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教學實踐教學結題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通過課堂中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獲得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研究的重點是轉變以往的教與學的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只注重對數學知識的傳授,學生也只是麻木的接受數學知識,更多的是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與我們《新課標》所提倡的“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同時,我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了課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一)前期準備階段(20*年9月—10月)
1、確定實驗班。
2、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略)
(二)課題實施階段(20*年10月—2009年7月)
1、學生情況調查分析:為了更好的調查學生的原始資料,掌握學生的起點,我設計了第一份學生調查問卷,對實驗班的100名學生進行了初次了解。(見附件---調查報告)
通過本次的學生調查,我認為:學生對數學實踐活動的理解是不充分的,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逐步滲透這一概念。在將近兩個星期的數學課堂上,我對實驗班的學生滲透了“組織數學實踐活動”的設想,在學生的內心已經有了一點向往的思想,我認為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活動的初次嘗試。
2、內容實施,組織活動:數學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數學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進行了嘗試:
(1)操作與制作實踐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操作與制作實踐活動就是把學生手的動作和腦的思維結合起來,以活動促思維,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類實踐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較為普遍。例如:教學“數的認識”,讓學生操作學具,在數大量的具體事物中,抽象出數的概念;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可以讓學生用學具自己創造更多的分數;再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后,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使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些教學改變了“耳聽口說”的簡單化學習模式,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識。
(2)游戲競賽實踐活動。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游戲活動。數學有較強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戲、競賽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以及培養發散思維能力,設計玩“撲克牌”“算24點”游戲,讓學生在玩撲克牌的過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3)校外調查實踐研究活動。學生數學知識獲得的途徑并不是單一的,除了在課堂上、學校內,還有學校外面的生活中,因此,我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在生活的周圍尋找數學的影子,調查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不斷豐富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21世紀是信息時代,學會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愈來愈顯得重要,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問題抽象出來,轉換成數學問題設計實踐活動課。例如:針對學生“零花錢過多,亂花零花錢”的現象,設計“手中的零花錢”一節實踐活動課,讓學生調查零花錢的來源、支出情況,分析零花錢的利弊,最后提出“培養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的倡議和可行性方案。這一舉措更大的解放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習積極性相當高漲。
3、學生情況調查:
經過多次的課堂實踐活動以及課外實踐活動,我對學生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見附件---調查報告)
通過本次的學生調查,我認為:90%的學生經過多次的課堂實踐活動以及課外實踐活動,已經很喜歡在數學課上進行實踐活動,而且,每一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們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也能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數學實踐活動。
(三)總結、報告階段(2009年7月):根據課題研究方案、兩份調查問卷表,綜合分析學生在通過將近一年的實驗后取得的成果,進行課題研究總結,撰寫課題研究成果論文報告。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跀祵W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進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活動有效地進行。
我校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的現狀,流于形式,課堂上看似熱熱鬧鬧,五花八門,學生“手舞足蹈”,但實際上這些活動無實質效果,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為了改變我校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的這種現狀,努力把課堂變為學生有效的學習活動場所,我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的課題研究,試圖通過研究來改變原有的課堂實踐活動的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個性、潛能得以充分地開發,知識、能力、思維得以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傳統的課堂教學堅持課堂講授為主,忽視教學實踐活動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使課堂教學的功能未能很好的發揮。因此,我要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作為我研究的課題。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效
1、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改變。學生思想的轉變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數學實踐活動的魅力所在,那種開放、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師生間的民主平等,使得學生的心牢牢的圍在實踐活動上。記得有一次在四年級上課(數學實踐活動課),下課時學生緊緊的拉著我的衣服,天真的要求我再上一堂。
2、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學習積極性有了較大的提高,對待數學的興趣發生轉變。根據教學監控的成績統計,實驗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明顯高于非實驗班,學生的思維開闊,喜歡追根究底。
3、師生間的關系變得融洽。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活動過程,體驗活動所帶來的無窮樂趣。有一次的數學競賽游戲活動中,有一位學生在贏了我之后,開心的高呼“耶!我贏了趙老師!”可見,正是這種實踐活動,才讓那位學生有了如此強烈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將那位學生的心緊緊地拉在身旁。
4、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升。實踐活動并不是學生一個個體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家長、學生與社會成員之間互相的配合,這就要求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與別人合作,從別人身上獲得成功的經驗,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通過將近一年的研究與實踐,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5、實踐活動加強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直接經驗和綜合信息為主要內容,以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快樂實踐、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為基本特征,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主動創新的自由天地。例如:在教學完所有的平面幾何圖形后,我設計了《快樂拼圖》這樣一節操作實踐課,讓學生利用各種各樣的基本圖形,開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畫一畫,說一說”等系列活動,拼湊成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后再說說自己的想法,這樣易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另外我鼓勵學生拼出不同圖畫,讓學生在求異、求新中培養審美情趣和創新能力。
四、存在的問題與討論
學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困。我在本課題研究中不斷進步,在實踐中不斷成熟。但是對于不斷深入的課題研究,我感到了重重困難:
1、針對調查中的不喜歡實踐活動的學生如何進一步加以引導,逐漸排除他們的不喜歡心理,使其盡早改變思想,投入學習中,使課堂實踐活動開展得更加有效?
2、對于實施過程中的不合理現象要怎樣才能避免?今后該如何才能繼續堅持研究?
3、對于本課題我做的內容很多,但是如何在這些現實的內容和問題之間尋找突破點,成為我進一步研究所面臨的一道難題。