范圍包括原6個(鎮)51個行政村。涉及農戶30200戶。實際完成8.06萬畝,占計劃任務的100.75%
草食畜牧業開發堅持小群體、大規模。扶持發展規模養殖示范村和專業戶。今年引進正大標準化養豬技術1項,采用農戶貸款、職工擔保、政府貼息的運作機制。全縣規模養殖戶累計達到3712戶。新品種3個,其中秦川母牛1680頭,絨山羊110只,長白、約克、杜洛克等瘦肉型良種豬2100頭。
二、注重資源整合。農民培訓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全縣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按照整合資源、政府推動、部門組織、培訓到人、農民受益的原則。積極整合農牧、科技、林業、教育、文化等培訓資源。聘請省市專家教授和農村經濟能人組建培訓師資隊伍,充分發揮縣黨校、職中、農廣校和鄉鎮“六站一校一中心”主陣地作用。從縣直16個單位抽調41名專業技術骨干和科技特派員擔任教員。上街下鄉、逢集趕會,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舍,采取集中辦班、現場指導、流動授課等多種形式,突出“四個重點求突破,全縣共舉辦各類農民教育培訓班352期,培訓農民6.12萬人(次)占培訓計劃6萬人(次)102%
一是突出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圍繞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市場為導向。從解決農民群眾生產技術、管理、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以果品、瓜菜、烤煙、草畜、藥材五大產業開發為依托。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重點向農民傳授優質蘋果生產、高效設施養殖、設施瓜菜生產、烤煙規范化生產、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病蟲害防治和農業標準化生產等農業實用技術,確保戶均1名科技明白人,掌握12門實用新技術。縣政府以年薪2萬元聘任農業大學3名教授為經濟顧問,長年為農民提供果、煙、菜、畜生產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組織縣內技術專家和鄉村致富能人舉辦技術培訓班,印發了優質蘋果栽培指南》蘋果幼園高效套種管理技術》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優質小麥高產技術》優質烤煙生產技術》等科技資料,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培訓科技骨干30名,農民技術員110名,下派科技特派員35名,培訓重點科技示范戶2000戶,輻射帶動2萬戶,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0多項。縣上先后8次組織村組干部和群眾代表赴旬邑考察學習新農村建設經驗做法,并召開專題培訓研討班學習交流;5次組織蘋果生產大戶赴洛川、禮泉學習優質蘋果生產技術,邀請知名專家教授現場授課、示范指導;4次組織林緣山區群眾赴寧縣早勝及、等地現場學習實用養殖技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草養畜的積極性,提高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全縣24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技術信息優勢和示范帶動作用,組織技術骨干深入田間地頭和農家院落,講政策、講技術、講經驗,引導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10個果業協會與日本川宏果業網和三秦果業網建立了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利用網絡教育資源提供優質培訓服務,舉辦培訓班70多期,組織技術講座37場,外出考察3次,邀請專家現場技術咨詢15次,發放培訓資料5萬余份,培訓果農1.2萬人(次)實現了培訓一人致富一戶,帶富一片”目標。
二是突出農村勞動力輸轉技能培訓。按照“先培訓、后輸轉”原則。搶抓冬閑春節期間務工人員大量返鄉的時機。有針對性地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對初中畢業后沒有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學生由勞務部門在縣職中進行訂單式培訓后,把加大勞務技能培訓作為提高輸出效益、搶占勞務市場的核心來抓。根據市場需求突出制造、建筑、裝飾、餐飲、保安、電子信息等17個專業。直接輸送就業;對下崗失業人員由勞動保障部門在勞動就業中心進行各類技能培訓后向外輸轉,引導外出務工人員由苦力向技能、智力型轉變,促進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變。截止4月底,全縣已培訓輸轉勞務人員1.4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4000萬元。
三是突出思想道德和政策法規培訓。深入開展《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學習宣傳活動。深入鄉鎮、社區、村組。通過編演鄉土小戲、小品、舞蹈等文化節目,從科技、文化、衛生等部門抽調骨干力量組成工作隊。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和“雙節”文化活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大力宣傳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導群眾移風易俗,樹立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結合“五五”普法活動,抽調熟悉法律法規、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各鄉鎮設立法律服務咨詢點10個,深入宣講安全生產、公路交通、土地承包、社會救助、合作醫療、計劃生育、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特別是注重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教育引導群眾增強民主法制意識,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權益、行使權力、履行義務、解決予盾糾紛,使廣大農民樹立了遵紀守法、崇尚法律、依法辦事的良好風尚。
四是突出農村創業性培訓。以外出務工人員、立志務農的回鄉初高中畢業生。實施“農民創業性培訓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重點培訓了市場開拓、品牌培育、效益管理、合作組織運轉等方面知識。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帶技術返鄉創業,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為主要對象。培養農民的創業精神。帶領群眾共同致富,使其真正成為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者和領路人。
三、突出信息傳送。農業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今年上半年。全面提高了農業信息化水平通過實施農村公共服務網絡工程、參與“全省信息聯播”信息報送和開通12316三農”服務熱線。
農村公共服務網絡建設按照“金塔模式”重點突出建設縣、村兩級村公共服務網絡。編發農情簡報7期。以最佳的服務為農民群眾提供準確的市場行情、農資流通渠道和農民增收途徑。村收信息服務點已確立30個并編制政策法規、行政許可、技術指南等基礎資料工作基本完成。“三情”信息105條。
全省信息聯播”信息報送確定專人負責。上半年已報送信息32條。已報送信息累計達到180條,按照及時、高效、準確的原則。采用32條。采用180條。
自4月1日12316三農”服務熱線開通以來。積極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熱線的使用方法、資費標準、服務內容等。人人皆知,縣通過廣播、電視、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使12316三農”服務熱線家喻戶曉。真正成為農民生活中想用、敢用、會用的信息指南。并精心推選專家,組建專家組,接受群眾咨詢。截止目前,全縣共懸掛橫幅20條,張貼標語170條,發放宣傳資料4300份,舉辦電視專題講座2場,熱線電話咨詢量1561個。
盡管我農牧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示范帶動作用不夠;從培訓的情況看,但同上級的要求相比。具體表現是一是科技進步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短時間內掌握一定技能還有一定困難。二是農民文化程度偏低。三是信息化處于初級階段,廣大干部群眾的信息化意識還比較淡薄。對此,今后的工作中,將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理念,思路上再完善、機制上再健全、措施上再細化、責任上再靠實、工作上再深入,努力推動我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農民培訓工作和信息化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